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诏曰:“故衡山王吴芮,从百粤之兵,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其以芮为长沙王。”又曰:“故粤王无诸,世奉粤祀;秦侵夺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诸侯伐秦,无诸身率闽中兵以佐灭秦,项羽废而弗立。今以为闽粤王,王闽中地。”
【翻译】颁布诏书说:“原衡山王吴芮,率领百粤部族之兵,协助诸侯军,诛灭残暴的秦王朝,建有大功,诸侯立他为王,但项羽却侵夺了他的封地,称他作番君。现在改封吴芮为长沙王。”又说:“原粤王无诸,世代供奉粤国的祖宗。秦王朝侵夺了他的土地,使粤国的社稷不能再享受祭祀。诸侯征伐秦朝,无诸亲自率领闽中的军队相协助,攻灭了秦王朝,项羽却将他废黜不予封立。现在封无诸为闽粤王,统辖闽中一带。”
【解析】根据《胡三省注资治通鉴 》,如淳曰:诏,告也。自秦、汉以下,惟天子独称之。汉制度: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此为异也。制书,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诏书,昭,告也,其文曰"告某官如故事"。诫敕,谓敕刺史、太守,其文曰 "有诏,敕某官"。他皆仿此。
根据《文心雕龙·诏策》,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敕戒州部,诏诰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策者,简也。制者,裁也。诏者,告也。敕者,正也。
项羽曾封吴芮衡山王,刘邦诏书却说诸侯立吴芮为王,被项羽剥夺了,以抹黑项羽。胜利者改写历史可见一斑,幸好有司马迁根据客观事实撰写了《史记》。分封吴芮是希望通过和平解决统一问题,吴芮是黥布的岳丈,有和平解决的可能性。分封无诸则是希望稳定双边关系,争取和平的发展环境,避免无诸借机入侵汉朝边境。
【原文】帝西都洛阳。
【翻译】高帝刘邦向西建都洛阳。
【解析】汉朝一开始是定都洛阳的。因为刘邦在楚国起家,楚汉相持阶段又在荥阳待了多年,很多家族势力都在洛阳周边。
【原文】夏,五月,兵皆罢归家。
【翻译】夏季,五月,士兵们都复员回家。
【解析】国家统一后,让士兵复员回家建设,而不能像始皇帝一样,继续穷兵黩武,导致财政亏空。
【原文】诏:“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军吏卒;爵及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已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翻译】高帝刘邦颁布诏书:“百姓中以前有的人相聚安守在深山大泽中躲避战乱,未登记入户籍中。如今天下已经平定,诏令这些百姓各自返回他们的所在县,恢复他们过去的爵位和田地住宅;官吏应依据法律义理进行教诲,处理纠纷,不得鞭笞侮辱军中官兵;凡爵位至七大夫以上的,都让他们享用封地民户的赋税收入,非七大夫爵位及其以下的,都免除其个人及一户之内的赋税徭投,不予征收。”
【解析】休养生息首先要有人,战乱导致人民逃离,和平了就要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秦亡于暴政,所以刘邦规定“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军吏卒”,以免激化矛盾,人民起义。同时,免除赋税徭役,团结官僚阶层,加强基层统治向心力。
【原文】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群臣说服。
【翻译】高帝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酒宴,高帝说道:“各位列侯、各位将军,不要对朕隐瞒,都来说说这个道理: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之所以失掉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呀?”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城掠地,攻取了城邑、土地就分封给他,与大家同享利益;项羽却不是这样,他对有功的人嫉恨,对贤能的人猜疑,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帝说:“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谈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持运粮道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英杰,而我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虽然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信任使用他,这便是项羽所以被我捕捉打败的原因了。”群臣都心悦诚服。
【解析】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分析,不同的人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刘邦的下属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是因为刘邦能做到利益共享,项羽却担心有功、贤能的人损坏自己的利益。刘邦则从领导者的角度总结了另一条,知人善任,能用胜过自己的人才,项羽却任人唯亲。
无论做什么事,人都是根本。战略是人制定的,资源是人筹措的,生产、市场也是人做下来的。因而,秦孝公复兴秦国首先就是尊官封土求贤得到商鞅,燕昭王雪耻也是先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迎来乐毅。项羽连范增都不能信任重用厚赏,又怎么能让其他人才为其效力呢?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两篇文章,《我碰到过很多聪明人,但他们永远做不成大事》和《长征前后的*,完全是两个人》,也是关于领导力的。
《长征前后的*,完全是两个人》转载了一个故事:1957年,*和赫鲁晓夫聊天,说准备卸任*的职务了。赫鲁晓夫问有没有接替的人,*便和他点评党内同志。第一个是刘少奇,政治坚定原则性强,但不够灵活。第二个是*,兼具原则性和灵活性,很有发展前途。第三个是*,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弱点是个好人。第四个是朱德,德高望重却年纪太大。笔者认为,好人对应的就是原则性不够,不是人品价值观方面的原则,而是做事的原则。譬如和共产国际有分歧,他没有反驳,而是想在执行中做到两全其美;他不赞同临时中央的决策,也没有旗帜鲜明的反抗。站在中间调和的“好人”只能做执行者,做事决断原则性欠缺是无法成为帅才的。但*既能出谋划策、分析局势,还有超强大的执行能力,恰如张良和萧何的结合体,是千古难逢的相材。从*的点评还可以看出,选接班人已经不是看具体的才能了,而是看领导能力,也看人品和年龄。
《我碰到过很多聪明人,但他们永远做不成大事》中有一个观点:创业者夸大自己能力的重要性之后,其实是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挑战,它可能会导致整个公司战略的迷失。每一个公司成长最大的瓶颈不是别人,而是领导者。所以领导者提升自己的认知,提升战略的准确度很重要。笔者很认同。
领导可以分为三类:战略型、赋能型、忽悠型。战略型领导洞察力强,知道如何带领团队实现目标,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如能写善辩、坚毅果敢的智瑶,如马云。赋能型的领导,执行能力很强,能发挥手下人的长处,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如刘邦、刘备。刘邦、刘邦、马云虽然在某一方面有所不足,但仍处于中上水平,否则无法获得成功。忽悠型领导则就是画大饼,给团队阐述一个美好的未来,但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它、具体怎么做则一片混沌。综合来看,领导力就是两件事——“断物”(战略能力)和“识人”(赋能能力)。*、李世民、刘秀、朱元璋、曹操、任正非就属于战略型与赋能型兼具的领袖。
一个公司的战略来自于领导对事物的判断,所以作为领导,最重要的事是“断物”。洞察力的意思是,你要能够看清时代的趋势,对未来事情的必然性有一个自己的信仰,也就是发现规律的能力。一个领导者如果整天忙于具体事务,亲自拿枪上战场,那是不称职的,他在回避战略问题。
但是,有很多聪明人,他们有非常强的思辨能力,但是他们永远做不成大事,就是因为缺乏“决断力”。譬如,有几个参谋提了建议,几个用五条理由说该向西,几个用五条理由说该向西,要做什么,就需要决断力。如果有10件事,只让你选择其中一件去做,你会非常痛苦,决断力是领导者最稀缺的一种素质。领导者即使知道了什么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但可能受个人性格情感的影响做出错误的选择,譬如袁绍因为儿子生病错过出兵攻打曹操的良机。刘邦、刘邦虽然洞察力略有不足,却有决断力。
很多聪明人之所以没有做成大事,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创业也是这样,最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态度。创业者做决策的时候,要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有成长型思维。当你客观,你就会打开内心。当你打开内心,你就有机会接收不一样的观点。听到负面反馈时,先不争辩,而是以开放、虚心的心态倾听。通常,这类人群具有成长型思维。如果你不客观,你就接收不到外在的信息。如果你接收不到外在的信息,再聪明也无法进化。很多创业者面对投资人时, 习惯“报喜不报忧”。“黄峥和投资者交流的过程中,从来不提拼多多取得了哪些成绩,相反,总是会讨论现在面临的问题,他始终想的是如何做得更好。”
领导者在“识人”的时候,一定要扮演两种角色。一个角色是“传教士”,有很强的价值观输出能力。价值观可以转化为士气和执行力。组织发展过程中大多会遇到失败,刘邦、曹操、刘邦哪个没有遇到几次失败。重点在于失败后是怎么复盘的,能不能让团队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看《跨过鸭绿江》,中国志愿军的装备物资不如美军,却能战胜美军,固然有战略占优的原因,也是因为战士能够客服各种困难完成任务,这里面就有价值观输出的作用。另一个角色是“*手”,任人唯贤而不能任人唯亲。阿里有很多天天琢磨事但不干活的人,战略能力强,同时每三五年就会有一个COO被干掉。因为战略不会错,错的都是执行,通过淘汰不合格的人提高执行力。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避免两个错误,即战略问题被执行化,执行问题被战略化。战略问题被执行化的意思是,明明是公司的战略不清楚,还抱怨说团队的执行力太差了。执行问题被战略化的意思是,明明是公司的执行力不行,却以为是公司战略出现了问题。如果是战略问题,我们就认认真真地讨论战略。如果是执行问题,我们就换人。不要把两个问题混合起来。
创业公司首先要聚焦业务,想清楚自己的战略是什么。确定了战略之后,要去寻找战略对口的人才。跟战略对口的人共事,做事效率才高。一个公司组队要避免找能力比自己弱的人,要尽量找能力最强的人。譬如张良、韩信、萧何。偷懒去找一些信任的人,其实是对执行力的稀释。CFO、HRD在初期不用一步到位,但可以以顾问的形式引入,与团队相互融合。小公司跟大公司比,优势就是成长快,所以团队一定要找能自我驱动的人才。每个创业者要检查一下自己每天用多久的时间去解决问题,如果发现每天大部分精力都在用于解决问题,说明可能团队出了问题。
【原文】韩信至楚,召漂母,赐千金。召辱己少年令出跨下者,以为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之邪?*之无名,故忍而就此。”
【翻译】韩信到了楚地,召见曾经分给自己饭吃的那位漂洗丝绵的老妇,赐给她一千金。又召见曾经羞辱自己、叫自己从胯下爬过去的那个人,任命他为楚国的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啊。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就不能*了他吗?只是*他没有名义,所以忍了下来,才达到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解析】韩信一饭千金既是报恩,也是塑造自己的形象,争取楚国人民的支持。任命羞辱自己的人为中尉,既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大气量,也可以通过此举赢得这个人的忠心,培植自己的心腹。毕竟韩信由齐王改为楚王,原来在齐国培养的干部队伍都回齐国了,身边没有信赖的人可用。
【原文】彭越既受汉封,田横惧诛,与其徒属五百余人入海,居岛中。帝以田横兄弟本定齐地,齐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取,后恐为乱。乃使使赦横罪,召之。横谢曰:“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商为汉将;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使还报,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翻译】彭越已受汉封梁王,田横怕被*掉,与他的部下五百多人进入大海,居住在岛上。高帝刘邦认为田横兄弟几人本来曾平定了齐地,齐地贤能的人大都归附了他,今流亡在海岛中,如不加以招抚,以后恐怕会作乱。于是就派使者去赦免田横的罪过,召他前来。田横推辞说:“我曾煮*了陛下的使臣郦食其,现在听说他的弟弟郦商是汉的将领,我很害怕,不敢奉诏前往,只请求做个平民百姓,留守在海岛中。”使者回报,高帝便诏令卫尉郦商说:“齐王田横即将到来,有敢动一动他的随从人马的人,即诛灭家族!”随即再派使者拿着符节把高帝诏令郦商的情况对田横一一讲明,并说道:“田横若能前来,高可以封王,低也是个侯哇。如果不来,便要发兵加以诛除了。”
【解析】田横本来是投奔彭越的,当时彭越在魏国实际上是统治者,并有意发展自己的势力,所以收留了田横,并待之以上宾。这个时候,田横与彭越之间是平等的关系,田横不需要听命行事。随着彭越受封,田横这个曾经的齐国*就不适合待在彭越身边了,田横担心彭越会将自己交给刘邦,就逃到了海上。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将庶长子刘肥封为齐王,建立齐国,定都临淄,统辖七十三城。这个时候,齐国仍然无主。刘邦担心将来田横作乱,就想招抚他。控制风险、防止威胁的办法有:将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让其失去威胁的能力;通过安抚降低作乱的意愿,同时在关键岗位安插自己的人马,随时掌握对方的动向。相对于田横流亡海中,刘邦宁愿让田横回到齐国为齐王,处于明处。
田横拒绝刘邦真的是担心郦商报复自己么?纵然郦商是将军,田横却是可以封王的。是田横那王室后裔的自尊心作祟,他不愿意屈居人下,为人臣属,觉得愧对先祖。后梁朱友贞、金国完颜守绪、明代崇祯在城破时同样选择了自*。当刘邦再次下诏以死亡威胁时,田横选择了服从,但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保全部下的性命,上路前就决定了要自*。
【原文】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因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烹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独不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间,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帝曰:“嗟乎!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哉!”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为都尉;发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之。既葬,二客穿其冢傍孔,皆自刭,下从之。帝闻之,大惊。以横客皆贤,余五百人尚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
【翻译】田横便和他的两个宾客乘坐驿站的传车去到洛阳。离洛阳还有三十里,到达尸乡驿站。田横向使者道歉说:“为人臣子的人觐见天子时,应当沐浴。”随即住下来,对他的宾客说:“我起初与汉王一道面朝南称王,而今汉王做了天子,我却是作为败亡的臣虏,面北称臣伺候他,这耻辱本来已非常大了。何况我还煮死了人家的兄长,又同被煮人的弟弟并肩侍奉他们的君主呢。即便这位弟弟畏惧天子的诏令不敢动我,我难道内心就不感到惭愧吗?!况且陛下想要见我的原因,不过是想看一看我的容貌罢了。现在斩下我的头颅,奔驰三十里地送去,神态容貌还不会变坏,仍然可以看的。”于是就用刀割自己的脖子,并让宾客捧着他的头颅,随同使者疾驰洛阳奏报。高帝说:“唉呀!从平民百姓起家,兄弟三人相继为王,这难道不是很贤能的吗!”为田横流下了眼泪。接着授给田横的两个宾客都尉的官职,调拨士兵二千人,按葬侯王的礼仪安葬了田横。下葬以后,那两位宾客在田横的坟墓旁挖了个坑,都自刎而死,倒进坑里陪葬田横。高帝听说了这件事,大为震惊,认为田横的宾客都很贤能,余下的五百人还在海岛上,便派使者去招抚他们。使者抵达海岛,这五百人听说田横已死,也都自*了。
【解析】田横自*的原因,同为王者却臣服刘邦是主要原因,敌对立场时*了郦食其在战争时代并没有什么,从项羽阵营投降刘邦的难道就没有类似情况么。这只不过给自己自*找更多借口以防止宾客劝说自己罢了。
刘邦流泪、厚葬田横、授予田横宾客官职都是为了收买齐国人心而已。
田横的五百下属集体自*,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有点类似欧洲中世纪出现的骑士精神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首先是重视荣誉和尊严,其次是尽心为人办事,再次是勇敢,然后是做事符合道德规范。五百下属自*其实是义的体现。田横为了他们而死,他们也一死以报田横。
【原文】初,楚人季布为项籍将,数窘辱帝。项籍灭,帝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乃髡钳为奴,自卖于鲁朱家。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身之洛阳见滕公,说曰:“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之!”滕公待间,言于上,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召拜郎中,朱家遂不复见之。
【翻译】当初,楚地人季布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多次窘困羞辱汉王。项羽灭亡后,高帝刘邦悬赏千金捉拿季布,下令说有敢收留窝藏季布的,罪连三族。季布于是剃去头发,用铁箍卡住脖子当奴隶,把自己卖给鲁地的大侠朱家。朱家心里明白这个人是季布,就将他买下安置在田庄中。朱家随即到洛阳去进见滕公夏侯婴,劝他道:“季布有什么罪啊!臣僚各为他的君主效力,这是常理。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掉吗?如今皇上刚刚取得天下,便借私人的怨恨去寻捕一个人,怎么这样来显露自己胸襟的狭窄呀!况且根据季布的贤能,朝廷悬赏寻捕他如此急迫,这是逼他不向北投奔胡人,便往南投靠百越部族啊!忌恨壮士而以此资助敌国,这是伍子胥所以要掘墓鞭打楚平王尸体的缘由呀。您为什么不从容地向皇上说说这些道理呢?”滕公于是就待有机会时,按照朱家的意思向高帝进言,高帝便赦免了季布,并召见他,授任他为郎中。朱家从此也就不再见季布。
【解析】刘邦为什么要捉拿季布?仅仅是因为他曾羞辱刘邦么?不是,是因为他没有在合适的时机投靠刘邦,现在天下已定,季布作为项羽余党对于刘邦来说就是不安定因素,自然是要根除的。然而,在这个时候,季布再投降对于刘邦来说,价值就无法体现了。古代并没有自首从宽的法律。除非是有人保举季布,季布成为刘邦体系内的一份子才可能得到赦免。季布有夏侯婴保举,而钟离眜没有得到韩信的保举,因而,钟离眜没有得到刘邦的赦免。
季布为了生存,就把自己当成奴隶卖给了大侠朱家。朱家帮助季布是可以理解的。根据《史记·游侠列传》,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馀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馀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阴脱季布将军之戹,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
朱家所藏匿而救活的豪杰有几百个,其余普通人被救的说也说不完。但他始终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赏他对别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经给予过施舍的人,唯恐再见到他们。他救济别人的困难,首先从贫贱的开始。他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衣服破得连完整的采色都没有,每顿饭只吃一样菜,乘坐的不过是个牛拉的车子。他一心救援别人的危难,超过为自己办私事。
夏侯婴则一直是忠厚长者。刑场救过韩信,彭城战败后救过刘邦儿子和女儿,所以朱家找到夏侯婴进言。救季布也是从刘邦的立场出发劝说,项羽的旧部刘邦有能力全*了么?可以,但没有那个必要性,只会损坏自己的名声。而且,狗急跳墙,兔子急了还咬人。不给对方留后路,实际上就是逼对方和自己的敌人联手,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威胁。
【原文】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帝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翻译】季布的舅父丁公,也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经在彭城西面追困过高帝刘邦。短兵相接,高帝感觉事态危急,便回头对丁公说:“两个好汉难道要相互为难困斗吗!”丁公于是领兵撤还。等到项羽灭亡,丁公来谒见高帝。高帝随即把丁公拉到军营中示众,说道:“丁公身为项王的臣子却不忠诚,是使项王失掉天下的人啊!”就把他*了,并说:“让后世为人臣子的人不要效法丁公!”
【解析】之前笔者就认为,彭城之战项羽应该亲自负责捉拿刘邦,而不是让下属负责。在前线督战,下属私下做小动作的机会就不多。
为什么丁公会放了刘邦呢?仅仅一句“两贤岂相厄哉”的英雄相惜之情?恐怕丁公早就被刘邦买通、达成了利益交换,甚至追捕刘邦还是丁公主动请命负责的。那么,刘邦是怎么买通丁公的?笔者认为至少是许诺了封地。因为项羽妒贤嫉能,用人唯亲,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所以丁公借机放了刘邦。
丁公是司马光特意拿来和季布做对比的。按理来说,丁公是刘邦的救命恩人,如果当初丁公和季布一样,刘邦早被项羽抓了。但是,作为一个领导者,最忌讳的就是下属不忠于职守了。在忠和义之间,领导者需要的是忠。而丁公找刘邦自然是要封赏的,但天下已定后,刘邦觉得原来许诺的封赏太厚了,给了其他功臣就会觉得不公平,所以不愿意给。丁公不答应,还不知好歹要挟刘邦,于是,刘邦不顾救命之恩将丁公*了。
【原文】臣光曰:高祖起丰、沛以来,罔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
【翻译】臣司马光曰:汉高祖刘邦从丰、沛起事以来,网罗强横有势力的人,招纳逃亡反叛的人,也已经是相当多的了。待到登上帝位,唯独丁公因为不忠诚而遭受*戮,这是为什么啊?是由于进取与守成,形势不同的缘故呀。当群雄并起争相取胜的时候,百姓没有确定的君主,谁来投奔就接受谁,本来就该如此。待到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臣服时,如果不明确礼义以显示给人,致使身为臣子的人,人人怀有二心以图求取厚利,那么国家还能长治久安吗!因此汉高祖据大义作出决断,使天下的人都清楚地知道,身为臣子却不忠诚的人没有自己可以藏身的地方,怀揣个人目的布施恩惠给人的人,尽管他甚至于救过自己的命,依照礼义仍不予宽容。似此*一人而使千万人畏惧,考虑事情难道不是既深刻又远广吗!汉高帝的子孙享有上天赐予的禄位四百多年,应当的啊!
【解析】司马光对刘邦的做法做了解释: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这话对了一半。当刘邦需要壮大自己势力、消灭对手的时候,既欢迎背主求荣的小人,更欢迎光明正大改换门庭的下属。丁公不属于投奔刘邦,而是通过出卖项羽与刘邦做利益交换的小人。对于小人,一旦对手已经被消灭了,这种不忠诚的人大都落得被*的下场,又岂止是丁公而已。项伯虽然也帮助了刘邦,但不算利益交换,他更多是基于与张良的友情。项伯作为项羽的亲属,不会为了利益出卖项羽。
刘邦*一儆百的做法有一定效果,下属忠诚确实可以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但依然阻止不了他们为了贪婪和自私背弃国家利益,所以有七国之乱。
在职场上也是一样,制度优先。要奖励尽忠职守的人,可以允许下属光明正大的跳槽,但坚决不能容许吃里扒外、假公济私的小人。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毛健1001】
毛健1001
1、分享读书心得,如资治通鉴系列、毛选系列;2、分享对宏观经济的见解;3、分享行业研究报告;4、分享投资心得,如投资方法论、股市每日复盘等;5、分享婚恋交友相关内容。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