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优秀设计意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的设计理念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9 23:01:04

设计理念: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

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可以说,这篇文章的教学对小学文言文教学,乃至于对中学文言文教学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据调查,目前在初、高中,学生普遍感觉文言文学习困难。我想,这除了跟文言文难度的确加大有关之外,应该也与小学初次接触文言文时教师的教法有一定关系。

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掌握通假字“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导入课题、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质疑问难)

一、导入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同学们,你身边的朋友从远方来了,你高兴吗?对啊,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节课我肯定也会遇到不少值得我学习的人,是不是?

师:刚才我们的交流中,有两句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师: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 

【设计意图:一堂“文化”课自然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来引承。这样使学生未识课文,首先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从而自然引出文言文《杨氏之子》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2、解释课题

师: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3、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其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初读课文(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检查读通情况,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 曰 禽 诣 为 应

3、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一件事: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

指名朗读课文。

师朗读课文,要求:仔细听,老师读的和刚才同学读的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交流:停顿不一样。

你听出老师哪里停顿了?(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划出。)

跟老师读一遍。

自由朗读一遍。

齐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下面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本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我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哪些地方不懂,作上标记。

【设计意图: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

3、班上交流呈现难点:

(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果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学生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

师重点讲解以下三个预设

预设点一:孔君平诣其父

引导学生明白“孔君平”是人名

预设点二:孔指以示儿曰

引导学生理解“孔”就是指“孔君平”

预设点三: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家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从“孔雀”不是“家禽”这对矛盾中明白停顿

5、知道了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中我们 要把学生真正的还给还给学生,这一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比较容易地完成教学重点,而且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四、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体悟品味精妙之处、熟读成诵)

一、复习导入

1、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2、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1、感悟对答之巧

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不假思索地答道:“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随机点击:“惠”通“慧”,通假用法)

【设计意图: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一个情境,一个语境。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为学生搭设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样一个由情境与语境共同搭设的平台之中,没有老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

2、品读“未闻”之妙,

君家对—— 夫子家 杨梅是君家果对——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上了,而且对得很工整,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杨氏之子在回答孔君平时,还有两个字──未闻。

学生对比着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1)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2)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板书:柳)

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板书:梅)

手指着杨梅对你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学习古文,一味单独地解词释句,只能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倦怠,从而失去对学习古文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对“未闻”的品读,而后再有滋有味地读。在此情境中,迁移运用“未闻?”这样一个古文中较为典型的语言现象,增强了学习古文的情趣,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在这样的情境中,尝试变化不同的角色。再次进行对读,在语言实践中悄然走近杨氏之子,体会他的机智与智慧,为古文的学习更添一缕情趣,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三、熟读成诵

1、师:这么聪惠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对照着现代文进行背诵。)

【设计意图: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考虑有二:1.以今文作拐杖辅助学生背诵。2.之前对古文的赏析是停留在重点词句上的。以这样古今文对照推及到吟诵全文,相信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古文的意蕴,还有古文中一缕浓浓的情味。】

四、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该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2、我今天推荐里面的一篇文章《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口中狗窦

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注释】

 1.张吴兴:即张玄之。字希祖,东晋人。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3.窦:孔,洞。

4.耳:语气词。

【设计意图: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是学习的终结吗?不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激发、引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时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附:

课堂检测题: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 )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教学课件(见幻灯片)

相关链接、资源平台:

《世说新语》中小故事两则: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优秀设计意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的设计理念(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