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故事中的人物,嗟来之食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0 22:35:21

【陈独秀:宁可饿死也不受嗟来之食。】

陈独秀晚年自南京出狱后,随着内迁避乱的逃难队伍几经辗转,最后寄居于重庆江津乡下。当时他没有职业,又离开了组织,经济上没有正常的收入,除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很不固定的稿费外,主要靠亲友的接济。但即使堕入社会生活的最底层,陈独秀也依然保持着他做人的原则与气节。

对那些因仰慕而来又素无知交者,不愿无缘受赐。如罗家伦、傅斯年等,他对他们说:“你们做你们的大官,发你们的大财,我不要你们的救济。”

而对于那些国民党的著名官僚和共产党的叛徒赠送的,即使出于同情而非政治拉拢,他也坚决拒绝。叛徒任卓宣汇给他200大洋,他一看汇款人的姓名,立即叫邮差按地址退回;朱家骅曾赠他5000支票一张,他拒绝。朱家骅又托张国焘寄去,依然原物寄回;张再托郑学稼寄赠,陈不仅照退不误,并致函郑学稼:“却之不恭,受之有愧,以后万为我辞。”又特地嘱咐“请国焘以后不要多事。”张国焘接信和汇票后,悻悻说:“仲甫先生总是如此。”陈独秀对他们说:“你们比我’穷’。”

陈独秀写了一部《小学识字教本》,原定由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出版,并两次预支稿酬共1万元。但是,教育部长陈立夫认为“小学”二字不妥,要他改书名,比方说改成《中国文字说明》。陈独秀则认为,“小学”是音韵学与文字学综合的古称,正反映了他研究文字的特点:形、声、义统一,而不是别的学派那样,将三者分裂。因此他拒绝改变书名。于是,该书直到他逝世也没有出版,他也一直不准家人动用那1万元;

暮年的陈独秀虽然贫病交加,但他倔强而又孤傲的性格至死不渝,宁可饿死也不受嗟来之食,他死后,所遗物质财富只有一堆土豆。

【链接】1991年,胡绳玉在《学术月刊》第11期发表了《中共党史人物传不能没有陈独秀》,指出:“陈独秀的一生,如果从他1900年参加反清运动算起,到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他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整整27个春秋,作出了比他的前辈、同辈都多得多的贡献。就是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在旧中国的泥潭中,陈独秀依然在趔趄向前,尽管步履蹒跚,有时踯躅,有时摔跤,但他毕竟没有当叛徒,没有做汉奸,没有作出丝毫有损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国格和伟大人格的事来。”

【配图】陈独秀旧居(石墙院)位于江津南部的五举村鹤山坪 。原为清乾隆年间进士杨鲁丞的古宅,1939年5月,陈独秀寓居于此宅的东厢房。陈独秀旧居,为四合院布局,坐南朝北,土、石、木结构,占地7亩,面积3300平方米。当年,陈独秀和夫人潘兰珍居住的三间东厢房由南至北,为卧室、客堂、书房。陈独秀旧居具有典型的清代民居风格,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陈独秀居住地。

嗟来之食故事中的人物,嗟来之食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

嗟来之食故事中的人物,嗟来之食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

嗟来之食故事中的人物,嗟来之食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