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草木长出自哪里,孟夏草木长表达了什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0 19:48:43

孟夏最美的诗,是陶渊明写的,影响了后世白居易陆游等无数诗人

”孟夏“是指得夏季的第一个月,也是指的立夏节气到芒种节气之间的时段,同义词有首夏,初夏,早夏。而孟夏是个古语,先秦时代就有,周朝礼记称夏季的第一个月是孟夏,而屈原的《离*》,也有两次孟夏的记载。”望孟夏之短夜兮,和何晦明之若岁。”说的是明明夏天的晚上很短,为何我度夜如年。当屈原的悲伤,是国破流离的伤感,精神上的重创,已经感知不了季节变化的美好,他有深厚的家国责任感。

但是作为季节,夏天会如约而至,更多的人们是在自然中顺应季节的变化,感知美好。

陶渊明之所以和屈原一样为后世景仰,是他所处的时代和屈原不同。他是非常有个性的急流勇退。

孟夏草木长出自哪里,孟夏草木长表达了什么(1)

东晋末年,战乱加剧,诸侯混战,陶渊明从小饱读儒家的诗书,20来岁,就开始外出游历,按照他的才华,也获得了相应的中低级职位。但是这不是一个能够有为的时代,在看够了官场权贵的倾轧把戏之后,他和绝大多数士子和官员不一样,他们拼命寻求上升或者狂捞钱财,而陶渊明在 40多岁做了彭泽令三个月后,放弃官职回乡隐居。

他为什么这么做?

第一,作为地方县令,貌似权力很大,但是上峰的命令多半粗暴,不顾地方民情,横征暴敛。陶渊明看不惯。

第二,他父母早逝,他的妹妹也在他当彭泽令的时候病故。生死之间,他更倾向于家园相守。

第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这样一个无所作为的时代,隐居,按照自己内心理想生活,给家人最朴素柔情长久的慰藉,成为他主动的选择。

有人说陶渊明是大地主,这是笑话,或者东晋末年荒野闲田还是较多,但是陶渊明并非地主,因为他亲自参加劳动,有些诗作也暴露了他的辛苦和清贫。更接近普通的农民。而后来有人邀请他出山做官,他也拒绝了。因为在有限的生涯里,他更愿意亲近给予了他生命和感情的乡园。

他是一个愿意将爱和热情倾注在自然中的人,和普通的农民一样生存,也是因为有了他,中国诗歌历史中有了鲜明美好的田园诗歌。田园诗歌的核心,是写给最接近土地的最无声的那群人看的。我和你们同在,我用我的诗心诗笔,描写这些被边缘漠视的底层的生活和美好。你们存在,我也存在。

孟夏草木长出自哪里,孟夏草木长表达了什么(2)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东晋 · 陶潜 《读山海经十三首 其一 》

这是他描绘的田园生活,肯定清贫,但是他忠于他自己的选择,将清贫过成了美好。

孟夏草木生长,绕着房子,树木蓬勃摇曳。

鸟儿欢喜,因为有树木可以做巢,我也欢喜,我爱这清贫自然的家园和房屋。

早夏时节,田里也耕种完了。该收的小麦收了,该种的水稻种了。绿叶婆娑,正好读书。

这里地方偏远,车马不同,我能够想象很多人想找我,却进入不了这无路的地方。

孟夏草木长出自哪里,孟夏草木长表达了什么(3)

我却安然喝着自己酿造的酒,到园子里摘把新鲜的蔬菜。

听见天边风云雷声,这是初夏之后的微风好雨,滋润着泥土,让庄稼自在生长。

我在风雨的房间里,静静看着古代《周王传》,读着古书《山海经》,在思索中探寻古人的踪迹和智慧,这种快乐,只有我自己知道,何其饱满。

陶渊明是个智慧的人,但是这种智慧他没有用在倾轧上升的仕途,而是用在了更广博的思索历史和人生上,他和命运和天地和解,写出了有着强烈自然美感的诗词。

古人读书,大部分是追求高官显位,但是陶渊明的读书此时更有自我存在的价值。在时空的某一个点上,他靠辛苦的劳作来解决生存问题,来完善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看似无争,实际上是另外一种热情。

那么这首诗美在什么地方呢?写了夏天的清美,当然是在忙碌完艰苦的农事之后,写了在这样的农闲季节,读书的美好。读书未必是功利的,反而更能成就自己的思想和人生,指导自己的生活。滋养出合乎生命本身节奏的乐观。

他的存在也给后世的官员,一个可以选择的参考,田园生活,做个农民未必是最底层,或者能够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人生未必只有一条路,条条路,都是灵魂和今生的成就。

孟夏草木长出自哪里,孟夏草木长表达了什么(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