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敬亭说书代表什么,概括柳敬亭说书技艺高超的原因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1 20:03:08

柳敬亭开始只在盱眙市场一角打场说书,后来越说越好,名气也渐渐大了起来,柳敬亭在茶馆说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前来茶馆听书者济济一堂、越来越多,茶馆人气甚旺,生意兴隆;有时座位不够,听者便站着听书;一场说完,听者还依依不舍,不愿离去。

柳敬亭说书的初衷仅是为了糊口,时间长了竟然倾倒了不少听众,足见其聪慧过人,富有说书的艺术天才。从此,他便走上说书的道路。

柳敬亭曾自称其说书是无师自通,大概是说他少年时爱听书、多听书、爱动脑筋思索,是实际上的自学过程。柳敬亭的说书,同样也有一个高手莫后光的指点,他对柳敬亭的指点仅仅是艺术要则,而不是某几部书的具体表演。如“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 “然必勾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然后可以得志。”这就仍然需要柳敬亭自己进行艺术的想象和创造。如此几番努力之后,莫后光再见到柳的表演,惊奇于柳说书技艺的神速进步,说:“(你)目之所视,手之所倚,足之所跂,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虽以行天下莫能难也”。

柳敬亭不仅真的说书行遍了天下,他的说书还传之后世,影响遍及中国的南北方;至今,不仅是评书评话,曲艺门类的许多曲种还有他的影响存在。

柳敬亭说书今人已难窥其原貌,但从与柳有交往的明清文人留下的大量诗文中,依然可以看到他说书时的大概情形。

柳敬亭说书代表什么,概括柳敬亭说书技艺高超的原因(9)

节奏顿挫,豪放激荡;细腻入微,爽净利落大概是他说书最鲜明的特点了。明末文学家张岱在听柳敬亭所说的《武松》一书后有感而记,说道:“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其疾徐轻重,呑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之人说书之耳使之谛听,不怕其不齚舌死也。”

时代相近的黄宗羲虽然对柳敬亭的身份有所看轻,但他在评论柳敬亭的艺术成就时,也由衷地认为:“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滑大侠、*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

可见,柳敬亭的说书,既有继承传统平话的内容,但更多的是来自柳敬亭自身极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把历史故事和社会情理、人物感情、生活细节、故事关键节点结合起来,再通过口头语言的节奏快慢、轻重变化加以表现,收到了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再看一些关于他说书的其他描述:如阎尔梅在《柳麻子小说行》一连用十二个“忽如”来形容柳的说书情景:“忽如三峡湍回十二峰,峰岚明灭乱流中;忽如骠姚伐鼓贺兰山;”等,还有“狮吼深崖蛟舞潭,江北一声彻江南”。又如朱一是的“突兀一声震云霄,明珠万斛错落摇。”等等,都是形容其说书能够让人身临其境,动人心弦的情形。张岱在记叙其《水浒》时说:“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闲中着色,细微如此。”又道出了其说书风格细腻干净的一面。

柳敬亭擅说《西汉》、《三国》、《隋唐》、《精忠传》、《水浒》最为出色。与柳敬亭同时期的评话艺人有张樵、陈思、吴逸、孔云霄、韩修龄等人,以柳敬亭为最著。

柳敬亭生活在明未农民起义的大动荡和满清入主易代之际,经历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江阴虐*等惨绝人寰的亡国之痛。他是以说糊口的民间艺人,当然谈不上什么高蹈归隐;他在说书时,常受到忠孝节义故事的影响,加之后来与复社人士接触,在他们的言行感染下,深知人生以气节为重。

明亡,满清厉行“剃发令”,张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告示,并禁止百姓穿戴明代衣冠。柳敬亭以说书艺人表演古人的需要,一直留发不剃,不改明代衣冠,以寄托伤怀故国之思。这在清初的高压统治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柳穿戴明代衣冠、须发皓然的画像一直流传至今。柳敬亭的“留发寄情”,与梅兰芳的“蓄须明志”先后相映,为艺苑和泰州增色生辉。

柳敬亭说书代表什么,概括柳敬亭说书技艺高超的原因(10)

清定江南时,柳敬亭的书技已达到随心所欲的妙境,驰骋书场四十余年的他,阔尽沧桑、饱经世故,其评话又有了新的境界和内涵。如同屈原赋《离*》一样,他把悲愤、感慨、抑郁之情,完全倾注于他的评话之中,使身经变故的遗民、百姓听来,产生极大的共鸣。吴伟业赞美他的说书艺术“晚年尤进”;黄宗羲听了他的评话,觉得“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

顺治三年,六十岁的柳敬亭转至淮扬一带说书,首到之处便是离开已四十多年故乡泰州。

顺治十七三年,柳敬亭已七十多岁,老友龚鼎孳几番来信邀其入都观光,柳敬亭应允北上。有道是“马恋旧巢,人思故土”,北上途中他再一次回到故乡泰州。

时泰州知州乃曲周人刘佑,年初刚刚到任。此人是一位仁厚爱民的好官,又是好尚风雅的诗人。当他得知闻名全国的本地人柳麻子回到故乡,当即偕同地方士绅以及邓汉仪等人,邀其到州署作客,并央其说书。柳敬亭见这位父母官为人不俗,且又是家乡父老相邀,当然不便推却。刘佑于是在西园设宴,宴罢请柳在“泰堂”说书,后来刘佑称这次活动为“海陵高会”。

康熙十年四月,柳敬亭从京城返回泰州给上疏获罪的陈志纪传书给其岳父朱淑熹。朱淑熹接信后,即写下了《柳敬亭自京师归过吴陵感赠》二首。

据有关资料记载,他80多岁,还在扬州、苏州、南京献艺。

顾景星《十六绝句志感》作于康熙九年,其时柳84岁,诗中有“柳生冻饿王郎死”之句,可知柳此时尚在人间,唯生活窘迫,缺衣少食。一位长揖公侯、平视卿相、深受广大听众喜爱的一代评话大师,就在这种饥寒交迫、凄凉景况下,不知所终。

柳敬亭说书60余载,漂泊人生,辗转各地,南达杭绍,北至京师,西到武昌,东至云间,周游大半个中国,名重一时。但他大半生却没有传徒,直到了晚年才收江都人居辅臣为徒。居辅臣是柳敬亭的唯一弟子,从康熙二十七年(1698年)起开始在南通说书(王勤《江都评话艺术》),康熙后期还曾到福州双门楼授徒传艺,并形成如今的“福州评话”。至今福州人仍尊崇柳敬亭为“福州评话祖师”(方民忠《千万别弄丢了福州评话》)。

柳敬亭所说评话,除了长篇的《两汉》《楚汉》《三国》《隋唐》《水浒》《西游》等,还有自己创作的短篇评书数百篇。柳敬亭去世的前,曾由当时的文人好友将其短篇评书收录整理,集8册100篇,书名《柳下说书》,刊于乾隆十年(1671年)。

柳敬亭八十多岁时,还对家乡念念不忘,曾写下“吾曾泪眼望余西,柳家巷口夕阳低”的诗句。

有人估计他可能活到90岁左右,死葬苏州。他究竟活到何时,死于何处,却未曾留下一点迹象,就这样无闻而终,令人为之凄怆。

柳敬亭说书代表什么,概括柳敬亭说书技艺高超的原因(11)

中国的说书艺术到柳敬亭时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能够真正历史垂名的,也就是柳敬亭。柳敬亭说书艺术的成就,同时代的人称他“独步东南三十年”、“后来无人夺其席”;张岱说:“仲谦竹器叔远犀,波臣写照简叔画。昆白弦子士元灯,张卯串戏杂彭大。及见泰州柳先生,诸公诸技皆可罢。” 众人夸赞柳敬亭说书艺术独领风*,于此可见一斑。吴伟业在评说柳敬亭说书能够倾倒众人的原因时,特意指出:“其处己也,虽甚卑贱,必折节下之;即通显,傲弄无所诎。与人谈,初不甚谐谑,徐举一往事相酬答,澹辞雅对,一座倾靡。诸公以此重之,亦不尽以其技强也。”正是柳敬亭的谦虚、自重、热心助人、广博胸怀等高尚品格,成为他高于同时代说书家的重要方面,他以其艺术和人格的共同魅力,使自己成为了说书艺术史上最著名的一代宗师。

柳敬亭说书代表什么,概括柳敬亭说书技艺高超的原因(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