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无
【引觞漫谈】
陶渊明隐居之后的生活水平怎么样,我们或许可以从他的诗集中散见一二。
据后人的考证,陶渊明的日子是很难过的,毕竟是大家族出身,没学过种地。刚刚隐居的时候还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还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再后来,这些条件就渐渐地消失了,大抵是陶渊明坚持不懈的“草盛豆苗稀”慢慢地磨掉了自己的家产。
不过,我个人也好像有一点理解陶渊明当时的心态。从某种意义上,与现在的我很像,同样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样在为生计发愁。
就像是许多抛下主页做音乐的人一样,他们一开始都是没有经济收入的,日子过得很穷,很困顿,与陶渊明不同的,大概就在于陶渊明还有一家子要养活,而我们这些“非主流”,并没有这样的家庭负担。
做喜欢的事,但是物质上需要发愁,这样的生活是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我觉得大多数的人可能并不会体验到这种生活,能够做到这一步,至少已经意味着你敢于跳出既定的生活圈子,有勇气尝试新的人生,或者说,你明白了对于自己的人生,真正的意义在哪里。
要我来形容这种生活状态的话,应该是喜忧参半吧,沉醉于精神世界时很快乐,面对现实时则又充满忧愁。陶渊明在家里读书写字的时候当然是悠闲的,可真正面对一家人的生计,那就愁上眉头了。
【临其诗境】
不过今天我们先不说陶渊明的愁,来看看他在读书时是怎样的状态。他写过一首组诗,断断续续地创作于自己读《山海经》的过程之中。《山海经》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奇书,它的身上至今还有着许多的谜团没有揭开,也因此对于中国文学具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
山海经以神话著称,而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也以“精卫衔微木”与“刑天舞干戚”这两句最为著名。这两句很明显已经读到一半了,陶渊明已经深深沉浸到了山海经带给他的阅读体验之中。
不过,是怎样的契机,让陶渊明开始读这本书,他刚开始读山海经的时候,又是怎样的状态呢?
我们来看《读山海经》这13首诗中的第一首。
【经典原文】
读山海经·其一
魏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条分缕析】
孟夏也就是夏天的第一个月,是天气很舒服的一段时间,这时候暮春刚过,草木也都茂盛起来,陶渊明自家的屋子旁边就是山林草木,早年种下的树围绕着屋子,树荫清凉。
树木都长得很茂盛,开心的首先是鸟儿们,有一个舒适的地方做窝,与此相对应的,陶渊明自己也表示,“吾亦爱吾庐”,我也爱着这个小家!
前4句整体上传达的是一种很轻松的氛围,此时诗人的心情还是很开心的。后面说到自己的生活,不做官了,就要自己养活自己,于是就自己耕种,在闲暇的时候,就回到自己的草庐中读书。
这是他隐居生活快乐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无人打扰,这里很偏僻,即使很熟的友人有时候也不愿意到这里来,所以可以专心致志的读书。
有时候独酌一杯,用自己园中种植的蔬菜做吃的,正是潇洒悠然之时,夏雨和微风相继而来,良辰美景,此时兼备。
酒足饭饱,在夏天的夜晚读着《穆天子传》,浏览《山海经》中的插图,俯仰之间,得以见识宇宙的浩瀚与扩大,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事情呢?
陶渊明的生活状态真的很令人羡慕,尤其是在现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倘若真的能够回到山野林泉随处可隐居的古代,对于现代大多数的文人来说都是一件幸事吧。
最后说那个“段子”的事情 ,熟悉李冶的应该都听说过,李冶问刘长卿“山气日夕佳”,是在嘲笑他的病,刘长卿则以“众鸟欣有托”回复,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