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文天祥传的原文和翻译,文天祥传原文和翻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1 05:07:5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英勇事迹家喻户晓。但他从被俘到就义的过程很曲折,文天祥本人并一直都一心求死,而且有那么一群热爱大宋的“义士”比谁都更想让文天祥死。

宋史文天祥传的原文和翻译,文天祥传原文和翻译(1)

从1728年12月文天祥在潮阳被张弘范俘获,到次年十月押解到元大都,这近一年时间里文天祥拒不投降、只求一死。他用过故意激怒元将、服冰片(樟树枝叶的蒸馏结晶)、绝食等多种方式自*,只是均未成功。

余尝服龙脑(冰片)二两不死,绝食八日又不死,未知死何日,死何所,哀哉!

《吟啸集·告先太师墓文》文天祥

文天祥到元大都后,忽必烈就派遣蒙元王公大臣、宋朝降臣对文天祥展开了密集劝降,但文天祥均是唾骂以应。问他到底想咋样,文天祥的答复是“天祥今日至此,惟有死,不再多言”。

到了1280年,无可奈何的忽必烈就换了个办法 – 冷处理。将文天祥关入狱中不再过问,希望用时间来冲淡文天祥心中的仇怨。

这个办法确实有效果,至少文天祥不像刚被俘时那样一心求死了。证据是文天祥在其后三年里(忽必烈1283年1月下旨处死文天祥),不仅未自尽,尝试自尽的记录也没有。

不过文天祥并不是一些人说的在“装”。因为忽必烈派遣过重量级人物出面劝降,宋恭宗和全太后。如果文天祥真是在找台阶,还有比这更好的台阶么?

原因其实很简单,文天祥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毕竟求生是每一个人生理、伦常、道德等方面的基本诉求,只要不触及自己的底线,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人在冷静和撇除外界干扰后,都不会主动求死。

那么文天祥的底线是什么?在《宋史》中的记载是不投降元廷做贰臣。

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偿缘宽假,得以黄冠(当道士)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宋史·文天祥传》

宋史文天祥传的原文和翻译,文天祥传原文和翻译(2)

不过文天祥的好友邓光荐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在他的《文丞相传》中,他认为“道士说”是以王积翁为首的宋朝降臣的主意。他们见文天祥拒不投降,为保其性命和缓解宋朝遗民对元廷的仇视,奏请忽必烈让文天祥当道士然后释放他(即不问世事、不再参与抗元活动)。

至于那种说法是真的,难以确定。不过除了这些,还有两个旁证可供参详。

首先,文天祥从被俘到就义的四年里留下了大量诗词文章。头一年几乎是“死”不离口,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 但为死者贵 … ”。后面两年则平和了很多,甚至写下了“只今便作渭水囚,食栗已是西山羞”。开始自嘲,其实也意味着他开始接受不“赴死就义”的结局。

其次,同时代的南宋大臣谢枋得,他的经历和文天祥很相似。

1276年多次组织兵马抗元失败的谢枋得,拒绝降元并躲到福建教书度日。元廷先后五次派人召他入朝为官,谢枋得均严词拒绝。然后他就被元廷强行抓到大都并逼他出仕,最终谢枋得在囚禁地悯忠寺绝食五日而亡。

不过谢枋得之前回绝元廷招揽的信里有这样的话:

且问诸公,容一谢某,听其为大元闲民,于大元治道何损?*一谢某,成其为大宋死节,于大元治道何益?

《与参政魏容斋书》

也就是说,谢枋得可以接受自己作为“大元闲民”活下去,但如果逼他入朝为官做贰臣,他就要选择为“大宋死节”。不仅是谢枋徳一个人,南宋灭亡后很多原南宋官员也是如此。

至于文天祥是不是也是这个态度,大家各抒己见。

元廷的一些官员其实也支持用这种方式来对待南宋遗民,觉得这样有利于缓和矛盾。所以忽必烈虽然非常希望招降文天祥,但长时间劝降未果后,也几乎同意将文天祥释放,让他成为闲云野鹤。

但是忽必烈为何最终还是下旨处死了文天祥呢?因为文天祥不死,那群热爱大宋的“义士”们寝食难安。

宋末文学家王炎午,在文天祥召募义军时投身其麾下。王炎午对文天祥提出,无国就无家,国难当头不应吝啬家财,全部拿出来充作军资。文天祥照做了,王炎午自己却只拿出了部分家财,然后就以自己母亲病重为由,走了。

文天祥被俘后,王炎午主动提及往事“国恩已负,丞相之德未报”。那么有负大宋和文丞相的王炎午准备怎么补救的呢?他自己的原话是这么说的,“遂作生祭丞相文,以速丞相之死”。

鸣呼!大丞相可以死矣。文章邹、鲁,科第郊、祁,斯文不朽,可死。丧父,受公卿俎奠之荣;奉母,极东南迎养之乐: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将相,功名事业,可死。仗义勤王,授命不辱,不负所学,可死 …

虽举事卒无所成,而大节已无愧,所欠一死耳,奈何再执 …

涉月逾时,就义寂寥,闻者惊惜。岂丞相尚欲脱去耶?尚欲有为耶 …

《生祭文丞相文》

人还活着就大张旗鼓的为他写祭文,只能说在王炎午心里文天祥已死而且必须死。王炎午在祭文中引经据典,论述文天祥这个南宋遗臣为何应速死,以及他的死所能带来的崇高意义和价值。

为防被押往大都的文天祥看不到自己的祭文或者不寻死,王炎午不但雇人在沿途的城镇宣讲生祭文,还做成大字报到处张贴 ……

那么有负大宋和丞相的王炎午为何自己不死节呢?王炎午没说理由,但是按照他的生祭文的说辞,应该是他还未取得丞相那般成就、还有父母需奉养等等,还不能死。而且活着还可以唤醒丞相去死节,丞相死后还可以缅怀、纪念丞相 ……

宋史文天祥传的原文和翻译,文天祥传原文和翻译(3)

和王炎午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原宫廷琴师、诗人汪元量。

文天祥在大都关押期间,元廷对他待遇不算差。除了供应笔墨纸张外,还允许通信和外界探视。现在存世的文天祥作品,大部分都是他这一时期所作。汪元量在探视文天祥为他弹琴之余,就常常写诗赠予文天祥。向他阐明大义劝其赶快赴死,如“君当立高节,*身以为忠,岂无春秋笔,为君纪其功”。

除此之外,他还拿文天祥的战友来刺激文天祥,如“今日相看论往事,刘洙原是姓文人”。这里的刘洙是文天祥的至交好友,当年随文天祥一道起兵抗元。他在文天祥被俘的前一年,因不愿被俘而就义。汪的意思就是你不能辜负你的好友,赶快去死 ……

这帮文人士绅为何要如此对待文天祥呢?为了他们心中的“信仰” --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他们很清楚自己能出来上蹿下跳,是因为元廷根本不在乎他们,知道他们不想也不敢践行心中的大义。但是人又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更无法承认自己的虚伪和无耻,怎么办?

“喊”远比“做”容易。站上道德的制高点,成为忠孝的鼓手,去督促别人履行大义。道理就全在自己手中,责任和代价则由他人去负。

除此之外他们看待文天祥就像是在看寡妇。丈夫死了,你也该殉节了。这样既是圆满,也是结束。文天祥你为大宋殉节后,大家也就一起获得道义上对大宋的终止和圆满,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了。

所以这些人不但向文天祥施压,还向元廷施压。

他们不停的制造流言,如某某地起事的目的是救出文丞相、谣传“某日火烧京师蓑城苇”乘乱救丞相、阿合马遇刺也往文天祥身上攀附 …… 不停地暗示元廷,文天祥就是个祸患,不能放得赶快处死他。

最终文天祥坚守了自己心中的大义,拒绝了忽必烈的亲自劝降并力求一死。

文天祥死后,王炎午作《望祭文丞相文》褒扬丞相的忠义和气节,然后他又活了41年。人生的最后他作词抒怀,“岁岁东风岁岁花,拼一笑,且醒来杯酒、醉后杯茶”。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人生可谓祥和美满。

而汪元量则以琴师的身份,被忽必烈召入宫中侍从,但他并未向高渐离学习。此后常常出席各种宫廷筵席,因高超的琴艺受元廷高层青睐。不仅生活逍遥快活,还任职翰林院并代表元廷出使江南,最后活到77岁善终……

这些人在满足和狂欢时,却没谁有去关心过文天祥心中哪怕一丝的痛苦。

宋史文天祥传的原文和翻译,文天祥传原文和翻译(4)

文天祥在狱中曾收到女儿柳娘的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大都为奴。虽然投降就可以解决问题,但他在给自己妹妹的信中却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 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

无人可以托付或提供帮助,只能乞求两个女儿以后能有好命。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