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幢住宅也是詹天佑故居中,唯一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旧址。
詹天佑最辉煌的成就,是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条完全自己筹资勘测、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而在武汉的7年,詹天佑又完成了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事”。
“他在这里主持修筑修建了粤汉铁路武长段(武汉—长沙)、川汉铁路汉宜段(武汉—宜昌)以及粤汉铁路的专用码头——粤汉码头;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远东会议……”何天申介绍,1914年詹天佑就设计武汉最早的长江大桥结构图,“起止点跟现在的长江大桥一样,正是龟山和蛇山。从他的设计图可以看到,他设计的长江大桥为单层桥面8股道,中间走火车,两边依次为电车、马车、行人道。这很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詹天佑的孙子詹同济老人介绍,詹天佑在武汉创设了中华工程师学会,写出了《京张铁路记略》《京张铁路标准图》《华英工程学字汇》等重要著作,这些都对中国后来的铁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有着留学经历的詹天佑,在武汉的生活很“洋气”。“现在的鄱阳街小学的操场,曾经是他的网球场。这应该是当时武汉唯一的网球场。”何天申说。
现在的故居博物馆里,陈列着詹天佑用过的签名木箱、美式计标尺、题字原照等文物,一件件物品与青砖木窗为伴,安静而舒缓地弥散着岁月的气息。
这间规模并不算大的博物馆,每年仍能吸引25万人次的游客前来。2016年詹天佑诞辰155周年时,他的铜像就落户在与故居博物馆相距不远的汉口江滩。“大家都知道詹天佑,很多人是到了故居博物馆,才知道他跟武汉的渊源这么深。”何天申说。
事实上,詹天佑对湖北宜昌也极有感情。“川汉铁路宜万段山路崎岖,是难度最大的一段,宜昌有着‘川鄂咽喉’的别称。”宜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川汉铁路在宜昌》主编、宜昌历史文化研究者彭翔华介绍,1911年初,詹天佑兼任川汉铁路宜万段(宜昌到万县)总工程师时,自己出资、设计,请人在宜昌建了一栋二层住房,“这说明,他对川汉铁路这个具有挑战意义的工程充满期待和信心,也证明他喜爱宜昌,想在这里长期居住。”
可惜的是,受时局影响,川汉铁路最终没有完成,詹天佑对宜昌只能是“路未成,情未了”,“宜昌的住宅,他没能住过哪怕一天。”彭翔华感慨地说,“詹天佑曾在书信中写道,尽管形势非常困难‘但无论何时,只要有可能,我将尽力前往宜昌’。这表明他对川汉铁路的重视,对宜昌感情的深厚。”
詹同济老人曾委托宜昌当地媒体帮忙寻找这幢故宅。彭翔华说,据当年看守房屋人的后代回忆,房子在抗战期间遭日军飞机轰炸,后来废弃了多年,上世纪70年代被拆除了,“我也曾多次寻访过,当地一些老人们称它为‘玻璃房子’,因为当时在宜昌普通民居极少能装玻璃,所以就有了这个称呼。也有老人介绍说,儿时曾见过这栋房子,那时人们叫它‘詹大官人房’。”
房屋如今已不见一砖一瓦,不过这幢住宅楼的设计图纸仍存于世。1993年,詹同济老人将图纸捐赠出来,如今是武汉詹天佑故居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设计图纸为深蓝色,长56.7厘米,宽44.1厘米,上绘有多幅房屋平面、立面图,并附有中、英文字说明字样,清晰明了。房屋为欧式风格,其外观构造,与汉口洞庭街上的詹天佑故居大体相似,“那是一种德国出品的专用图纸,质量上乘。100多年过去了,设计图上詹天佑本人的字迹仍清晰可见。”
今日铁路 由他开启整体布局
詹天佑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总理曾高度评价他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今天我们四通八达的铁路布局,南北向、东西向的横纵贯线的设计思路,最早就是由詹天佑提出的。”何天申介绍,早在百年之前,詹天佑就已经提出制定“两横两纵”的全国铁路干线网,这可以说是后来中国铁路发展的蓝图,构建了中国铁路的基本框架。
今天我们乘坐高铁,享受说走就走的便利时,应该知晓这纵横四方的高铁网线,正是基于詹天佑的最初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