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
“揩”字不见于许慎《说文解字》,却在与他同时期的张衡《西京赋》中出现,搞不清楚这是为什么,或许是“揩”字比较生僻,不常用,故不为许氏所重吧。
事实上,“揩”字在汉代之前的典籍文献中的用例非常少见,除了东汉张衡《西京赋》之外,似仅在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可以看到:“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此处的“揩”为“摩擦”义。
虽然许氏《说文》无“揩”字,但有“摡”。《说文•手部》:“摡,涤也。《诗》曰:‘摡之釜鬵。’”
《周礼•天官•世妇》亦云:“世妇掌祭祀宾客丧纪之事,帅女官而濯摡”东汉郑玄注:“摡,拭也。”
《诗经》和《周礼》中的“摡”,都有“洗涤、洗拭”之义。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解释说:“今揩抹之揩当作摡。 溉为灌溉, 摡为涤摡。”章太炎先生认为,今天表擦拭义的“揩”,其本字为“摡”,似可作一说。
古代典籍
“揩”字被《广雅》《字林》收录之后,成为一个常用字,在典籍中出现的用例也有所增加。
如魏晋时期,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先后17次出现“揩”字,皆为“摩拭”义。擦拭的对象主要有木器(木画、木箱、木枕等)、动物皮毛(羊毛、豚毛)、用具(釜)、农产品(瓜、藕)、人体部位(唇)、伤口(疥)、建筑(墙壁)等。
如,《齐民要术•菹绿第七十九》:“净揩釜,勿令渝,釜渝則豚黑。”是说在做白煮乳猪的时候,要把锅擦拭干净,一定不能让锅变色,否则作出的乳猪也会变黑。
二《旧唐书·音乐二》记录了一种打击乐器:“答腊鼓,制广羯鼓而短,以指揩之,其声甚震,俗谓之揩鼓。”
中唐 敦煌莫高窟第112窟中的“答腊鼓”
揩鼓,在莫高窟第112窟壁画中可以见到。为鼓面向上,左手持鼓,横向置于胸前,以右手手指在鼓面作揩拭的敲击动作。类似今日手鼓的演奏方式,但揩鼓只能单面敲击。
北宋苏轼《如梦令》中,也有“揩”字:“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十八日,苏轼调任汝州的途中,在泗州(今江苏省盱眙县境内)雍熙塔下的浴池洗浴。估计搓澡工下手有点重,或许是东坡居士自己心里有些什么感慨,便开玩笑似地写下了这《如梦令》词,说水和污垢什么时候在一起共存过?仔细看这两个东西在我身上都没有。我告诉擦背的人,劳您整天挥手动肘了。只希望能轻点再轻点,我的身上本来也没有什么污垢。
古代典籍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技艺》中也提及到“揩”这个字:“后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参揩齿,岁久亦病腰。”
在古代,人们管刷牙叫“揩齿”,就是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上药物或盐,抹到牙齿上摩擦刷牙。
敦煌莫高窟159窟《弥勒经变》壁画画面显示:一人光头,裸上身,脖围围巾,蹲于地,左手持净瓶,右手的大拇指微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轻握,用食指揩齿。旁边还立有一人,穿红袍,双手捧巾侍候。研究者认为,此窟建于中晚唐,是我国较古的一幅有关口腔卫生方面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