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实录,杨氏之子王崧舟名师教学设计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9 23:00:30

21 杨氏之子

一、课前解析

关注选文出处:《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和门下文士博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的一部志人小说集。原书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主要记载汉末至晋宋间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书中虽有标榜名士风度、崇尚清谈等消极因素,但也有一些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残暴奢淫、表彰美德懿行的记述。其艺术成就较高,语言精练,隽永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影响甚大。

关注作者: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他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关注文言文的诵读方法: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 指导学生诵读并形成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一, 通过诵读, 扫清字词读音障碍, 并初步理解字词的含义。第二, 通过诵读, 正确断句, 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 并体味文句意蕴。第三, 通过诵读粗略了解文章大意,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第四,通过诵读逐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 把握文章的内在韵律,并初步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关注描写人物聪慧的字词:

聪明伶俐 冰雪聪明 秀外慧中 能说会道 伶牙俐齿

颖悟绝伦 七窍玲珑 慧心妙舌 才思敏捷 能言善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

1.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2.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说到文言文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了,本学期第六单元我们刚刚学习了一篇文言文《自相矛盾》,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背一背吧!

2.师生共同背诵《自相矛盾》

3.教师引导:古文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它语言凝练,意义深远。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认识一位聪慧的小男孩——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4.导入课题。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预设1:姓杨家的孩子。

教师追问:“子”是什么意思?你能准确的重新说一下题目的意思吗?

预设2:“子”是儿子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教师引导总结:“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5.教师介绍《世说新语》。

教师引导:《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我们四年级学过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同样也选自《世说新语》。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呢?

(设计意图:以理解课题导入,开门见山,直接将学生带入课文内容,简单明了,同时也激发学生找书、看书、讲书的自主性,使教学很快进入主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教师引导:《杨氏之子》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

教师引导正音:

同学们,这篇课文中几个字的读音大家要格外注意。

先看第一句话中的加点字“诣”,这是本课的会写字,一个言字旁加上一个旨,读作“yi”,在这句话中是“拜访”的意思。

教师引导:第二句话中的“为设果”中的“为”是读二声还是四声呢?请大家根据PPT上的不同的解释猜猜这个字的正确读音。

预设:“为”在这里读作“wèi”,表示的意思是“给,替”。

教师继续引导:“应声答曰”读几声呢?请大家根据PPT上的不同的解释猜猜这个字的正确读音。

预设:提出问题后马上能回答上来,这就叫“yìng”。

教师总结:看来根据意思辨析读音,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三句话再读一遍。

3.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1)教师引导:

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请同学们按照课件上的画好的停顿自己试着读一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全班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教师评议并小结: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不仅能读出古文的韵味,还能增加我们对文章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同时借助已有的识字方法有效地进行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并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帮助学生一步步读通、读准、读熟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教师引导:

课文大家已经读得很熟了,相信大家也能大概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你读懂了哪句话,不懂的句子等会一起讨论。

2.学生自主学习。

3.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谁来说说你读懂了那句话?

预设1:我读懂了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的孩子只有九岁,特别聪明。

(据生回答,教师板书:杨氏之子)

教师引导并追问:杨氏之子是文中的第一个人物,课文第一句话写到了“杨氏之子”的什么特点?

预设1:特别聪明的特点。

教师点拨:在这句话中“惠”是一个通假字,同“慧”,是聪明的意思。

“甚”是什么意思?

预设:“甚”是非常、特别的意思。

预设2:我读懂了“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没有见到孩子的父亲,于是就把杨氏之子叫了出来。(据生回答,教师板书:孔君平)

教师引导:孔君平是何人呢?我们来了解一下(课件出现孔君平介绍)

教师追问: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推测出孔君平和杨氏之子也很熟悉,这句话中的“乃”字是什么意思?

预设2:“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教师过渡:父亲不在,杨氏之子出来招待客人,他是怎样做的呢?我们来看这句话(课件出现“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呢?句子中两个“果”的意思一样吗?

预设3:“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杨氏之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教师过渡:家中来客人了,父亲不在家,作为主人杨氏之子主动招待客人,可是没想到的是(课件出现“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教师提问:结合注释我们知道“示”的意思是“给……看”,孔君平指着什么给杨氏之子看?“君家”是什么意思?

预设4:孔君平指着水果中的杨梅给杨氏之子看,君家是你家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君平指着水果中的杨梅给杨氏之子看,并问道:“这是你家的果子?”

教师追问:你听明白孔君平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预设4:听明白了,因为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

预设5:孔君平的意思是说: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

教师引导朗读:这句话比较难读,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好这句话的停顿,读出节奏。

生读句子,师点评指导

教师引导:如果你是杨氏之子,你会怎么回答呢?(课件出现“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教师提问: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预设6:孩子马上回答:“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教师追问:这句话中的“夫子”是什么意思?是故事中的另外一个人物吗?

预设7:夫子指的是孔君平,“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分析,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知道知道每句话的意思了。现在请你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说说这篇古文的大意。

1. 学生在四人小组说故事主要内容

2. 指名说说故事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以故事的人物为抓手,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自主阅读,疏通文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潜移默化渗透文言文阅读的方法,为后续研读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教师引导:本节课需要会写的字并不多,仔细观察这三个生字,说一说怎样把它们写的又准确又美观。

预设1:“梁”上部分紧凑,下部“木”横长拖上,撇和捺写舒展,注意与“粱”的区别。

预设2:“诣”左窄右宽,“旨”上大下小,“匕”稍扁。

预设3:“禽”上部分“人”字写舒展,:“离”首横要短,结合课件讲解“禽”字的演变。

四、课堂回顾,布置作业。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15.杨氏之子

孔君平

杨氏之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重点语句,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2.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这节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甚聪慧的儿童——杨氏之子(教师板书课题:杨氏之子)我们继续走进这个故事,去进一步认识这个孩子。

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3.师生配合读:师读译文,生读原句。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链接旧知识,又明确了新课的学习目的,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品味语言,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

1. 教师引导思考:课文开头一句“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直接点明了杨氏之子的特点。文章中的两个人物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对话风趣巧妙(教师板书:孔君平 杨氏之子 对话),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聚焦这两句话,看看主客间的对话有趣在哪?

2. 出示对话,组织全班交流

(1)品读孔君平问的巧妙

①教师指名读第一句话

②教师引导:谁还记得孔君平为什么说杨梅是“君家果”?

预设1:“杨氏之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孔君平就说杨梅是杨家的果子。(据生回答教师板书:杨氏子—— 杨梅 —— 君家果)

教师引导:这句话不太好读,听懂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再来读这一句话时,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预设2::孔君平其实是在和孩子开玩笑,和孩子逗趣呢。应该用调侃的语气读。

③指名读,教师评价点拨

(2)品读杨氏之子答的机智

教师引导:这么巧妙的问话,杨氏之子听明白了吗?他又是怎么回应的呢?我们来看第二句话。

指名读第二句话

教师提问:为什么杨氏之子又说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预设1: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之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

预设2:孔雀的第一个字是“孔”,孔君平也姓“孔”,所以说是“夫子家禽”。

(据生回答教师板书:孔君平—— 孔雀 ——夫子家禽)

预设3:杨氏之子特别会说。孔君平在孩子的姓氏上做文章,孩子由孔君平的姓氏联想到了孔雀,也在姓氏上反驳他,回答机智幽默。

教师引导:故事读到这里,说一说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1:杨氏之子是一个反应快,思维敏捷的孩子。从“应声答曰”可以看出来。“应声答曰”说明他是不假思索的回答,头脑特别聪明。

预设2:杨氏之子反应很快,杨氏之子听出孔君平是用姓氏打趣,所以也用姓氏来反驳,既不落下风,又顾全了客人的面子,一举两得。

教师点拨:能“应声作答”的前提是在孔君平说到“君家果”的时候,杨氏之子立刻明白这三个字里的意思,并马上把“孔雀”和客人的姓氏联系在一起,用同样的方式回应“孔雀是夫子家禽”,思维敏捷,回答的巧妙。

教师追问:除了“应声作答”还有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之子的聪慧呢?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中你还能品出些什么?

预设1: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说话委婉,显得有礼貌。

教师引导: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1:第一句话过于生硬了,会让人听着不舒服。第二句话是否定句,幽默风趣,更易让人接受。

预设2第二句的语气委婉、机智、幽默而思维敏捷,意思是说“孔雀不是夫子家的鸟,杨梅又怎么是杨家的果”,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既没有伤了两家的和气,又让人一笑而过。

教师引导:你感受的很到位,请你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再读,教师点评指导。

教师总结: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不失幽默,有委婉的反驳了地方;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子呢?杨氏之子不仅会听,更会说。我们再来看这句话中的两个词“君家”“夫子”,这两个词都是敬词。

杨氏之子用“夫子”一词,巧妙的避开了孔君平的“君”字,更显得孩子尊重客人、很有礼貌,而这些描写都紧扣课文开头的那句“甚聪慧”(教师板书:甚聪慧)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对杨氏之子的聪慧、风趣印象更深。从而文章到此夏然而止,耐人寻味,留给学生们想象的空间。)

三、小组合作,表演故事

1.四人小组合作表演故事,注意读出人物对话时的不同语气,体现人物的对话的风趣幽默。

2.班级展示,点评指导。

3.尝试背诵。

四、总结全文,作业布置。

1、教师总结: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在这篇课文中,我们重点关注了人物的对话格外精彩,一个信手拈来风趣幽默,一个答的自然,机智巧妙,既彰显了人物的智慧,又感受了语言的魅力。

2、推荐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咏雪》,体会文中人物语言的精妙。

五、(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孔君平——杨梅——君家(杨家)果

对话 甚聪慧

杨氏子——孔雀——夫子家(孔家)禽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幽默,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人家里的九岁男孩的故事。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定为教学重难点,教学时主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 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主要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朗读,读熟课文——读出节奏——读懂故事。学习古文,读是理解的基础,只有读懂文章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好,不同的朗读环节提出不同的要求。读熟课文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其次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指导重点句的朗读并做示范;最后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在读中感知故事大意。

二、理解对话,感知人物性格。

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所以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通过两个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理解孔君平和杨氏之子都用对方的姓氏做文章,让学生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第一个问题是“孔君平为什么指着杨梅对孩子说,此是君家果?”第二个问题是“杨氏之子听懂孔君平的话外之音了吗?”第二个问题是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结合课文“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体会孩子回答的巧妙之处。

理解了人物对话后,引导学生感知杨氏之子的人物性格,让学生结合课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概括:杨氏之子聪明,有教养、有礼貌,结合“为设果”体会;杨氏之子反应快,思维敏捷,结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体会。风趣幽默的回答,聪明机智的杨氏子,让孩子们充满了学习的乐趣,最后安排语言练习,续写孔君平和杨氏之子后来的对话。

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熟、读通文章;通过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查找资料理解文章等。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学以致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其他古文的兴趣。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