古诗词与译文,古诗全文翻译赏析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9 10:10:11


古诗十九首之十六:凛凛岁云暮

【原诗】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  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注释】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十六。

凛凛:“凛”,寒也。“凛凛”,言寒气之甚。

云:语助词。“将”的意思。

蝼蛄夕鸣悲:“蝼蛄”,音“楼孤”。害虫,夜喜就灯光飞鸣,声如蚯蚓。“夕”,一作”多”。“鸣悲”一作“悲鸣”。

凉风率已厉:“率”,大概的意思。“厉”,猛烈。这是承上两句而言的。由于看到眼前一片岁暮的凄凉景象,因而联想到遥远的天涯。凉风大概已经吹得很猛烈了,“无衣”的“游子”怎能禁受这样的严寒呢?

锦衾遗洛浦二句:上句设想“游子”之所以留滞他乡,可能是由于另有欢恋;下句是说因此他就把自己的妻子丢在一旁了。

独宿累长夜二句:“累”,积累,增加。“容辉”,犹言容颜。指下句的“良人”。这两句是说,由于长期的独宿,所以分外感到夜长。

良人惟古欢二句:“良人”古代妇女对丈尊称。“惟”,思也。“古”,故也。“欢”,指欢爱的情感。“惟古欢”,犹言念旧情。“枉”,屈也。“枉驾”,是说不惜委曲自己驾车而来。“惠”,赐予的意思。“缓”,挽人上车的绳索。结婚时,丈夫驾着车去迎接妻子,把缓授给她,引她上去。

愿得常巧笑二句:“常”,一作“长”。“巧笑”是妇女美的一种姿态,这儿是对丈夫亲昵的表示。

既来不须臾二句:“来”,指”良人“的入梦。“须臾”,极短的时间。“不须臾”,没有一会儿。“闱”,闺门。“重闱”,犹言深闺。上句叙梦境的短暂;下句写醒后的悲哀,仍然是单身独宿,“良人”并不在“重闱”之中。

亮无晨风翼二句:“亮”,信也。“晨风”,一作“鷐风”,鸟名。

眄睐以适意二句:“眄睐”,邪视。“适”,宽慰的意思。“适意”,犹言遗怀。“引领”,伸着颈子,凝神远望的形象。“睎”,望也。这两句是承前文而说的。既然没有晨风的健翮,飞到她所思念的人的身旁,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中,只有远望寄意,聊以自遗。

徙倚:低徊也。

垂涕沾双扉:“沾”,濡湿。“扉”门扇。“引领遥相睎”,当然是依门而立,低徊而无所见,内心感伤,“垂涕”自然就“沾双扉”了。

说明:这首诗,是寒冬深夜里梦境的描写,反映出一种因相思而坠入迷离恍忽中的怅惘心情。

【翻译】

寒冷的岁末,百虫非死即藏,那蝼蛄澈夜呜叫而悲声不断。

冷风皆已吹得凛厉刺人,遥想那游子居旅外地而无寒衣。

结婚定情后不久,良人便经商求仕远离家乡。

独宿而长夜漫漫,梦想见到亲爱的容颜。

梦中的夫君还是殷殷眷恋著往日的欢爱,梦中见到他依稀还是初来迎娶的样子。

但愿此后长远过著欢乐的日子,生生世世携手共渡此生。

好梦不长,良人归来既没有停留多久,更未在深闺中同自己亲亲一番,一刹那便失其所在。只恨自己没有鸷鸟一样的双翼,因此不能淩风飞去,飞到良人的身边。

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中,只有伸长著颈子远望寄意,聊以自遗。

只有依门而倚立,低徊而无所见,内心的感伤,不禁的垂泪而流满双颊了。

【简析】

此诗凡二十句,支、微韵通押,一韵到底。诗分五节,每节四句,层次分明。

惟诗中最大问题在于:一、“游子”与“良人”是一是二?二、诗中抒情主人公

即“同袍与我违”的“我”,究竟是男是女?三、这是否一首怨诗?答曰:一、上文的“游子”即下文之“良人”,古今论者殆无异辞,自是一而非二。二、从全诗口吻看,抒情主人公显为闺中思好,是女性无疑。

但第三个问题却有待斟酌。盖从“游子无寒衣”句看,主人公对“游子”是同情的;然而下文对良人又似怨其久久不归之意,则难以解释。

于是吴淇在《选诗定论》中说:“前四句俱叙时,'凛凛’句直叙,'蝼蛄’句物,'凉风’句景,'游子’句事,总以叙时,勿认'游子’句作实赋也。”其间盖认定良人不归为负心,主人公之思极而梦是怨情,所以只能把“游子”句看成虚笔。其实这是说不通的。盖关四句实际上完全是写实,一无虚笔;即以下文对“良人”的态度而论,与其说是“怨”,宁说

因“思”极而成“梦”,更多的是“感伤”之情。当然,怨与伤相去不过一间,伤极亦即成怨。但鄙意汉代文人诗已接受“诗都”熏陶,此诗尤得温柔敦厚之旨,故以为诗意虽忧伤之至而终不及于怨。这在《古诗十九首》中确是出类拔萃之作。

一篇第一层的四句确从时序写起。岁既云暮,百虫非死即藏,故蝼蛄夜鸣而悲。“厉”,猛也。凉风已厉,以己度人,则游子无御寒之衣,彼将如何度岁!夫凉风这厉,蝼蛄之鸣,皆眼前所闻见之景,而言“率”者,率,皆也,到处皆然也。这儿天冷了,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该感到要过冬了,这是由此及彼。然后第二节乃从游子联想到初婚之时,则由今及昔也。

“锦衾”二句,前人多从男子负心方面去理解。说得最明白的还是那个吴淇。他说:“言洛浦二女与交甫,素昧平生者也,尚有锦衾之遗;何与我同袍者,反遗我而去也?”我则以为“锦衾”句只是活用洛水宓妃典故,指男女定情结婚;“同袍”也于《诗·秦风·无衣》,原指同僚,旧说亦指夫妇。窃谓此二句不过说结婚定情后不久,良人便离家远去。这是“思”的起因。至于良人何以远别,诗中虽未明言,但从“游子寒无衣”一句已可略窥端倪。在东汉末叶,不是求仕便是经商,乃一般游子之所以离乡北井之主因。可见良人之弃家远游亦自有其苦衷。朱筠《古诗十九首》云:“至于同袍违我,累夜过宿,谁之过欤?”意谓这并非良人本意,他也不愿离家远行,所云极是。惟游子之远行并非诗人所要表白的风客,我们亦无须多伤脑筋去主观臆测。

自“独宿”以下乃入相思本题。张庚《古诗十九首》云:“'独宿’已难堪矣,况'累长夜’乎?于是情念极而凭诸'梦想’以'见’其'容辉’。'梦’字下粘一'想’字,极致其深情也,又含下恍惚无聊一段光景。”正惟自己“独宿”而累经长夜,以见相别之久而相爱之深也(她一心惦记着他在外“寒无衣”,难道还不是爱之深切的表现么?),故寄希望于“梦想见容辉”矣。这一句只是写主人公的主观愿望,到下一节才正式写梦境。后来范仲淹写《苏幕遮》词有云:“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虽从游子一边着笔实从此诗生发演绎而出。

第三节专写梦境。“惟”,思也;“古”,故也。故欢,旧日欢好。梦中的丈夫也还是殷殷眷恋着往日的欢爱,她在梦中见到他依稀仍是初来迎娶的样子。《礼记·婚义》:“降,出御归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又《郊特性》:“婿亲御授绥,亲之也。”“绥”是挽以登车的索子,“惠前绥”,指男子迎娶时把车绥亲处递到女子手里。“愿得”两句有点倒装的意思,“长巧笑”者,女为悦己者容的另一说法,意谓被丈夫迎娶携手同车而归,但愿此后长远过着快乐的日子,而这种快乐的日子乃是以女方取悦于良人赢得的。这是梦中景,却有现实生活为基础,盖新婚的经历对青年男女来说,长存于记忆中者总是十分美好的。可惜时至今日,已成为使人流连的梦境了。

第四节语气接得突兀,有急转直下的味道,而所写却是主人公乍从梦境中醒来那种恍恍惚惚的感受,半嗔半诧,似寤不迷。意思说好梦不长,良人归来既没有停留多久(“不须臾”者,犹现代汉语之“没有多久”、“不一会儿”),更未在深闺中(所谓“重闱”)同自己亲昵一番,一刹那便失其所在。这时才憬然惊察,原是一梦,于是以无可奈何的语气慨叹首:“只恨自己没有晨风一样的双翼,因此不能凌风飞去,追寻良人的踪迹。”“晨风”,鸟名,属,飞得最为迅疾,最初见于《毛诗》,而《十九首》亦屡见。这是百无聊赖之辞,殆从《诗 ·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语意化出,妙在近于说梦话,实为神来之笔,而不得以通常之比兴语视之也。

前人对最末一节的前两句略有争议。据胡克家《文选考异》云:“六臣本校云:'善(指李善注本)无此二句。’此或尤本校添。但依文义,恐不当有。” 我则以为这两句不惟应当有,而且有承上启下之妙用,正自缺少不得。“适意”亦有二解,一种是适己之意。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云;“眄睐以适意,犹言远望可以当归,无聊之极思也。”另一种是指适良人之意,如五臣吕延济及吴淇《选诗定论》之说大抵旨谓后者。我以为应解作适良人之意较好。此承上文“长巧笑”意,指梦中初见良俚的顾盼眼神,亦属总结上文之语。盖梦中既见良人,当然从眼波中流露了无限情思,希望使良人欢悦适意;不料稍留即逝,梦醒人杳,

在自己神智渐渐恢复之后,只好“引领遥相希”,大有“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杜甫《梦李白》)的意思,写女子之由思极而梦,由暂梦而骤醒,不惟神情可掬,抑且层次分明。最终乃点出结局,只有“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了,而全诗至此亦摇曳而止,情韵不匮。这后四句实际是从眼神作文章,始而“眄睐”,继而“遥希”,终于“垂涕”,短短四句,主人公感情的变化便跃然纸上,却又写得那么质朴自然,毫无矫饰。《十九首》之神理全在此等处,真令读者掩卷后犹存遐思也。

从来写情之作总离不开做梦。《诗》、《*》无论矣,自汉魏晋唐以迄宋元明清,自诗词而小说戏曲,不知出现多少佳作。甚至连和砚秋的个人本戏《春闺梦》中的关目与表演,窃以为都可能受此诗的影响与启发。江河万里,源可滥觞,信然!

古诗词与译文,古诗全文翻译赏析(17)


古诗十九首之十七:孟冬寒气至

【原诗】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注释】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十七。

惨栗:“惨”,心情不舒畅。“栗”,冷得发抖。这一词是兼指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感受。

三五明月满二句:“三五”,一个月的十五日。民间把月中的黑影叫做“蟾兔”,后来就成为月的代称。

客:主的对称,这儿是泛指第三者。

遗我一书札:给我带来了一封书信。

上言长相思二句:“上”,谓书札的开头,“下”,谓书札的结尾。这儿是以“上”“下”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

区区:犹拳拳,诚恳而坚定的意思。

说明:这首诗和前面”凛凛岁云暮”一样,也是描写寒冬长夜里深闰思妇的别恨离愁,表现其坚定不移的情爱。前篇是空床独宿所产生的梦想,本篇是星空怅望而引起的遥思,两篇在意境上也是相类似的。

【翻译】

农历十月,寒气逼人,呼啸的北风多麼凛冽。

满怀愁思,夜晚更觉漫长,擡头仰望天上罗列的星星。

十五月圆,二十月缺。

有客人从远地来,带给我一封信函。

信中先说他常常想念著我,后面又说已经分离很久了。

把信收藏在怀袖裏,至今已过三年字迹仍不曾磨灭。

我一心一意爱著你,只怕你不懂得这一切。

【简析】

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诗。丈夫久别,凄然独处,对于季节的迁移和气候的变化异常敏感;因而先从季节、气候写起。

孟冬,旧历冬季的第一月,即十月。就一年说,主人公已在思念丈夫的愁苦中熬过了春、夏、秋三季。冬天一来,她首先感到的是“寒”。“孟冬寒气至”,一个“至”字,把“寒气”拟人化,它在不受欢迎的情况下来“至”主人公的院中、屋里、乃至内心深处。主人公日思夜盼的是丈夫“至”、不是“寒气至”。 “寒气”又“至”而无犹不“至”,怎能不加倍地感到“寒”!第二句以“北风” 补充“寒气”;“何惨栗”三字,如闻主人公寒彻心髓的惊叹之声。

时入孟冬,主人公与“寒气”同时感到的是“夜长”。对于无忧无虑的人来说,一觉睡到大天亮,根本不会觉察到夜已变长。“愁多知夜长”一句、看似平淡,实非身试者说不出;最先说出,便觉新警。主人公经年累月思念丈夫,夜不成寐;一到冬季,“寒”与“愁”并,更感到长夜难明。

从“愁多知夜长”跳到“仰观众星列”,中间略去不少东西。“仰观”可见 “众星”,暗示主人公由辗转反侧而揽衣起床,此时已徘徊室外。一个“列”字,押韵工稳,含意丰富。主人公大概先看牵牛星和织女星怎样排“列”,然后才扩大范围,直至天边,反复观看其他星星怎样排列。其观星之久,已见言外。读诗至此,必须联系前两句。主人公出户看星,直至深夜,对“寒气”之“至”自然感受更深,能不发也“北风何惨栗”的惊叹!但她仍然不肯回屋而“仰观众星列” ,是否在看哪些星是成双成对的,哪些星是分散的、孤零零的?是否在想她的丈 夫如今究竟在哪颗星下?

“三五”两句并非写月,而是展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观星之时自然会看见月,因而又激起愁思:夜夜看星星、看月亮,盼到“三五”(十五)月圆,丈夫没有回来;又挨到“四五”(二十)月缺,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如此循环往复,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丈夫始终没有回来啊!

“客从”四句,不是叙述眼前发生的喜事,而是主人公在追想遥远的往事。读后面的“三岁”句,便知她在三年前曾收到丈夫托人从远方捎来的一封信,此后再无消息。而那封信的内容,也不过是“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不难设想:主人公在丈夫远别多年之后才接到他的信,急于人信中知道的,当然是他现在可处、情况如何、何时回家。然而这一切,信中都没有说。就是这么一封简之至的信,她却珍而重之。“置书怀袖中”,一是让它紧贴身心,二是便于随时取出观看。“三岁字不灭”,是说她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一切,都表明了她是多么的温柔敦厚!

结尾两句,明白地说出她的心事:我“一心抱区区(衷爱)”,全心全意地忠于你、爱着你;所担心的是,我们已经分别了这么久,你是否还知道我一如既往地忠于你、爱着你呢?有此一结,前面所写的一切都得到解释,从而升华到新的境界;又馀音袅袅,馀意无穷。

“遗我一书札”的“我”,乃诗中主人公自称,全诗都是以“我”自诉衷曲的形式写出的。诗中处处有“我”,“我”之所在,即情之所在、景之所在、事之所在。景与事,皆化入“我”的心态,融入“我”的情绪。前六句,“我”感到“寒气”已“至”、“北风惨栗”;“我”因“愁多”而“知夜长”;“我” 徘徊室外,“仰观众星”之罗列,感叹从“月满”变月缺。而“我”是谁?“愁” 什么?观星仰月,用意何在?读者都还不明底蕴,唯觉诗中有人,深宵独立,寒气彻骨,寒星伤目,愁思满怀,无可告语。及至读完全篇,随着“我”的心灵世界的逐渐坦露,才对前六句所写的一切恍然大悟,才越来越理解她的可悲遭遇和美好情操,对她产生无限同情。

古诗词与译文,古诗全文翻译赏析(18)


古诗十九首之十八:客从远方来

【原诗】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注释】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十八。

一端:半匹。《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所谓匹也。”

合欢被:“合欢”,一种图案花纹的名称,这种花纹是象征和合欢乐的,凡器物有合欢文的往往就以合欢为名。

著:在衣被中装绵叫做著,也叫做“楮”,字通。

长相思:丝绵的代称。“思”和“丝”字谐音,“长”与“绵绵”同义,所以用“长相思”代称丝绵。

缘:沿边装饰。

结不解:以丝缕为结,表示不能解开的意思。这是用来象征爱情的,和同心结之类相似。

别:分开。

离:离间。

此:指固结之情。以上二句是说彼此的爱情如胶和漆结合在一起,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分开。

【注释二】

遗我一端绮:绫罗一类的丝织品。织成彩色花纹的叫“锦”,织成素色花纹的叫做“绮”。“一端”,即半匹,长二丈。“遗”指客替故人带来赠品。

故人心尚尔:“故人”后世习用于朋友,指过去有交谊的友人。这儿是指远离久别的丈夫。“尚”,犹也。“尔”,如此。指思旧之情。

文彩双鸳鸯二句:“文彩”,指绮上面所织的花纹。“合欢”原是植物名,汉朝凡是两面合来的对象都称为“合欢”。〔合欢被〕是指把绮裁成表里两面合起来的被,所以有合欢之义。象征夫妇同居的愿望。

着以长相思二句:被的眼间装进绵,叫做“着”;被的四边缀以丝缕,叫做“缘”。“着”和“缘”,是古代制被的两个必要过程。因为着在中间的是绵,绵有绵长的意思,故云“着以长相思”。因为缘和因缘的缘,意义均同;缘在四边的是丝缕,丝缕是互相缀结的,故云“缘以结不解”。这两句是因制“合欢被”而引起的联想〔以胶投漆中二句〕胶漆在一起,就混合坚牢而无法分解,这里用以比喻两情的融洽无间。

说明:这首诗所写的就是”涉江采芙蓉”篇”同心而离居”的情感。它通过一个具体事件以及由于这一事件所产生的感想,十分明朗地表现了乱离时代里坚定不移的伉俪深情。

【翻译】

客人风尘仆仆,从远方送来了一端(二丈)织有文彩的素缎,并且郑重其事地说,这是我夫君特意从远方托他捎来的。它从万里之外的夫君处捎来,这丝丝缕缕,该包含著夫君对我的无尽关切和惦念之情! 绮缎上面织有文彩的鸳鸯双栖之形彩,夫君特意选择彩织鸳鸯之绮送我。将它裁作棉被面,做条温暖的合欢被。床被内须充实以丝绵,被缘边要以丝缕缀。丝绵使我联想到男女相思的绵长无尽,缘结暗示我夫妻之情永结同心。丝绵再长,终究有穷尽之时,缘结不解,终究有松散之日。惟有胶之与漆,粘合固结,再难分离。那麽,就让我与夫君像胶,漆一样投合,固结吧,看谁还能将我们分隔!

【简析】

这也是歌咏爱情的诗,主人公是女性。诗中大意说:故人老远地寄来半匹花绸子,那上面的文彩不是别的而是一双鸳鸯。我把它做成合欢被,装进丝绵,四边用连环不解的结做装饰。这被就是我和他的如胶似漆的爱情的象征。古诗中往往有和歌谣风味很相近的,本篇就是显著的例子。

此诗似乎是《孟冬寒气至》的姊妹篇。它以奇妙的思致,抒写了一位思妇的意外喜悦和痴情的浮想。

这喜悦是与远方客人的突然造访同时降临的:客人风尘仆仆,送来了“一端”(二丈)织有文彩的素缎(“绮”),并且郑重其事地告诉女主人公,这是她夫君特意从远方托他捎来的。女主人公不禁又惊又喜,喃喃而语曰:“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一端文彩之绮,本来也算不得怎样珍贵;但它从“万里”之外的夫君处捎来,便带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丝丝缕缕,该包含着夫君对她的多少关切和惦念之情!女主人公能不睹物而惊、随即喜色浮漾?如果将此四句,与前一首诗的“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对照着读,人们将会感受到,其中似还含有更深一层意蕴:前诗不是诉说着“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的凄苦吗?一封

“书札”而竟怀袖“三岁”,可知这“万里”相隔不仅日久天长,而且绝少有音讯往还。这对家中的妻子来说,该是怎样痛苦难挨的事!在近乎绝望的等待中,难道不会有被遗弃的疑惧,时时袭上女主人公心头?而今竟意外地得到夫君的赠绮,那“千思万想而不得一音”的疑惧便烟消去散。那么,伴随女主人公的惊喜而来的,不还有那压抑长久的凄苦和哀伤的翻涌么?张庚称“故人心尚尔”一句“直是声泪俱下”、“不觉兜底感切”,正体味到了诗行之间所传达的这种悲喜交集之感(见《古诗十九首解》)。适应着这一情感表现特点,此诗开篇也一改《古诗十九首解》常从写景入手的惯例,而采用了突兀而起、直叙其事的方式。恐怕正是为了造成一种绝望中的“意外”之境,便于更强烈地展示女主人色那交织着凄苦、哀伤、惊喜,慰藉的“感切”之情--这就是开篇的妙处。

自“文彩双鸳鸯”以下,诗情又有奇妙的变化:当女主人公把绮缎展开一瞧,又意外地发同,上面还织有文彩的鸳鸯双栖之形!鸳鸯双栖,历来是伉俪相偕的美好象征(如《孔雀东南飞》之结尾就是一例)。夫君之特意选择彩织鸳鸯之绮送她,不正倾诉着愿与妻子百年相守的热烈情意么?女主人公睹绮思夫,不禁触发起联翩的浮想:倘若将它裁作被面,不可以做条温暖的“合欢被”吗?再“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该多么惬人心意!“著”有“充实”之意,“缘”指被之边饰。床被内须充实以丝绵,被缘边要以丝缕缀结,这是制被的常识。但在痴情的女主人公心中,这些平凡的事物,都获得了特殊的含义:“丝绵”使她联想到男女相思的绵长无尽;“缘结”暗示她夫妻之情永结难解。这两句以谐音双关之语,把女主人公浮想中的痴情,传达得既巧妙又动人!制成了“合欢被”,夫君回来就可以和她同享夫妇之乐了。那永不分离的情景,激女主人公喜气洋洋,不禁又脱口咏出了“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的奇句。“丝绵”再长,终究有穷尽之时;“缘结”不解,终究有松散之日。这世上惟有“胶”之与“漆”,粘合固结,再难分离。那么,就让我与夫君像胶、漆一样投合、固结吧,看谁还能将我们分隔!这就是诗之结句所的奇思、奇情。前人称赞此结句“语益浅而情益深”。女主人公的痴情,正的如此深沉和美好呵!

初读起来,《客从远方来》所表现的,就是上述的喜悦和一片痴情。全诗的色彩很明朗;特别是“文彩双鸳鸯”以下,更是奇思、奇语,把诗情推向了如火似的锦的境界。但读者是否注意到:当女主人公欢喜地念叨着“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的时候,她恰恰正陷于与夫君“万里”相隔的“别离”之中?以此反观全诗,则它所描述的一切,其实都不过是女主人公的幻想或虚境罢了!又何曾有远客之“来”,又何尝有彩“绮”之赠?倘若真能与夫君“合欢”,她又何必要在被中“著”以长相之思、缘以不解之结?所以还是朱筠对此诗体会得真切:--“于不合欢时作'合欢’想,口里是喜,心里是悲。更'著以长相思,缘以

结不解’,无中生有,奇绝幻绝!说至此,一似方成鸾交、未曾离者。结曰'诗能’,形神俱忘矣。又谁知不能'别离’者现已别离,'一端绮’是悬想,'合欢被’用乌有也?”(《古诗十九首说》)如此看来,此诗所描述的意外喜悦,实蕴含着夫妇别离的不尽凄楚;痴情的奇思,正伴随着苦苦相思的无声咽泣!钟嵘《诗品》称《古诗十九首》“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这首诗正以温丽的“遗绮”之喜,抒写了悲远的“别离”之哀,“正笔反用”,就愈加“惊心动魄”。

古诗词与译文,古诗全文翻译赏析(19)


古诗十九首之十九:明月何皎皎

【原诗】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注释】

[ 1 ]《明月何皎皎》为《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八首,这是一首游子久客思归诗,诗以出色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真切地表达了游子无法排解的思归之情。

[ 2 ]罗床帏:用罗绮织成的床帐。

[ 3 ]揽衣:披衣,穿衣。

[ 4 ]客行:离家旅行在外。在外地游历虽然也有乐趣,毕竟不如早日回来的好。

[ 5 ]彷徨:徘徊。

[ 6 ]引领:伸长脖子,即抬头远望。

【翻译】

明月为何这般的皎洁光亮,照著我这罗制的床帐。

在这个不眠之夜,月光惹动了思妇的愁肠。

她揽衣而起,心事重重地在空房中徘徊。

自忖道:外面固然好,怎比得上家裏呢在怅惘中,她打开房门走到外面,四下顾望,只见月光满地,夜凉如水。

满怀愁绪向谁倾诉呢她神色凄然地回到房裏,落下泪来。

【简析一】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十九。

如何描写人物心理,往往是小说家们醉心探讨的问题。其实,这对诗人也至关重要。我国古代抒情诗中,就有很细致很精采的心理描写,《古诗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一篇,就突出地表现出这种艺术特点。

这首诗是写游子离愁的,诗中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谢庄《月赋》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情绪。“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吗?不,是“忧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清代朱筠评曰:“神情在'徘徊’二字。”(《古诗十九首说》)的确,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 “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

诗写到这里,写出了“忧愁不能寐”的种种情状,但究竟为什么“忧愁”呢?“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这是全诗的关键语,画龙点睛,点明主题。这两句虽是直说缘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客行”既有“乐”,为何又说“不如早旋归”呢?实际上他乡作客,何乐而言。正如《相如歌·饮马长城窟行》所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与相为言。”然而异乡游子为什么欲归不归呢?这和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是密切联系着的。即如本诗的作者,大概是东汉时一个无名文人吧,在他那个时代,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很两难。这两句诗正刻划出他想归而不得归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清代陈祚明说得好:“客行有何乐?故言乐者,言虽乐亦不如归,况不乐乎!”(《采菽堂古诗选》)朱筠也说:“把客中苦乐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虽云乐’亦是'客’,'不如早旋归’之为乐也”(《古诗十九说》)他们是道出了此中凄凉味的。

作者点出这种欲归不得的处境后,下面四句又像开头四句那样,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他心灵最深层的痛苦。前面写到“揽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内走走,但感到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走出户外了。然而,“出户彷徨”,半夜三更,他像梦游似的,独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愁思当告谁?”正是这种“独”、这种“彷徨”的具体感受了。古乐府《悲歌》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云树引领而望,可是又怎能获得“可以当归”的效果呢?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内去。从“出户”到“入房”,这

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是一个紧接着一个,是一层深似一层,细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手法是很高明的。清代张庚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心理发展层次说:“因'忧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户’,既'出户’而'彷徨’,因彷徨无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层次井井,而一节紧一节,直有千回百折之势,百读不厌。”(《古诗解》)

一首短小的抒情诗,能够细致地表现如此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这在我国古诗中是不多见的。俄国有一位大作家屠格涅夫,是擅长于心理描写的,但是他的心理描写,大都是对人物心理的一些说明,有时不免使人感到沉闷和厌烦。而我们读的这首古诗,却没有这个毛病,它是通过人物的自我意识活动来表现的,通过由意识而诱发的行动来表现的,具有文学的形象形。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诗的特质,这种艺术经验是值得注意的。

【简析二】

这首诗是写游子离愁的,诗中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谢庄《月赋》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情绪。“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吗?不,是“忧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清代朱筠评曰:“神情在'徘徊’二字。”(《古诗十九首说》)的确,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

诗写到这里,写出了“忧愁不能寐”的种种情状,但究竟为什么“忧愁”呢?“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这是全诗的关键语,画龙点睛,点明主题。这两句虽是直说缘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客行”既有“乐”,为何又说“不如早旋归”呢?实际上他乡作客,何乐而言。正如《相如歌·饮马长城窟行》所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与相为言。”然而异乡游子为什么欲归不归呢?这和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是密切联系着的。即如本诗的作者,大概是东汉时一个无名文人吧,在他那个时代,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很两难。这两句诗正刻划出他想归而不得归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清代陈祚明说得好:“客行有何乐?故言乐者,言虽乐亦不如归,况不乐乎!”(《采菽堂古诗选》)朱筠也说:“把客中苦乐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虽云乐’亦是'客’,'不如早旋归’之为乐也(《古诗十九说》)他们是道出了此中凄凉味的。

作者点出这种欲归不得的处境后,下面四句又像开头四句那样,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他心灵最深层的痛苦。前面写到“揽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内走走,但感到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走出户外了。然而,“出户彷徨”,半夜三更,他像梦游似的,独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愁思当告谁?”正是这种“独”、这种“彷徨”的具体感受了。古乐府《悲歌》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云树引领而望,可是又怎能获得“可以当归”的效果呢?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内去。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是一个紧接着一个,是一层深似一层,细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手法是很高明的。清代张庚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心理发展层次说:“因'忧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户’,既'出户’而'彷徨’,因彷徨无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层次井井,而一节紧一节,直有千回百折之势,百读不厌。”(《古诗解》)

一首短小的抒情诗,能够细致地表现如此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这在我国古诗中是不多见的。俄国有一位大作家屠格涅夫,是擅长于心理描写的,但是他的心理描写,大都是对人物心理的一些说明,有时不免使人感到沉闷和厌烦。而我们读的这首古诗,却没有这个毛病,它是通过人物的自我意识活动来表现的,通过由意识而诱发的行动来表现的,具有文学的形象形。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诗的特质,这种艺术经验是值得注意的。

【古今点评】
1.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2.把客中苦乐,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虽云乐”亦是客,“不如早旋归”之为乐也。 (朱筠《古诗十九首说》)
3.十句中层次井井,极其明白,也极其自然,构成了一幅色彩素淡的月夜思归图。在这幅图景中,诗意霭霭亭亭,缕缕引出。游子不堪明月照,明月偏偏照游子,游子的衷情便在月光之下表现出来。(焦泰平《汉魏六朝诗三百首》)

【参考书目】

1.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1955年
2.萧统:《昭明文选》,中华书局,1979年
3.马茂元:《古诗十九首新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4.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载《古诗歌笺释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倪其心:《汉代诗歌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6.赵敏俐:《汉代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上一页12345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