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和五行的特征,阴阳的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2 14:08:03

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就在于阴阳是辩证观,五行是系统论。阴阳五行学说是我们中医学理论的纲领,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作者介绍】

熊继柏,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讲《内经》课,并主讲过《难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中医内科学》。先后8次被湖南中医药大学评为优秀教师、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和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近几年来更是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全国20多所中医药院校、医院讲学、会诊,听众逾万人,是一位真正的名师。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和五行的特征,阴阳的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

运用《内经》理论,辨治疑难病证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搞临床的人,临床搞到什么程度呢?每个月看1000人。尽管现在退休了,一个星期只上三次门诊,但是还要看1000人。所以我一年看的病要上一万。年年如此,没有间断过。过去在农村一天看一百号,天天如此。

那么我们作为一个中医,怎样才能达到治疗疑难病这个水平呢。首先一点你要会治常见病,你如果连常见病都不会治,你怎么谈得上治疑难病呢?治疗疑难病,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否则这个疑难病摆在你面前你就无从辨证,无从分析,无从诊断,无从用方。因为你不具备这样的理论功底,你就不可能分析到位。同时要有丰富的临证经验,不然疑难病摆在面前往往就是一团乱丝啊。

岳美中老师讲得好啊,“辨证如理乱丝,用药如解死结”,要有这样的功夫的啊,否则你治疗不了疑难病。当然也不可能所有的疑难病都能治,《内经》讲上工也就是十全九,何况我们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不可能达到十全九。我经常讲我自己达不到十全九,我能够争取达到百分之八十就非常了不起的,这是我个人对自己的要求。有百分之八十是见效的,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素问·著至教论》《素问·气交变大论》这两篇文章都先后提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就告诉我们,医道要了解的知识特别多。《内经》就是这样,包含了天文,地理,人事。所以张景岳说《内经》是“上极天文,下穷地理,中悉人事”。具

体地讲呢,就是《内经》给我们确立了中医学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不仅是《内经》的,而且是整个中医学的。可以讲《内经》的理论体系,也可以讲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些什么内容呢?归结起来就是十大学说。我讲的这个内容就是把《内经》理论体系的十大内容(十大学说)跟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这样,对于《内经》的理论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阴阳五行学说,是《内经》独有的东西,也是我们中医独有的东西。它源于古代的哲学思想。《易经》的《系辞》里面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自然界的法则,自然界的规律。《易经》的这个话,就是把阴阳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法则。《内经》讲阴阳,是讲的什么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还是《易经》的思想。自然界的法则,自然界的规律,就是阴阳。“万物之纲纪”,指出阴阳是万事万物分类的纲领;“变化之父母,生*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是讲的来源。“父母”“本始”是指来源,生长,消亡,变化的根源就是阴阳。“神明之府”,这个“神明”不是讲人的精神面貌,是讲自然界的变化运动。有一些教科书把这个“神明”解释成人的精神面貌,这是错误的。

因为《内经》里面讲神是包括两种,一种是自然界的神,一种是人体的神。自然界的神,就是讲自然界的变化运动。人体的神是讲人体的生命活动,这是广义的,讲人的神志思维,这是狭义的。这个概念我们要清楚啊,《内经》有原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天元纪大论》都有这个话:“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这个神是什么呢?自然界的变化运动。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自然界的规律,一切的生长收藏变化运动都在于阴阳。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和五行的特征,阴阳的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

自然界的万物都离不开阴阳,那我们人呢?“人身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也一样,我们中医就用阴阳这个法则来认识自然,认识人体。张景岳有一句话:“阴阳者,一分为二也”,这个话出自《类经》。《内经》里面又讲:“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素问·阴阳离合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人呢,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者,血气之与男女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这都是从《内经》的原文中出来的。所以一切事物都用阴阳来分类,那这个法则是个什么法则呢?这个法则用哲学家的话讲,就是辩证法。所以张景岳讲一分为二,实际上就是辩证法。因此啊,阴阳就是辩证观,中医的辩证思想就是阴阳。

我们认识自然是分阴阳,认识人体分阴阳,认识生理分阴阳,认识病理分阴阳,指导治疗分阴阳,药物分阴阳,看脉分阴阳,哪个东西不分阴阳啊?“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二十八脉里面一半是属阳的,一半是属阴的,《濒湖脉诀》讲得很清楚。药物“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事物都要分阴阳。

所以阴阳是个什么东西呢?就是一个辩证法则。它不是具体指某一个东西,如果你硬要讲某一个东西,那就是水为阴,火为阳,“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不就很清楚吗?因为万事万物都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大而天地,日月,小而每一个物体,比如这个杯子,上面是阳,下面是阴,外边是阳,里边是阴,这个教室,外边是阳,里边是阴,那边坐的人,男为阳,女为阴,所以,《素问·阴阳离合论》讲: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它的关键是一个,就是辩证的法则。所以阴阳是我们中医学理论的纲领,我们把它作为一个理论纲领,不论是什么事物,都用这个纲领去认识,比如八纲辨证,它的纲就是阴阳。《伤寒论》六经分证,实际上它的纲也是阴阳,三阳是阳证嘛,三阴是阴证嘛,它按照《内经》的三阴三阳来划分。大家学过中医学基础,就是了解阴阳学说实际上就是中医的辩证观。

五行是什么?五行本来出于《尚书·洪范》,春秋战国时期的书。《尚书·洪范》里面讲五行,第一个是水,它第一个讲的不是木而是水,第二个讲的火,第三个讲的木,第四个讲的金,第五个讲的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它是讲的五种物质的特性,关键在于特性。我们中医学《黄帝内经》就把《尚书·洪范》中的五行论搬到我们《内经》里面作为一种理论。作为一种什么理论呢?仍然用五行这种物质的特性,来说明万事万物的类别和联系。

我们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不仅有阴阳一个大纲,一个大的法则,而且有五行来分类,分为五种类,并且说明它们之间的复杂的联系,这就是五行。所以,我们看看,《素问·天元纪大论》讲:“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五行,主五个方位,东南西北中,产生五风。换句话讲,就是指五风,风、热、湿、燥、寒,用五行来分类。

而人呢?“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人有五脏,五脏又化生五种功能,产生什么功能呢?产生神志活动,即喜、怒、思、忧、恐。那就是说,用五行来认识自然界,用五行来认识人体,就根据这样一个认识,在我们《内经》里面就成了一个五行系统。这个五行系统呢,就是把自然界和人体融到一起归类。这个归类具体的原文就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和五行的特征,阴阳的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

我们来看一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东方生风,风生木……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我们看看这段文字,它归了些什么类。东方,方位;风,五气;木,就是五行;在天,自然界,天上的气候,是风;在地下,五行,是木;在人体,就是筋;在人体的五脏,就是肝;在五色里面,苍色,青也;在五音里,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这个变动是讲肝脏的变动,肝脏的变动就是病变举动,它的最常见最主要的举动是什么呢?是握,握就是拘挛,拘挛就称为握。在窍,肝开窍于目;在味,味就是酸味;在志,五志里面,就是怒。这就是五行归类。

我们再看一段,“南方生热,热生火……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扰,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在天,热气;在地,属火,五行里面的火;在体,为血脉;在脏,心脏;在五色,赤色;在五音里面,是徵,“角徵宫商羽”,五音;在声,就是笑声;在变动,为扰,注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里面,这个字是个“忧”字。我现在把它改过来了,因为我发现《阴阳应象大论》当中这个“忧”字极有可能是错的。为什么呢?

第一,这里是讲的变动,不是讲的情志,前面的变动是握,这个变动如果是忧,忧是情志,这不符合逻辑。第二个理由,后面的肺为忧,这又出现个“忧”,是重复的,这是第二个理由。但是这只是一种推测。另外《素问·五常政大论》有这么一句话:“赫曦之纪……其动炎灼妄扰”。“赫曦之纪”,就是讲的火运之年,这一年的主要病变,是什么呢?炎灼,就是火热病变;妄,就是神志妄动;扰,注意这个扰字,妄扰,它不就是乱动吗?我们又称为躁扰不宁,是不是?火热就会扰乱心神,那不就出现躁扰不宁啦。

因此,从《五常政大论》反馈到《阴阳应象大论》,这个“忧”字很可能是错的,多半是笔误。古人写“忧”字和“扰”字怎么写的,就差一个提手。所以我就琢磨这个字肯定是个“扰”字,不是“忧”字。接下来,在窍就是舌;在味就是苦味;在志为喜。后面还有几段,我就不列举了。

这几大段文字,“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就是一个系统的五行归类。这就形成了一个五行系统,即将自然界的方位、五风、五色、五味、五音,人体的五脏、五气、五官、五种病变举动等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五行系统。所以张仲景的《伤寒论》绪论里面讲:“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天,人,万事万物都用五行来归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面又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一开头就是这句话。所以它离不开这个阴阳五行。

我们运用五行来对万物进行归类,对人体进行归类,形成一个五大系统。形成五大系统归类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它的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相生的规律,第二个变化,就是相克的规律,这是两大规律。相生的规律,五行不是主五时吗?生长化收藏,就是春、夏、长夏、秋、冬,这是一个什么规律呢?这是一个五行相生的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春-夏-长夏-秋-冬,它是一个相生的顺序。我们就形成了一个五行相生的规律,就是这么认识的。

生长化收藏,实际上就是一个相生的规律,春生才有夏长,夏长才有长夏化,长夏化才有秋收,秋收才有冬藏,有了冬藏才有春生。自然万物是如此,我们种庄稼更是如此,气候也是如此。这是相生的规律。那么相克的规律呢?《内经》里面讲了很多,我举一条,《素问·六节藏象》里面“五运之始,如环无端……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这是规律,我们叫“胜之”,简称相克。春胜长夏-木克土,长夏胜冬-土克水,冬胜夏-水克火,夏胜秋-火克金,秋胜春-金克木,这就是五行时之胜,按照时令的相胜。实际上呢,就是五行相克的规律。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和五行的特征,阴阳的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4)

我们认识五行相生相克,是从自然界的变化来认识的。因此我们学习五行哪,不能把它看成呆板的五种物体,这样就错了,它讲的是特性。古人最早是认识一年五季的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内经》把它延用过来,认识人体,那么人体五藏之间,六腑之间,五官之间,五体之间,也就根据五行这个相生相克的理论去认识它的变化。归根结底,五行是系统论。

我用两句很简单的话概括,阴阳是辩证观,五行是系统论。这就是我们要理解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的概念,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就在于阴阳是辩证观,五行是系统论。阴阳五行学说是我们中医学理论的纲领,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史上最牛内经课:藏象学说

什么叫藏象学说?西医讲脏腑学,中医不讲脏腑,而讲藏象。张景岳有一个解释,什么叫藏象。藏象这个名词啊,出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何如?”什么叫藏象呢?“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类经》)。这个“见”要念“现”,表现的现。“藏居于内”,是讲人体脏腑在形体之内,这是指解剖而言,就是西医的解剖学知识。中医有没有解剖呢?有的。《灵枢·经水篇》首先提到:“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腑脏的大小,六腑盛谷的多少,肠胃的大小长短,脏腑的上下位置,脏腑的坚脆,都有。

这就是说,在我们《内经》里面,就已经有解剖知识,只是没有西医解剖那么细微。中医是讲整体的,但是它也想到胃有多少的容量,大肠有多长,小肠有多长,大小肠怎么衔接。《难经》不是还讲了个“七冲门”吗?唇为飞门,口为户门,会厌为吸门等等,把人消化道的七个关碍都搞清楚了,不通过解剖它怎么知道?我们古人有解剖啊,王清任不是写了个《医林改错》嘛。他自己讲他到处去看死人,要把这个脏腑的解剖给搞清楚。

那就是说,在我们中医的历史上,确实有解剖,《黄帝内经》就有这样的记载,这是一点不假的,这个解剖是什么呢?就是今天我们西医所讲的解剖。当然没有现代医学的解剖所讲的那么细那么微,它只是讲一个大概而已。这就是“藏居于内”。“形见于外”,形,形象,就是表现在外的。脏腑的功能表现在外,这叫“形见于外”。那么加起来就称“藏象”,落脚点在“象”,而不是“藏”。这就是我们中医学藏象学的特点。

中医的藏象学,讲的是脏腑的功能。这一点特别重要,作为临床的中医,特别要注意这个藏象学。为什么?你连五脏六腑的功能都不能了如指掌,那么你在临床上,你就无从辨证了。临床上所出现的病变,往往就是功能失职。如果你熟悉藏象理论,你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是哪个脏腑功能的失职。如果你不熟,那你就搞不懂啊。比如我们现在教室突然关灯啦,电灯熄啦,这是功能失职。谁的毛病呢?咱们都知道,电工班的毛病。那是你了解啦,如果你不了解,你就可能会跑到厨房里去找炊事员。这行不行呢?那你找错门了。中医看病就是这样,一定要了解五脏系统的功能,这个是至关紧要的。

我们学中医,往往容易误入歧途。在这个问题上,是个至关重要的地方。把中医的藏象学看成是西医的解剖学,这就错啦。问你是什么病呢?肝病。那去做个B超,看肝脏肿了没有?肝脏萎缩了没有?你去验个血,看你的转氨酶有多高。这是西医的检验,也当然重要。而我们当中医,如果局限在这一点上的话,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我们中医的肝还有大量的功能,比如肝藏血,如果调节血量的功能失常,这就是肝的病。所以,血压高,与肝有关,女子的月经不调也与肝有关。肝主气机的疏泄,气机不利,气机郁滞,这是肝的毛病。临床上有肝气犯胃,肝气乘脾,这也是属肝的病变。肝主怒,有些人烦躁易怒,也与肝相关。肝与胆相表里,当胆有毛病,反映到肝,肝有毛病,就反映到胆,这个也与肝相关。肝主筋,筋有病也是肝的病啊。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和五行的特征,阴阳的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5)

肝主风,与风相通,风者,动也,“风胜则动”。抽搐、麻木、痉挛、半身不遂、振掉、摇摆,这个你找谁啊,首先找肝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都是有理论的啊。我们临床上就要根据这些东西去分析。刚才还有讲肝开窍于目啊,还有肝的经脉循行啊,肝经循行在哪些部位,哪些部位的病变就是肝的病,要一目了然啊。基本路线你都不清楚,怎么行呢?你得跟交警似的,哪里出事故啦,你马上就要知道在哪个地方,要很清楚啊。我们认识人体的时候,也得跟交警一样,把人体循行的经络路线要搞清楚。

藏府与经络是相联系的,这个东西你如果不知道,一个脏它与哪个府相联系,与哪些体表相联系,与哪些官窍相联系,与哪些经脉相联系,与自然界哪个时令相联系,如果这些东西都不懂的话,你怎么当中医啊?你就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头疼吧,给你开川芎、白芷、细辛、藁本,腿疼吧,给你开牛膝、木瓜,腰疼给你开杜仲、续断,肚子疼吧,开厚朴、广香、乌药,就只能达到这个水平了。

所以中医的这个藏象学说是绝对要熟的。我们注重的是功能,而不是解剖。有的病人一来啊,提着一个袋子,什么东西啊?CT、B超等一大包。其实中医不是搞这个的。为什么呢,你不是讲解剖的,你不是开刀的,你是要辨证论治的。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片子上哪个部位突出看得清清楚楚,但你怎么治?第二个腰椎还是第三个腰椎突出,你难道用药还有区别啊?没有吧,是不是?这些检查结果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值得参考借鉴的信息,就是病人确实腰椎间盘突出,或者确实长了肿瘤,或者确实在哪个部位有梗塞,这个告诉我们了。

你知道这个大的病种了,但是,我们是要辨证的。我量血压都不量,为什么?我就是量到你是高血压,量到你是低血压,又怎么样呢?我没有这样的处方专治高血压啊,我必须根据辨证开方啊,是不是?中医就是要根据藏象的功能去辨证。所以这个藏象学说啊,对我们中医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临床医生,必须重视。

《内经》里面关于藏象的知识,讲得很具体。比如《素问·六节藏象论》里面讲:“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通于夏气。”我就讲这一条,看看古人是怎么认识的。心,是生命的根本,因为心者,君主之官。十二藏府,以心为主,为什么呢?心主神明,是我们的首脑机关。我们现在有人讲,神明不是心主的,是脑主的。

殊不知我们中医是以五脏为系统的,这是一个理论体系,它绝不是讲解剖。脑由哪儿主啊?脑的神明是由心主的。脑所藏的髓是由肾主的。它是由五脏分工的,你为什么还要讲脑呢?这不就无形之中变成了西医的解剖学吗?所以我们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不然的话,我问你啊,吴鞠通的清宫汤,他清哪个地方的啊?这是治昏迷的,治热入心包的方。现在你要改,那就要改成清脑汤了,热入心包就要讲热入脑包了,是不是?肯定不行。

我们中医不能这么讲。中医的理论系统是五脏系统,这是以五脏为核心来认识的。它几千以来已经形成一个理论系统,我们不能随便乱改。我们要先把古人的东西搞明白,在没明白之前,最好不要乱改。

这一段你看看,里面讲了它的荣华在面,它的充养在血脉,而且通于夏气等等。五脏都是这么讲的,就把人体整个形成一个系统。前后连贯,这样就形成一个理论系统了。后面几段我就不讲了啊。

《素问·灵兰秘典论》里面把人体的十二脏腑划分为十二官,把整个人比喻成一个国家,这是一种形象的描述。这个国家的统治集团就是五脏六腑。五脏六腑既统一又分工,它有严密的组织。心者,是“君主之官”,为什么是君主呢?主神明。肺者,是“相傅之官”,为什么?因为它主治节,就是治理、调节,整个国家的治理调节归它负责。

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膻中,主情志表现,谁的情志表现呢?心脏的情志表现。脾,仓廪之官,管粮仓的,管消化的。大肠,是传导糟粕的。小肠,是化物的。肾,是藏精的。三焦,主水道。膀胱,藏津液,而且还主排泄,气化等等。这是讲它们主要的功能。这个十二官,就把我们人体的主要功能归属到十二脏腑,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方面都有人管,所以哪个方面出故障就要找哪个系统。

《素问·五藏别论》还把五脏六腑做了一个总体的分工。五藏和六腑一个是藏精气的,一个是藏水谷的,一个叫“满而不实”,一个叫“实而不满”。满者,精气盈满;实者,水谷充实。这两个字要搞清楚啊。五藏,是藏精气的,精气盈满而不能被水谷所充实,这就叫“满而不实”。六腑,是传导水谷的,水谷能充实其中,但是它不能受精气的盈满,它不藏精气,叫“实而不满”。这就是两者在大体上的分工。《灵枢·本藏》又进一步讲了这个问题,但是它加了个内容,“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我们推敲这几个字眼。精,精微物质,这是刚才前面讲的“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神,神明活动。魂魄,也是神明活动。这就进一步具体了,那就是说五脏不仅藏精气,而且又藏神。因此我们《内经》里面有“五神脏”的说法。《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这一段就反映了五脏藏精又藏神,而且藏精藏神还有虚实的证候表现。人的精是由五脏所藏,人的神是由五脏所主,所以临床上有很多神志方面的病变,我们要根据病变不同的表现,推敲到五脏。

《内经》里面,关于藏象学重点就是讲生理,然后反证到病理。所以我们认识《内经》里面的藏象学,就是认识五脏的生理和它的病理。这是第二个学说。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