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合作交流,发现这三首古诗都是节日风俗,三首古诗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2.补充表现节日风俗古诗时间轴
【设计说明:借三首节日风俗的诗歌,通过比较思考、赏析,学生发现了他们的相同以及不同之处。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做节日诗歌的时间轴,帮助学生梳理节日风俗的诗歌。】
二、民族风俗文化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把《藏戏》这篇课文单独分了出去。是因为它并不是节日风俗,而是一种文化风俗。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众多,风俗各异。对于,这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你还知道多少呢?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介绍自己找到的民族风俗。
教师引导学生介绍的时候,按照不同方面介绍,可以先绘制思维图。
【设计说明:本设计,注意将三首古诗统整到节日风俗中去,并进一步运用时间轴梳理汉族的节日风俗古诗,引导学生积累古诗。对于民族文化风俗,教师放手让学生更多的交流展示自己查阅的资料,引导学生注意抓住风俗的特点,为后面的单元习作进行了铺垫。】
模块二:梳理探究(第5、6课时)
一、探寻写具体妙招
1.前边,我们绘制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的思维图,我们发现这两篇文章注意到了详略的安排,特别是根据作者要重点表达的意思来确定详写的部分。
《北京的春节》
学生自己填写,交流汇报。
2.教师引导、梳理
《北京的春节》老舍在详写一个时间段的风俗时,是先概括在分述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方面。
《腊八粥》等粥的详写部分,依次写了八儿盼粥、想分粥、想象粥的样子、看到粥的样子四个方面来。他重点的在写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他的猜想。
3.学习交流平台
【设计说明:这一板块,首先让学生在梳理《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时对于文章的详写部分进一步触碰和思考。让学生阅读交流平台,对于分清文章详略以及详略得当的意义和如何详写的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品名作家的语言
1.关注沈从文、老舍文章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评论“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和老舍。”——朱光潜
朱光潜先生为什么对于老舍和沈从文有这么高的评价呢?我们还是要从他们的作品和语言文字中去探寻。
2.今天,我们将老舍《北京春节》的语言和沈从文《腊八粥》的语言进行比较你又能发现什么异同呢?
两个人的语言表达,都运用了恰当的修辞,表达了对于所写事物的感情、画面感强。
《北京的春节》老舍先生用了很多民间的俗语,表现出了北京风俗和北京的语言特色。
《腊八粥》沈从文对于八儿的描写特别细腻,加入了很多想象、写虚的元素。
3.推荐《花脸》冯骥才
【设计说明:这一板块,引导学生细致的阅读文章,对于老舍以及沈从文的写作风格和语言有更多的发现、更深入的思考。同时,冯骥才的《花脸》让学生对于节日的风俗有更多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
模块四:表达交流(第7.8课时)
一、回顾课文,引出习作
1.回顾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相同的风俗结为一组。
2.出示教材中的习作要求。
(1)梳理风俗的特点,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2)重点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实际体验,还可以写自己的看法。
【设计说明:这一板块,主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和查找自己感兴趣风俗的资料,并进行梳理,为自己介绍风俗,做好准备。】
二、列习作思维图
1.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可以绘制思维图。在习作之前可以绘制自己习作的思维图。想想所介绍风俗的特点,想从几个方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