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的传说故事,雕塑家罗丹的简介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0 23:57:00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和加勒提亚(GaIatea)大理石雕像 法国巴黎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于1908-1909年间在法国穆东 (Meudon) 创作的。

罗丹的传说故事,雕塑家罗丹的简介(1)

罗丹

根据古典神话,雕刻家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性格孤僻、喜欢独居。他擅长雕刻,曾经用象牙雕刻了一座他理想中的女性雕像,并给她取名叫加勒提亚。在雕刻时,他天天与之相依相伴,在这尊雕像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渐渐地,皮格马利翁竟然爱上了雕像中的少女。他是如此渴望和这个女子在一起,连爱神维纳斯也被感动了,就授予了雕像以生命。

雕像中的少女开始有了人的温度和气息。当雕像完成时,少女竟然变成了真人,从架子上走了下来。

罗丹的传说故事,雕塑家罗丹的简介(2)

罗丹的传说故事,雕塑家罗丹的简介(3)

罗丹的传说故事,雕塑家罗丹的简介(4)

皮格马利翁和这个少女最终结为夫妻,他们的女儿帕福斯(Paphos)是塞浦路斯南部海岸同名城市的始祖。

帕福斯,是塞浦路斯西南部的著名旅游地,一直被奉祀为爱神圣地,传说中的爱与美女神阿芙洛狄忒(罗马神话称她为维纳斯)就诞生在帕福斯附近海浪拍打岸边巨岩激起的泡沫之中。

受罗丹这尊雕塑的启发,英国大文豪萧伯纳创作了同名社会讽刺剧,剧中描写的是一个教授对一名贫苦卖花女进行训练,使她最终成功地被上流社会所认可的故事。通过这种方式,抨击了当时英国腐朽保守的等级意识。

皮格马利翁和加勒提亚之间的这种效应,被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I)和雅各布森(F.Jacobson)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后来,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应用于教学中:如果一个教师认为某个学生朽术不可雕,对他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而那个学生在挫折中也相信了自己的确不是块学习的材料,然后不好好学习,结果教师的预言果真应验了,这个学生真的一事无成;相反,如果这个学生对于教师的预言不予理睬,反而在别人不认可的目光中奋起直追,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可塑之材,并最终取得成功并赢得了社会的尊敬,这就是加勒提亚效应——自我期许的力量。加勒提亚效应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反效应。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管理者对下属员工的期许,是影响员工表现的关键因素。但是这种皮格马利翁效应单个作用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员工的工作激情,更多地来自自身的自信和努力。也就是说,在个人或员工的绩效表现上,员工本人对自己的期许(加勒提亚效应)是更强烈的影响因素。

在雕塑中,伽拉提亚的雕像在雕塑家的触摸下加速完成,她发光的身体从未完成的石头中显现出来。

然而,这位皮格马利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俊青年,而是一个像罗丹一样粗壮、留着胡子的男人。在追求赋予他的人物以生命力的过程中,罗丹将自己视为一个现代的皮格马利翁。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