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离情别绪,作者除侧面烘托之外,还采取了如下一些办法:
以形表情。抽象的感情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才能使人感知其情。作者透过人物外形写其内心,一种是实写的方法:
到了长亭之上,莺莺见张生在西风黄叶、寒烟衰草的背景下,“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泪眼汪汪不敢垂,鹫莺说她“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这一传神的细节,亮出了莺莺复杂的内心世界。
“猛然见了把头低”,临别之际,她多么想再看看他啊,可是只见他在那里强抑悲愁,更加心如刀割,她又不敢在老夫人和僧人面前表露感情,只得赶忙低下头,在那里“长吁气,推整素罗衣”。佯力整衣,借以掩饰。一个大家闺秀矜持之态活现了出来。
当张生即将跨马登程时,因为老夫人与长老已不在身边,她也就没有了顾忌,“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也就让强烈的感情尽情地流露于形色了。
写其外形,作者还大量运用夸张的手法,显示她的形销体损。送行途中,莺莺说:“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才听到一声“去”,手镯也就松了,才望见将分手之处,也就消瘦了,夸张地表现了莺莺听说张生将走,内心是如何的如煎如焚,长亭之上,莺莺想到虽然久后成佳配,可是要苦度一段时间,她说:“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腰肢变得瘦小了,刻骨相思。不言而喻。
不管是写实还是夸张,都由于抓住了人物外形特征,因而就避免了空洞的讲怎么愁怎么痛,使人缘形而知情。
以景明情。莺莺的深情厚意,还通过对具体景物的观感来显示:
一是借景言情。在送往长亭的路上,莺莺说“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她“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就觉得“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路边柳丝摆荡,她想缚住张生的马儿不行;疏林成行,她想请它挂住夕阳不西沉,这样可以和张生多待一会儿。
她与张生话别,说分别之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以所见荒凉落寞的景象,显示内心的忧郁悲伤。
二是以景托情。临分手时,莺莺在“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直感到“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隐隐青山隔断了人影,层层树林遮住了人形,沉沉暮霭淹没了人迹。夕阳古道上听不见情人的温存话语,只听得秋风中禾黍飒飒作响,自己车上的马儿嘶鸣萧萧,这衰瑟悲凉的景象,把莺莺柔肠寸断的心情烘托得催人泪下。
以典述情。莺莺与张生举盏辞别时,她唱,“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这儿连用几个典故以表明心情。“红泪”传说古代曾有一个少女被选入宫,辞别父母时,用玉壶接下她的眼泪,玉壶都染皮红色的了。这儿借以说明伤心至极。“比司马青衫更湿”,是融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最后两甸;“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儿是说莺莺离别而流的眼泪湿透了衣衫,比当年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时流的眼泪还要多。
“未饮心先醉”系化用宋代诗人柳永《訴衷情》词中的一句,原文是“未饮心先醉”,一经改动,语意更加沉重,由于典故本身都有一定的本事,因而借用后就使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也更为具体形象,既经济了文字,又增强了表现力。
以喻写情。形象化的比喻,也是表情达意的有效手取。莺骛诉说她内心愁苦,是“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并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把属人心理活动的愁和恨,比拟成有形、有量。有重之物,能把华岳的三峰压得低下去,能用大车小车装载,这里同时运用夸张的方法来写,把莺莺的愁极恨绝写得真切感人。
从上述可见,作者对莺莺心理活动的刻面,不是直通通的喊叫,也非空洞洞的叙说,而是驾驭多种艺术手段,以鲜明的形象,像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内在的意思形象化。内在的东西外物化,因而能多使看者动情,闻者动心。
莺莺的这种离愁别绪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在去长亭的路上,她是为即将与情人离别而伤心;到了长亭之上见张生神情沮丧,又为张生耽心;临别之前又怕张生日后变心;她叫张生放心,“休忧文齐福不齐”,而自己又始终不得宽心,怕他“停妻再娶妻。”莺莺一片真心,一片热心,贯之始终。
正因为情绪逐步递进,感情内容也逐步丰富。由本人想到他人,由今日想到今后,由幸事想到不幸,有对离别的哀叹,有对途中的关照,有对今后的嘱咐,把莺莺的内心世界敞露无遗。
莺莺的这种离愁别绪,是整个剧情发展到此的必然表现。莺莺自从与张生在殿堂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后来经过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老夫人赖婚等等挫折,终于迫使老夫人答应了婚事。但老夫人不甘心将女儿嫁给一个穷书生,强令张生赴京赶考,以考取状元作为娶莺莺的条件。
因此这时莺莺不忍张生别离,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劝他“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暂不归?”,也就带有反抗封建礼教的色彩,有着较强的社会历史意义。莺莺的离愁别绪中闪耀着反封建的思想光辉。
《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以精湛的艺术手段和优美的文学语言,表现了莺莺和张生离别时的心情,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瑰宝,仍值得我们今天品赏玩味,从中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以及作为文艺创作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