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徐赛儿教学设计,孤独之旅公开课优秀课件文库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1 20:35:3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词语;理解“旅”的两层含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探讨,教师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磨难促人成长的艰辛,学习主人公不断克服困难,变得坚强勇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孤独”的体现

2、鸭子的成长与杜小康的成长之间相互映衬的关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一个人出生富贵,过惯养尊处优的生活,突然某一天家里一贫如洗,他是要堕落成破罐子,还是忍着剧痛蜕变新生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孤独之旅》,看看有着这种经历的杜小康是怎样选择的。

2、作者简介

曹文轩,汉族,男,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作品大量被译介到国外,《红瓦黑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二、检查预习

1、积累词语(齐读)

嬉闹()稠密()雍()

掺杂()胆怯()撅断()

空旷()觅食()撩逗()

炊烟()戳破()旧茬()

镰刀()驱除()逃窜()

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厚实:丰富;富裕。嬉闹:嬉戏打闹。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撩逗:挑逗;招惹。

驱除:赶走;除掉。戳破:刺破。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境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浩浩荡荡:形容广阔或壮大。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天昏地暗:形容乌云密布或刮大风时飞沙漫天的景象。

2、小说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负担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三、课文解读

板块一、多角度梳理故事情节

1、按照故事情节梳理情节。

开端:交代了小说的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亲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父子俩到达芦苇荡,开始了放鸭生活。

高潮:写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找鸭。

结局:写杜小康战胜孤独与寂寞,历经重重磨难,终于长大了。

2、按照原因-结果梳理故事情节。

(1)因为家道中落,杜小康被迫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

(2)因为孤独寂寞,杜小康梦到妈妈,大哭。

(3)因为逐渐习惯寂寞孤独,杜小康面对周围的一切时,不再忽然恐慌。

(4)因为暴风雨锻炼,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5)因为鸭子们长大了,下蛋了,杜小康非常惊喜。

板块二:探讨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

1、小说主题是什么?选择:放鸭成长

2、“成长”是谁的成长?(鸭子、杜小康)

3、“孤独之旅”的故事开始和结束时,鸭子有何变化,杜小康发生了哪些变化?(板书)

杜小康的成长外形上看不出来,主要是心理。

鸭子杜小康

故事开始时:小鸭惶恐、软弱

“长大了“

故事结束时:大鸭(下蛋)坚强、成熟

4、再次自主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杜小康成长的过程,找出描写他心理变化的语句,根据示例,完成表格填写。

旅程

心理变化

直接描写的句子

①行程最初

拒绝去放鸭

“我不去放鸭了”“带着哭腔”

②途中

茫然

“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

③到达放鸭地点

恐惧、胆怯

“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紧紧地挨着父亲”

④放鸭初期

寂寞、孤独、想家

“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⑤放鸭中期

仍然寂寞,逐渐习惯

“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⑥经历了暴风雨

安定、从容

“又想起母亲……但他没有哭”

⑦八月的一天早晨

欣喜

“惊喜地跑过去”

明确:杜小康在“孤独之旅”前三个阶段的心理,可以归结为“不敢面对现实、希望逃避现实”,这是他心灵不成熟的表现,也是一个孩子面对人生突然转折的自然反应;后三个阶段,他逐渐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关键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这样反而好了”),在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他经受住了考验,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了鸭子,在这趟“孤独之旅”中成熟了。

5、小结:杜小康经受了哪些孤独?

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前途迷茫与未知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这些孤独让他感到寂寞痛苦、恐惧茫然,同时,也成为他成长的磨难,在这些磨难之下,杜小康完成了他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之旅。

板块三:赏析环境描写(学生找句子进行赏析,老师简评即可。)

1、文章在表现人物心理时,有直接描写心理活动,也有通过语言、动作、环境描写来间接体现的。鸭子作为杜小康成长的映衬,描写非常精彩。请边读边勾画描写鸭子的相关语句,体会其作用。(ppt)

(1)起初:在杜雍和的驱赶下,“奋力向前推进”,显得坚定,与杜家父子的不安形成对比。

(2)途中:开始对陌生的环境心生畏怯,“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侧面表现了杜家父子的“慌张”。

(3)暴风雨中:十分惊慌,四散奔逃,当杜小康找到它们时,反过来依附着他,“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反衬杜小康的成长。

(4)结尾:长成了漂亮的大鸭,母鸭开始下蛋,象征着杜小康的成熟。

小结:失学后放鸭是生活的全部

孤独中鸭群是伙伴、是心灵的安慰

风雨中护鸭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

鸭下蛋甘苦中的喜悦——人生的成果

鸭群和杜小康在文中相互依存、相互映衬。“鸭群”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精彩环境描写赏析。

(1)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这一段景物描写中连用四个“黑”字,黑色代表阴沉,与即将到来的恶劣的暴风雨正向呼应。天黑、河水黑、芦苇荡也成为黑海,这三样是看得见的,而“风也是黑的”,则是杜小康在这样的环境下由意念、心绪所引发的想象。杜小康在暴风雨的肆虐中,从害怕孤独、逃避孤独真正走向了勇敢、坚强和担当。

(2)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3)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蓝色是亮色,给人一种澄净明亮的感觉。“蓝成这样的天空”,不仅是雨过天晴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杜小康此刻的心灵色彩,经过与暴风雨的搏击,在恶劣的环境中独自寻找失散的鸭子,他已经长大了。而作为杜小康成长见证的鸭子们“也长大了”,羽毛的鲜亮、稠密,蓝羽、紫羽的漂亮闪光,均呈现出绚丽明亮的色彩。同时,一个“也”字,把动物与人之间那种和谐、温情也表现出来了。

四、文章结构梳理

五、作业:

1、同学们自己在文中找相关的环境描写,体会其在表现人物感情方面的作用,体会其诗一样的语言。小写作

2、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事,只写片段,250字-300字,学习用环境描写烘托情感、渲染气氛。

3、摘抄文中精彩语句(至少3句)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鸭子杜小康

故事开始时:小鸭惶恐、软弱

“长大了“

故事结束时:大鸭(下蛋)坚强、成熟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