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侄女突然问我,什么叫“襁褓”。
我说:“襁褓有三层意思。第一个是指包小婴儿用的被子,第二个指小婴儿,第三个指把小婴儿包在被子里。”
侄女又问:“为什么不直接写被子或者婴儿?这样多简单!”
我告诉侄女,汉语的词汇特别丰富,正是因为丰富的词汇,才让表达更多样化,文章读起来更有味道。比如,我们说“包在被子里的婴儿睡得很安稳”就可以写作“襁褓中的婴儿睡得很安稳。”
这就是词汇丰富性的表现之一。
侄女来了兴致,让我再说说类似的词。
于是,我就开始从刚出生的小婴儿一点点长大说起。
“襁褓”一般指一岁以内的婴儿。
到了2-3岁,我们就可以用另一个词“孩提”了。后来,孩提时代还泛指上学之前的年龄段。
再大一些,就叫“垂髫”了,“髫”音为“条”,垂髫是指“孩童垂下来的短发”。垂髫之年指的是孩子3-8岁的年龄。
侄女又问:“我10岁,叫什么?”
“你叫丫头,古时候你这个年龄,会梳两个像树杈样形状的发辫,而男孩子会扎两个朝天蹶,像两只动物的犄角一样,所以女孩子叫丫头,男孩子叫总角。指的是8-14岁。”
边说,我边给侄女扎了两个翘起来的辫子。
我又告诉侄女:总角也可以代指整个童年阶段。比如:在乡村,他度过了自己的总角之年。
另外,有两个词,一个很美,一个很有特色。
第一个很美的词叫“豆蔻”。源自唐朝诗人杜牧《赠别》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用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13岁的少女。
所以,豆蔻年华不是泛指青春岁月,而是指十三、四岁的女孩子。
很有特色的词是“束发”。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就到成年了。此时成年礼就是把扎起来的辫子解开,扎成一束,盘在头上,用簪子固定,这就是束发。束发后意味着就要约束自己了。
如果束发和订婚同时进行,就叫“结发夫妻”,这就是“结发夫妻”这个词的来历。但结发夫妻可不是把夫妻两个人的头发绑一起。但现在大家结婚不会那么早,国家有法定的结婚年龄,结发夫妻泛指从结婚后一起生活的夫妻,与“半路夫妻”的意思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