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三千丈后面一句是,白发三千丈后面的诗句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2 00:36:51

为趾、以

白发三千丈后面一句是,白发三千丈后面的诗句(5)

为木等,都是以三叉表五指(趾)或众多的树枝,

白发三千丈后面一句是,白发三千丈后面的诗句(6)

(三个人字)表众人并立,犇(bēn,奔)表奔跑,磊表众石,焱(yǎn,眼)表火苗,矗(tà,沓)表快速说话,劦(xié,协)表一齐用力……这些都说明以“三”为“多”深深印进了民族的意识之中。

以“四”为“多”应该稍晚,这与数学的进位观念有关。现在通行的十进位制形成更晚,在这之前,恐怕有过四进位的阶段。先民可能是从一年有四季、人有四肢、空间有四方等等现象受到启发,把四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这一方法推广到其他方面去。例如一车驾四马,以“驷”计车;皮革四张为一“乘”;称中国为四海之内;井田制以四井为邑;军队二十五人为两,四两为卒;一日夜分十二时,每时分四刻;二十八宿分为四组,称为四神,春秋时齐国量具以四豆为区(ōu,欧),四区为釜。四进位也可能是二进位的推衍。大家知道,《周易》和现代计算机同是二进位,二而一一。两个“一”也就是四,所以《周易·系辞上》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

白发三千丈后面一句是,白发三千丈后面的诗句(7)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

“九”成为表“多”的数字,是在人们对数字的认识相当深入的时候。中国古代的人以“九”为阳数,是数之终了,因为“九”只要再加个一,就又回到了“一”(不过已经是进位后的一)。可见以“九”为“多”,与十进位的确定很有关系。

正是因为人们对数字的认识、对最大数的掌握是逐步发展变化的,各个时代的数字观念有所重叠交叉,因而作为人们生活和观念的记录,文献典籍把这些似乎相互不能包容的现象都同时保存下来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动态的东西在文献中沉淀下来,以平面的形式呈现在后人面前,难怪懵住了不少人,包括古代的大经学家们,对一些三呀六呀九呀挖空心思去考证,非要弄清楚确指是什么方才罢休。

“三”也可以表示“少”。

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问我:《愚公移山》中“荷担者三夫”一句中的“三”,一般选本都注译为“三个”,似乎不妥,是不是理解为“多人”更好?

《愚公移山》的原文是这样的: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观全文,处处是神话色彩,朦朦胧胧,愚公连个姓也没留下,还不如那位刚刚换牙的小男孩。就说这里所引的几句,先是其妻提出两个问题:劳力和移置的场所。得到的口头回答只是后一点,劳力问题是用事实回答的:“子孙荷担者三夫”和京城氏的“遗男”。这并没有解决其妻之疑,也是下面智叟出场的铺垫。在通篇含混的笔法中唯独劳力的数字咬实,确实不大协调。那位语文老师的疑问是有道理的。

但把这个“三”理解为“多”也不合适。依我看,这个“三”是表示少,全句是说愚公率领着不多的几个强劳力。

白发三千丈后面一句是,白发三千丈后面的诗句(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