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简短,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9 23:07:54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通过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重点词语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通过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

二.教学准备

教学用ppt,学生用的课文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对杨氏的理解,并迁移运用。

杨氏之子、张氏之子、李氏之子……

人物做题目的文章回顾

通过数字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简短精炼。

(二)、阅读课文

1、初读,读准读通课文。

重点学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检查词语掌握情况,老师说意思,学生写出对应的文言词语(听写:诣、乃、惠、曰、禽)

评价写字效果:正确、美观、速度三个视角。

2、再读,理解课文

(1)、形式上:课文翻译。

(2)、内容上:问题引领,何人,何为,何故

何人:引出重点词语“甚聪惠”

(3)、在问题导向下,逐句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的最后说杨氏之子“甚聪惠”,意思是非常聪明。那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呢?

  a、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

  b、“儿应声答日——”,说明他反应很快,思维敏捷,也说明很聪明。(板书:反应快)

  c、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这说明他很会听。听出了“弦外之音”。(板书:会听)

再品课文,还能从哪里看出他聪明?

  d、“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回答得很巧妙,说明他聪明。

  师引导的确回答得巧妙。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

 生答: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引导这是会说。(板书:会说)

  师小结: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

3.三读课文:评价人物。

(1)、以“聪慧”与“聪明”的缩微对比作为主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词义的区别反映在人物塑造中的区别。

(2)、重点理解几组关系:杨梅——杨氏子;孔雀——孔君平;君——夫子,一个词语“未闻”,通过这些关系的梳理和词语的理解,一方面理清课文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逐步丰满对聪慧一词的认识,从而丰满对词语张力的认识。

a、师提问:“甚聪惠”的“惠”书上说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区别呢?

《辞海》中“惠”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顺;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和蔼慈善。

b、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小孩的聪明。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

请生轻声地读、细细地读,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 (生声细读)

 ①“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

还从哪里能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事、有礼貌的孩子?

②“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真的很有教养。还可以从哪个词看出来?

③从“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因为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

 是啊,孔先生,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啊。这样既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显示很有教养。 .

师小结: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围绕课文内容,扩展迁移,检测课文理解程度。

围绕特定话题,拓展迁移,检测词语理解程度。

(三)扩展阅读

1、《世说新语》中“孔文举年十岁”篇,引导阅读,激发课外阅读兴趣。2、555111。(55个字,5句话,1个段落,1个人,1部著作),数字来说话,引发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设计说明】:

《杨氏之子》课文短小,45分钟的课堂完成没有问题。但是如何合理分配,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设计围绕重点词语展开教学,提纲挈领,层层剥笋,围绕课文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直到能够深刻理解并体会到“聪惠”一词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及其与“聪明”的微殊之处,感受作者的用词的精妙。

因此,本设计实现了三个目标:学习重点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理解一篇短小的文言,不停留于常态教学中的对译状态,能够引导学生鉴赏品析人物,也符合《世说新语》一书的宗旨;能够通过一篇带一本,实现课外阅读的拓展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