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父亲是一个艰难求生的小木匠。
高尔基3岁的时候,父亲因霍乱去世,母亲不得不带着高尔基,寄居在娘家。
后来,母亲改嫁,高尔基跟着外婆一家生活。
可高尔基的外公,贪婪、残暴、自私,两个舅舅为了争夺财产,还把高尔基当成眼中钉。
外婆家*后,大家也没什么可以争的了,生活变得极其艰苦,高尔基一边捡破烂,一边上学,勉强读完了二年级,10岁时,就被生活逼着去当学徒,见惯了世间苦难,见惯了人性卑劣。
生活虽苦,但高尔基喜欢读书,不管生活多艰难,他都没有放弃读书,就像他后来说的: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光明和越有意义。”
在黑暗、苦难的生活里,高尔基是这样描述的:
“我记得,生活毕竟是变得越来越乏味和严酷了;正如我天天所看到的,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各种关系,永远都是不可动摇、一成不变的。”
读书,让高尔基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他的命运也随之而变,多年后,高尔基将他曾经的这些经历写出来,鼓舞了无数人。
读完他的《在人间》,你会发现,原来读书,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01阿廖沙10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至此,他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
安葬母亲没几天,阿廖沙就被送到一家鞋店当学徒。
老板告诉他:
“当学徒就应该像雕像那样站在门口。”
阿廖沙不懂什么是雕像,但他的衣服因为没有经常换洗,长了许多疥螨,咬得他实在受不了,不得不动来动去,到处挠痒。
为了生活,他很小就捡过破烂,当过小偷。
于是,老板恐吓他说:
“你要是敢在店里偷东西,我就把你关进大牢。”
在鞋店里,伙计们为了将鞋子卖出去,讨好卖乖,阿廖沙看得想笑,他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可他的笑声换来一顿责骂。
店里所有人的生活都按部就班,他们对人,当面恭维,背后诋毁。
他们满口粗话,与一切卑劣庸俗的东西为伍,并习以为常。
阿廖沙讨厌这种生活,他打算逃跑,可是逃跑计划还没实施,他就在吃饭的时候被烫伤了,被送进医院。
受伤的阿廖沙,丢了工作,被外婆领回了家。
外婆是个善良的人,阿廖沙最喜欢的,也是外婆。
在外婆看来,外公之所以*,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帮助穷人,没有怜悯不幸的人,上帝生气了,就将他家所有财富都收回去了。
于是,善良的外婆,经常将手头可怜巴巴的几个钱,在夜里拿出去布施给别人。
外婆告诉阿廖沙:
“人们生活得很贫穷,可没有人去关心他们。”
“富人们只管搜刮黄金,这黄金正是地狱的柴薪。”
年幼的阿廖沙,并不懂外婆说的话,但他朦朦胧胧地觉得,他跟永远不能忘却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了。
他尝试读书,那些纷繁杂乱的句子,就像天空中的星星一样闪烁发光,照亮着他心灵的某个角落,让他从庸常的生活里,看到了某些不太一样的东西,而不至于被这庸常的生活吞噬。
02高尔基说:
“如果我们自己不怜惜自己,谁还会怜惜我们呢?”
确实如此,你自己都不在意自己,其他人就恨不得也上去踩两脚。
阿廖沙有时候觉得,生活中不平之事太多了,他想到母亲曾对他的处罚,很多也是不公正的,还有这世界的很多人,也无公正可言。
可外婆告诉他:
“一切都要亲身去体验,一切都要亲自去了解,自己不学,谁都教不会。”
为了生活,阿廖沙再次被送到城里,成了一个制图工学徒。
这位制图工,是外婆的亲戚,但阿廖沙并不喜欢,因为她们跟别人没什么不同,总是说些无聊的东西。
有一次,一人连着两次说自己曾送给阿廖沙的母亲一件斗篷,阿廖沙说:
“送就送了,不必夸耀。”
这话被当成大不敬之语,阿廖沙被教训了一顿。
阿廖沙觉得,亲戚之间的关系,往往比外人还遭,因为她们比外人更了解彼此之间的丑事和荒唐事,拨弄起是非来便更加恶毒。
总之,阿廖沙不喜欢这里的女主人们,但他喜欢男主人,他毕竟是个文化人,和家里的女人们有所不同。
他教阿廖沙画图,但教得并不用心。
干这种干净的工作,开始学艺,阿廖沙很开心,可是他压根就不知道怎么画,后来,在师父的教导下,他画出来了,可是他觉得,光画一个没人住的房子,太冷清了,于是就在里面画了有些人。
整个图看起来乱七八糟的,阿廖沙又被骂了。
他不敢再随意添加,只能按照师父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完成。
可是他的学艺生涯很快就被中断了,因为家里的女主人不希望他学习,而是给他做不完的家务,让他忙于家务,根本没时间学习。
他渴望学习,渴望成长,可所有一切,都在压迫着他,他感到痛苦。
即便答应了外婆,要忍耐,但这种一贫如洗、浑浑噩噩、一切都是为了糊口而忙碌的生活,让他压抑。
他想逃跑,然而,寒冬凌冽,他无处可去。
心头苦闷的时候,他在心里回想外婆说的那些诗,他体会到一个朴素的真理:
我没有干过任何坏事,我无罪受罚,这就是不合规矩,而对别人的罪孽,我不负任何责任。
这世间有许多不合规矩的东西,不断地要求着人们,但唯有稍有力量的心灵,才能看到这种不合理,而大多数人对此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