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充满了酸甜苦辣,人生又常有不测风云,不过强者从来不畏惧坎坷和波折,反而会在艰苦卓绝的日子里,变得更加坚韧不拔。
不说刘禹锡曾经在巴山楚水苦熬了23年,只是豪迈地说,吹尽狂沙始到金;更不提苏轼也半世流离,却恬淡地说,吾心安处是吾家。单说北宋还有一位年轻才子,曾经因为秉性刚直而受到挫折,但这反而成为他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下面分享范仲淹很冷门的一首七律,真知灼见,不愧是一代名相。
河朔吟
北宋:范仲淹
太平燕赵许闲游,三十从知壮士羞。
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
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
民得夸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忧。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遂更名朱说。再后来诗人苦读及第,又恢复原来的姓名。此后他又壮游燕赵,并赋诗表达了收复幽云失地的豪情。
燕赵即河朔一带,大部分为燕云十六州领地,后晋时被石敬瑭割让于契丹。北宋初年,大宋为夺回此地,曾与辽国展开过多次交战,均以失败告终。直到宋真宗时,签订了澧渊之盟,局势终于变得稳定。
诗人入仕后曾担任过一些微不足道的职务,而且因为性格耿直,还被贬到他乡。不过范希文从来就不知道气馁二字如何书写,虽然受到打击,诗人却正好借此机会韬光隐晦,并做了细致的调查和研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这首诗就表达了作者的很多观点。
当时范希文正值而立之年,他胸怀大志,更盼望早日建功立业,开篇就显得不同凡响,“太平燕赵许闲游,三十从知壮士羞。” 燕赵一带暂时的太平景象,没有让诗人感到高兴,反而令他满怀羞愤。燕赵居民安于现状,实在让诗人感到痛心疾首。
范仲淹虽然是一个书生,可是他也喜欢研究兵书战策,也曾想过有一天可以投笔从戎,为国尽忠。虽然后来并没有成为武将,但是他驻守边关时,也让西夏军队闻风丧胆,不仅威风八面,而且守住了一方平安。
人们称其为范文正公,表达出对这位儒将的崇敬心情。颔联就彰显出诗人年轻时的超凡脱俗,“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 诗人从小断齑画粥,坚持苦学,不仅有成为上将的志向和勇气,而且还非常赞赏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仁义的壮举。虽然诗人位卑言轻,但这种抱负却非常值得后世欣赏!
诗人又想到古代的英雄豪杰,“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 作者引用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以及赵国名将李牧的典故,表达了对名相良将的敬意,也委婉地传达出自己将以他们为榜样,成为文武兼备的栋梁之材。后来范仲淹果然没有食言,也让读者们对他极其敬仰。
最后诗人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民 得 夸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忧。” 夸,通袴;袴襦,借喻地方官吏的善政。诗人态度坚定地说,如果民众衣食丰足,戍卒得遇良将,就一定可以马到成功。严忧,即严尤,王莽时任大司马,曾向王莽论及抵御匈奴之策。诗人胸有成竹,善于借鉴前人经验,而且也能够运筹帷幄,所以才成为北宋的一代名相。
范仲淹的这首诗语宏事博,充满生气,诗人感于燕赵地区承平日久而赋诗,全篇既充满浩然正气,又情感厚重,展现了诗人务实肯*作风。
作者还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议论精简、用典自然,更阐述了深邃的思想。作者表达了对儒家仁政思想的推崇,主张要重视农业生产,这样才能得到民众拥护,有利于戍边御敌。同时诗人还强调,要注意采用良谋妙策,重视选拨和任用人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