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敬亭说书代表什么,概括柳敬亭说书技艺高超的原因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1 20:03:08

扬州评话大师师

柳敬亭说书代表什么,概括柳敬亭说书技艺高超的原因(5)

旧时民众文化生活贫泛,无论是市井一角,还是村社逢集,只要说书人“摊子”一摆,众人便围将上来,有时是里三层外三层,说书场子也成了人气最旺、最为热闹的地方。

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

柳敬亭说书代表什么,概括柳敬亭说书技艺高超的原因(6)

柳敬亭(1587年-约1676年),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号逢春,扬之泰州泰州塘湾曹家庄人。祖籍南通余西场。明万历年间寓居盱眙近十载,并学会说书,技艺倾动世人。

评话艺人总不能常在一地说书,因思说书须用姓名,原名不能使用,因需避官府缉拿,又因说书岀头露面故改姓柳,艺名敬亭。一说曹逢春说书后醉卧安徽宣城的敬亭山下,柳枝如丝,轻拂其身,逢春忽然酒醒,百感交集,从此以柳为姓,以敬亭为名。由此他的真名实姓反不为人所知,而柳敬亭、柳麻子、柳鬓之名,则传遍艺苑书坛。从此,世上只有“柳敬亭”,再无“曹永昌”了。自创评书汇集《柳下说书》8卷100篇存世。世称评话鼻祖、一代宗师。

幼年时的曹永昌天生好动、聪敏机灵。五岁那年,永昌得了一场天花,落了个浑身疮疤、满脸麻斑。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孩一下子变成了丑陋无比的丑娃。从而放弃了对永昌管教,七八岁时便和一帮顽皮孩童混在一起,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小小年纪却变得蛮横凶悍,打倒三个撞倒两个,刁钻无赖,沾染了一身恶习。

后曹家迁居泰州南门外曹家庄,一说迁南门打渔湾,永昌也随父落户于此。故又称其为“扬之泰州人”(吴伟业《柳敬亭传》,黄宗羲《柳敬亭传》)。

柳敬亭说书代表什么,概括柳敬亭说书技艺高超的原因(7)

永昌迁泰后,却恶习不改,仍常滋事生非。其时,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凤阳巡抚李三才开府泰州,命缉地方恶人,知州李有信列其于逮捕名册中。在泰州待不下去的曹永昌只得隐姓埋名、远走他乡,一度浪迹如皋、泰兴等地,乞讨为生。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冬,漂泊至盱眙。其时曹永昌十四五岁,面相丑陋,脸色黝黑,满脸麻子。倒是逼出了一个说书天才从曹逢春到柳敬亭的嬗变。

柳敬亭在盱眙经历了什么?是如何学会说书,而被后世称为评书鼻祖,最终成为评书一代宗师的呢?

刚到盱眙市上,他蓬头垢面、破衣烂衫,面色憔悴,再加上一脸的大麻子,更显龌龊丑陋。他手里捧着讨饭碗,腋下挟着打狗棍,身上穿着没有纽扣的破袄,用一根草绳系在腰上;趿拉着没有后跟的草鞋,在雪地里蹒跚,脚后跟冻得裂开了一道道口子。饥寒交迫,面黄肌瘦,甚是可怜。他白天沿街乞讨,吃饱了,就到前街后街去看热闹,到竹厂大街去听说书;到了夜晚,无家可归,只好露宿檐下。餐风露宿,苦不堪言。

后来,柳敬亭回忆起刚到盱眙的情景时,不无感慨地说:“吾在盱眙市上时,夜寒藉束藁卧,屝履踵决,行雨雪中。走之盱眙,困甚也。”(吴伟业《柳敬亭传》)白天,他经常到书场去听书,帮着为说书人打场子、搬凳子;一开场,便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聚精会神、听得入迷,还模仿说书人的声腔口吻、手势动作,悄悄地比划。中场歇息,便忙着给说书人端茶递水,还拿着破草帽帮着说书人收赏钱,深得说书人的好感。

柳敬亭说书代表什么,概括柳敬亭说书技艺高超的原因(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