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隐居故事,颜回的历史故事介绍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0 05:58:15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这里所说的孔颜之乐就是指的《论语》上的这段话,周敦颐在《通书》中有如下表达:“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周敦颐说富贵人人所爱,然颜子却超过了爱富贵的境界,颜回为什么能做到安贫乐道呢?这正是周敦颐给他的两位弟子不断提出的问题,《河南程氏遗书》载:“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河南程氏粹言》亦称:“子谓门弟子曰:昔吾受《易》于周子;使吾求仲尼颜子之所乐。要哉此言!二三子志之。”


颜回隐居故事,颜回的历史故事介绍(5)

再见颜子


从周敦颐提出这个观念可知,他将孔子与颜子并提,并且在《通书》中也明确地说颜子之圣仅次于孔子。也就是说孔子夸赞颜子安贫乐道,这也正说明了颜回的生活态度也是孔子的追求,所以周敦颐方说这是孔颜乐处而非是颜子乐处。


最早将孔、颜并称应是本自《荀子·大略》:“虞舜、孝己,孝,而亲不爱;比干、子胥,忠,而君不用;仲尼、颜渊,知,而穷于世劫,迫于暴国,而无所辟之。”


想来周敦颐将孔、颜并称的观念乃是本于此,他的着眼点主要是探求孔颜所乐为何事,但他的两位弟子程颐、程颢通过认真体味,认为颜回的境界已经超过了安贫乐道,《二程集》中附记引用《胡文定公集》中的所载:“昔鲜于侁曾问:‘颜子在陋巷不改其乐,不知所乐者何事?’伊川却问曰:‘寻常说颜子所乐者何?’侁曰:‘不过是说颜子所乐者道。’伊川曰:‘若说有道可乐,便不是颜子。’”


颜回隐居故事,颜回的历史故事介绍(6)

祭器


程颐认为若只把颜子之乐视为乐道便是看低了颜子,他认为颜子之乐并非乐道,而是达到了与道合二为一的境界,因为以道为乐也是一种功利,这正是他与周敦颐看法不同之处。按照二程的观点,颜回之乐本身就是一种自然行为,故将其解释为乐道就是看低了颜子。那么二程认为颜回因何而乐呢?《河南程氏遗书》卷一载:“而颜子独乐者,仁而已矣。”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看来颜回果然是悟得了老师思想的精髓,《庄子·田子方》载:“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颜回隐居故事,颜回的历史故事介绍(7)

乐亭


成语“亦步亦趋”所本即此,颜回完全按照老师的思想来思索所有问题,而颜回也将老师视之为泰山北斗,《论语·子罕篇》第十一章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回视老师的思想为高山仰止,这也是孔子最为喜爱他的地方,而颜回平时向老师请教的问题也让孔子得以表达出他的核心思想,《论语·颜渊》篇第一章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隐居故事,颜回的历史故事介绍(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