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的情怀——献给我的母校固阳县新城小学
文/赵佩麟
人生是一本书,翻开是故事,合上是回忆。蹉跎岁月溢满情深,回忆使人生得以丰润。人的一生,该有多少值得回忆的故事,虽然,古稀之年的我已体味过生活,也曾深深地领悟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在岁月过往的长河里,曾有哭过的苦涩,笑过的欢乐,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时光在恍然间将所有的往事逝去时,我更加珍惜逝去的往事和曾经的岁月,更加怀念童年的时光,怀念我朝夕相处的同窗玩伴和学友,更加怀念我新城小学的老师们,他(她)们就像蜡烛照亮我在学习上坎坷不平的路,打开了我心灵的窗户 。
古稀之年的我用笨手拙笔撰写此文献给我的母校,以此寄托我对母校的怀念吧!
一、我的小学生涯:
年逾古稀的我不知为什么常常回忆起我儿时的生活,我每次回到固阳,驱车从现政府大院门前沿民主路往东途经新城小学新建的大门时,总要情不自禁地在大门前停步片刻,看着校园里天真活泼的小朋友们在校园里嬉戏玩耍,一种难以言表的儿时记忆油然而生,记忆里的童年生活画面在脑海里顿时变得鲜活起来。
2013年我途经新城小学南门时,(我读书时该校只有北门,现南门所在地是原固阳南城墙下的护城河)我情不自禁地走进校园,因孩子们都在上课,我在空旷的操场上拍了照片以做纪念。
固阳县新城小学是我的母校。她见证过我的童年岁月,伴我度过了天真而幸福的童年和少年。忆往昔,新城小学校园里上、下课的钟声被工友张大爷按时敲响,其铛铛的钟声此刻似乎又在耳边响起,昔日的趣事、傻事、虎事儿常常在我老海中回荡,忆往昔,新城小学的一草一木,校园里曾经发生的往事,老师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儿时伙伴们顽皮而天真的所作所为仍记忆犹新。在那绿色的校园里,编织了我七彩人生的童年之梦。
时光老人把时间调得最快了,转眼间,童年的生活就像一道闪电在眼前划过。可是,我童年的趣事却好像刻在我的脑海里,抹也抹不去。戴上红领巾时的兴奋、逃课到阿塔山掏小鹰的情景以及被老师批评时的懊悔和难过……一件件发生在校园里的事,有的酸,有的甜,有的苦,有的辣……构成我多姿多彩、百味俱全的小学生活。直到现在,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就想笑,童年真让人留恋啊。
我开始读小学是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1年。当年,固阳县隶属乌兰察布盟,并是乌盟的政府所在地,新城小学的校址还在现粮食局大院。1952年秋,“新城小学”在县城东南角建成新校址(即现在的新城小学)我们很快就搬到新校址读书了。学校开北大门正对民安巷,(当年,我家就住在民安巷东山坡下的一处院子里)
新校址有教室12间,办公室六间,学生寝室四间。教师20多人。我就是在新城小学的新校址完成了小学学业,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
当年,学校是北大门, 2020年10月我驱车到民安巷探访旧居,可惜民安巷由于城市改造已不复存在了,两侧的房舍已全部拆除,但新城小学当年的北大门仍存在,看到这座陈旧而有些倾斜的北校门我感慨万千,我的六年小学生涯就是从这座校门进出的。
站在这老旧的校门口,望着校园里新建的大楼,新城小学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儿时记忆中的新城小学似乎已难觅踪影。回想曾在这里发生的美丽故事,我曾和一张张笑脸共同在这里度过6年的时光,逃课到阿塔山上掏小鹰被老师批评的情景;小朋友们在校园里嬉戏玩耍的情景;下学后,小朋友们排队走出校门,校长刘耀华及好多尽职尽责的班主任老师们督促着孩子们排好队的场景仿佛又回到眼前。
这一幕幕仍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永远……
当年,新城小学的占地面积较大,而校舍及办公室比较少,所以校园显得比较宽阔,有宽大的南操场,校园的南墙、即是固阳县城土夯的南城墙(即现新城小学南大门所在的位置)墙外是一条护城的河渠(即现在民主路便是原来的河渠)河渠南便是荒野了。沿南城墙往西便是固阳县的南城门了(即现民主路和阿拉塔大街的交汇处).校园的东墙也是土夯的,比较矮,翻过小矮墙便是东山坡了。因此孩子们常常在课外活动时翻墙到东山坡的草丛里玩耍捉迷藏。(当年,东山坡的生态环境很好,草长得特别高,盛开的马兰花,狼毒花随处可见)新校址的教室在当年也是固阳县城比较好的房子了,教室的四角是砖砌的,人称四角落地的建筑。(当年,固阳县城的大多房屋还是土坯房)但教室的地面是土地,尽管和现在教室不能同日而语,但对我们这些孩子们已是值得自豪的学校了。
五十年代,国家是解放后的经济恢复时期,固阳县经济的落后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由于没有电,学校自然也就没有电灯,特别是冬天,上早自习时天还没亮,值日的学生要从自己家拿一些柴禾把教室的火炉点着,(教室里烧的煤是毛忽洞小煤窑生产的,由于煤的含硫量特高,燃烧值低,并有特别的臭味,老百姓称其为臭炭)尽管生着火炉,但教室里的温度很低,小同学们大多穿着毡嘎登(即毡鞋),带一个皮套袖。孩子们都拿一个自制的小油灯放在课桌上照亮。小油灯是用空墨水瓶自制的,燃料是常用的煤油。因家里的洋灯(带玻璃罩的煤油灯)就是用煤油做燃料。庆幸的是我的视力没有因用光照度很差的油灯而成了近视眼。
我只所以写上这样一笔,就是想告诉现在的孩子们,当年读书的艰苦程度,让孩子们倍加珍惜现在的办学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战争遗留下的痕迹在新城小学的新校园里随处可见,刚到新校址,我们这些孩子们不时能在学校操场的土地里拾到子弹和弹壳之类的东西,我的一位小同学王**因在校园拾到一个锈迹斑斑的炮弹头准备卖废铁而被炸伤了手。
学校的西南角有一个地洞口,我和一些小朋友出于好奇点着用墨水瓶自制的小煤油灯进入地道,地道完全是土质的,地道中阴暗潮湿,可能是由于年龄小不懂的害怕,我和小朋友一直往前走,锈迹斑斑的刺刀,子弹,钢盔随处可见,我们这些孩子们捡起来在校园里玩一会儿便被老师拿去扔掉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条地道的出口尽在东山上(即现在的烈士塔下面)。
后听学校的老师讲,这个地洞可能是日本人出于战争的需要而挖成的,目的是从军事需要建立的日军兵营和县城的秘密联系通道。(当年日本的兵营就在现烈士塔位置用土夯墙围成的圐圙里)这个洞口不久便被封堵了。
当年的校长是刘耀华,我儿时记忆中的刘耀华校长也就30多岁,为了让我们这些调皮贪玩的孩子们睡中午觉,盛夏时自己不休息,经常是大中午在校园里和校门口巡回检查,催促孩子们回家睡午觉。刘校长中等身材,衣服总是穿得整整齐齐,很注意仪表,他从不给孩子们发脾气,他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和对孩子们无私的疼爱让我永生难忘。只可惜刘校长英年早逝,我小学毕业时的校长已是张明远老师了,教导主任是贺耀祖、宋可仁,我的老师有陶茹珍、 王天才、 沈家冀、 张旭东、 霍震霞 、李炎根、 王学义 、张我仁……
可惜由于年代久远有些老师我记不起名字了。
正是这些辛勤耕耘的老师们,用他们的爱心,呵护着每位莘莘学子;用他们的的耐心,教育着每个懵懂的孩子;是他们朴实,教会了我们安分;是他们的的坚持,教会了我们不懈努力……
读小学时,有几位老师给我的印象很深。让我一生都未能忘怀。一位是张旭东老师,他的黑板书法让我终身受益匪浅,特别是张老师的空心字写得既美观又大方,可见其书法的功底是很深的。成为我们这些孩子们羡慕及模仿学习的榜样。
李炎根老师的地理课讲得出神入化,特别是讲到祖国的风景名胜山山水水绘声绘色,特别是对长江、黄河的描述让孩子们如临其境,使孩子们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成年后,我曾多次到华夏的名胜古迹浏览,李老师的地理知识帮了很大的忙,让我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热爱。李老师讲课从不看教案,就象像讲故事一样,下课后李老师所讲的内容似乎都印入孩子们的脑海,有的一生都没忘记。李老师的耳朵有点背,和孩子们交流有点儿困难,孩子们在课堂上调皮的响动他也听不到,这也铸成了他讲课绘声绘色如入无人之境的原因吧!
陶茹珍老师对孩子们慈母般的关爱让我一生中都不能忘却,那个年代卫生条件较差,好多孩子没有养成讲卫生的习惯,用当时孩子们的顺口溜讲:一、 三、五不洗,二、四、六干擦。好多小朋友是不洗脸的。陶老师除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文化课外,经常给孩子们讲卫生常识,看到哪位小朋友的脖子或手不干净总要带到办公室给清洗干净。
陶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增长知识,还自己掏钱买了好多小人书放到班里让我们看,那个年代孩子们的课外读物很少,小人书成为孩子们的所爱,哪个小同学能有几本小人书便是大家羡慕的对象了。
小人书充实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小人书让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很多课堂上没学到知识,当年的小人书有描写抗美援朝的“一车高粱米换了一车美国佬”的“上甘岭”;描写苏联反法西斯斗争的“卓娅和苏拉”;描写苏联幸福生活的“女拖拉机手”;描写抗日战争的“铁道游击队”以及我国的古典小说“杨家将”“水浒传”等……
这些小人书为我们了解历史增长知识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小人书里的好多故事情节和内容、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我的同班同学袁林福就是当年的小人书迷,他的小人书看得多(90年代他曾任旧城小学的支部*,后调到县教育局)他看过小人书后,还能很形象地将小人书的内容讲给小同学们,被赞誉为我们的说书小能手。
回想往事,特别感谢我慈母般的陶茹珍老师,用丰富课外读物的方法启迪孩子们的心灵; 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王天才老师曾是我的班主任老师,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他多才多艺,音乐和体育均比较善长,他以身示教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了让我们这些调皮的学生好好学习,经常下学后把我们留下,坐在课桌旁边陪着我们把作业完成。并经常到学生家里做家访,向家长通报孩子们在学校的情况并和家长们沟通培养孩子们的方法。只可惜我小学毕业前王老师被打成了右派,一位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一生的前途就此断送了。
沈家冀老师在我的印象中当年的年龄较大,他身材魁梧,浓眉大眼,对学生总是无微不至的关怀,特别是冬天,沈老师常常是天不亮就到了学校,到各个教室帮孩子们把火炉点着,(因那时各班的火炉是由值日学生自带柴火生炉子的,好多孩子不会生炉子)在学校里,沈老师的手榴弹投的最远,并手把手给学生们讲授投弹要领。
说起沈老师,有一件事让我终身难忘。五十年代的一个正月十五,固阳县按照传统习俗举办灯会,晚上,在东街上举办灯展和焰火晚会,并有踩高桥、划旱船、等各种民俗文艺表演,我和一帮小朋友在簇拥的人群中看热闹,因观景的人太多,只可惜我的个子太小,表演的节目看不到,这时在我背后的沈老师也在观看表演,看到我着急的样子,便把我抱起架到自已脖子上,让我高高兴兴看了一场红火(固阳人把看这种街头表演称之为红火),这件事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每每想起这件事发自内心的甜蜜感油然而生,也更加怀念我尊敬的父辈般的师长沈家冀老师。
二、小学轶事:
1、民族团结之花在新城小学盛开;
解放初期,固阳县是乌兰察布盟的首府。
当年,盟政府的工作人员及驻军干部战士大多是蒙古族。因此,街面上的标语,盟政府的文字标牌都是蒙汉两种文字书写,包括我们新小的毕业证都是蒙汉两种文字,只是那时推广新蒙文,(类似俄文字母)和现在的蒙文不一样。时年,好多干部的子女(其中领导干部的子女占比很大)均在新城小学读书,他们在学校都讲汉语(当年新小没有蒙语班,中学有蒙语班)但不时也讲一、两句蒙语。
在我的记忆中,刚开始,个别蒙族小同学的汉语讲得不流利,老师们总是耐心的一句一字的教授,很快,这些蒙族同学的汉语就讲得和我们没什么差异了。我们在课间玩耍时,无论是摔跤还是打刚都是争嘎拉大(就是争第一或争头头)(打刚就是将石块或砖头摆在前方约5米左右,小朋友没人拿一块石头投掷,谁的命中率高谁就是嘎拉大)这些蒙族小学生尽管在生活的习惯上和我们稍有一些差异外,他们和汉族同学相处的都特别好,从未因自已是领导干部的子女而搞特殊,小同学之间的友谊没有丝毫的民族隔阂或因父辈地位的差异而受影响。
我同班的巴特尔同学,云布尼同学就是我少年的朋友,(巴特尔同学的父亲是当年乌盟军区的司令员;云布尼也是盟领导的子女,他的哥哥云布龙50年代在固阳中学(时年固阳中学即乌盟中学)读书,90年代曾任内蒙政府主席)
写到这里,有一件趣事也是傻事从我的童年记忆中闪出,哪个年代,小朋友到各家串门玩耍是常事,巴特尔家墙上挂的大洋刀让我们十分好奇,(当年,巴特尔的父亲旺丹是乌盟军区的司令员)有一天我们几个小朋友和巴特尔同学说,你们家墙上挂着那把大洋刀你拿来让我们玩玩吧!巴特尔同学便趁他父母不在家将大洋刀拿了出来,我们跑到东山坡上的土圐圙里抡着闪亮的大洋刀整整玩了一个下午。为此,巴特尔同学让其父亲狠狠揍了一顿。我们也因逃课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通。尽管当年干了一件虎事和傻事,但古稀之年的我每每想起还总有一种甜滋滋的感觉。
1958年,乌盟政府迁都集宁,我的这些蒙古族同学大多随父母到集宁了。直到六十年代,我考入大学,经打听巴特尔同学考入内蒙医学院,我们在呼市再次相见。回想新城小学期间我和这些蒙族同学的同窗之谊,是多么美好,让人留恋,尽管多年来我们再无机会来往,但民族团结的友情却让我终生难忘。
2、新城小学在固阳县的扫盲运动中功不可没;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扫盲班,识字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
固阳县自然不会例外,由于固阳地处偏远塞外,文化相对全国而言更是落后,文盲的比例远远高于全国的比例,
扫盲运动开始后,新城小学的师生在党的号召下都积极投入这一运动,各年级的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轮流到单位或居民区参加扫盲,(那个年代单位工作的好多人也是不识字的)在我的记忆中,大概是我三年级时,有段时间我们这些孩子们每天下午都要拿着写上简单常用字的小黑板或硬纸板到东城门当小先生,(那是固阳的东城楼还在)凡是经过城门的路人都必须先认字,不认字的要反复教授,直到路人记住这个字为止。可以说:当年的新城小学在固阳县的扫盲运动中起到了骨干作用,其功不可没!
3、小学生印象中的“抗美援朝”:
现在,人们所熟知的“抗美援朝”已过去七十年了。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鲜与韩国之间的民族内战,后美国、中国等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冷战中的一场“热战”。由于参战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定而非和平条约,因此从国际法上来讲,这场战争尚未结束。
当年,美国侵略者的战火已烧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严重地威胁着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的安全,党中央、*毅然决然地发动了这场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运动。那时,新城小学校园内“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大幅标语比比皆是,各个班都由老师教唱“志愿军军歌”,一时间,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在校园中回荡,我们这些孩子们甚至在回家的路上都要连蹦带跳地唱着这首歌曲,可见,当年的“抗美援朝”运动其声势之大,达到了全民总动员的规模。为陆续补充兵源,号召有志青年积极报名参加志愿军。和全国一样,在党的号召下,固阳县翻身的农民和有志青年踊跃报名参军赴朝作战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我刚入小学时,学校曾多次组织老师和学生欢送固阳的有志青年参加志愿军,那个场面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欢送的会场就在当年的县政府院里,(即现新小北大门的对面,现为锻压厂)参军的青年胸前佩戴着大红花,头上带着当年称为羊肚子的白毛巾,但见欢送的人群当中,好多人一边喊着口号一边掉着眼泪,我们这些小学生每人手拿一个小彩色三角旗,会场上的人们高呼着打倒美帝野心狼!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唱着雄赳赳,气昂昂┉打败美帝野心狼的志愿军军歌,欢送参军青年乘坐的大卡车驶出县城南门,那热烈而悲壮的场面当年由于年龄小不能完全理解,但却让我终生难忘!
4、小学生印象中的中苏友好
中国共产党和前苏联的友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解放前,全国解放后,中苏关系更是达到前所未有高度。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头羊,我们称苏联为老大哥,要处处向老大哥学习。中国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
当年,我们这些小学生对苏联的印象不可能象现在一样,能从收音机电视上看到,那个年代一般人家是没有收音机的,所听到的信息一是来自大喇叭的广播,二是来自老师们的讲解,更多的知识是来自孩子们互相传看的“小人书”。当年,小人书上介绍的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幸福生活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终生难忘,苏联的集体农庄是用拖拉机耕地,有电灯、电话。
在当年,苏联人民的生活对我们固阳县而言真是天方夜谭,(当年的固阳县既无电灯,更无楼房,也不知拖拉机是啥样子,)我们这些孩子们有句顺口溜“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就是苏联人的生活,也是我们奋斗而理想的生活,因此,一定要响应*和党中央的号召,“向苏联老大哥学习!”。
在校园里体现中苏友好关系的活动莫过于当时苏联*斯大林的去世,学校贴出了沉痛悼念斯大林的白色标语,全校师生每人都戴上了黑袖章,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一天中午时分我们都在下学的路上,县城的警报器拉响,所有行人都停步哀悼斯大林逝世!可见当年的中苏关系是何等友好。
(注:斯大林去世(1953.3.5)
5、童年记忆中的新城小学的“反右斗争”
在我的儿时记忆中,那是在一九五七年,新城小学的教室外墙上一夜之间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大字报,孩子们未曾见过大字报,都觉得很好奇。大字报的内容大多是说某某老师思想落后;思想反动;某某老师作风有问题等等。
当年,王天才老师是我的班主任老师,时年仅二十多岁,因我儿时很调皮,好多老师不大喜欢我,而王老师的确对我很好,教育我也很耐心,并经常家访和我父母亲交流教育我的方法。
没过几天王老师就不来给我们上课了,后来得知,王老师被打成了右派遣返回了山西阳高县的农村老家,一个年轻人的前途就这样断送了。
这件事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实在是太深了。据党史资料记载,这场反右斗争的后果很严重,把一大批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及党的干部错划为右派,使他们和家属长期遭受委屈和打击,不能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不仅仅是他们本人的不幸,也是国家和民族不幸。
一九八四年,我任固阳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时,王天才老师的问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从家乡回到固阳县落实政策,找到了我,其目的是找政府给他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看到王老师衣服褴褛面色憔瘁,年岁不大却一副饱经风霜的样子,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加之当时的政策已经宽松,在我的帮助下,王老师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后安排到旧城小学任教,我也为王老师在二十七年后获得新生而感到高兴。
当年,固阳县教育系统被打成右派的还有好多,如旧城小学的张旭东老师,公益民的武国正老师,银号的王玉老师都曾被打成右派……。
6、新城小学见证了固阳县翻身农民交公粮的积极性:
解放后,固阳县广大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翻身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之解放后固阳县几年来风调雨顺粮食产量大增,交售公粮成为广大农民感谢党和政府的自觉行动。特别是抗美援朝期间,在我的记忆中,秋冬季节,交公粮的车队(那个年代农民用的车大多是木板车,好一些的是花轱辘车,即木头车轮上钉上圆铁钉)排满了民安巷,一直到新城小学的校门口,固阳县东城门旁虽有一些很简陋的马车店,但远远解决不了交粮车队的需求,好多农民晚上穿着白茬皮袄就在粮车上休息,为了解决农民的住宿问题,新城小学就在不多的几个教室里铺上麦草供交公粮的农民休息。这样的事当代人可能不可理解,但在那个年代,它是真实的存在。
7、新城小学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我读小学时,新城小学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1、新城小学的夏令营活动:说起夏令营,当年是新城小学每到暑假都要举办的活动,学校每年要选拔一些优秀的学生到包头参加夏令营活动,只记得秦润梅,焦素珍……等同学都曾是夏令营的营员。营员们出发前在学校要训练一段时间,唱歌、跳舞、赛跑、跳绳都是营员们训练的内容。我那时一来年龄小,二来是调皮学生,入选不了夏令营营员,只能羡慕地看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训练。想来也是我在新城小学读书时的一点遗憾吧!
2、学习无线电:当年固阳的文化相对落后,和外地的亲人打电话要到电话局,很是麻烦,有什么事情大多数人是通过电报对外交流。新城小学为了让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定期组织小学生到当年的邮电局学习电话和电报知识,好奇的孩子们都是很认真地听邮电局的叔叔阿姨们讲解。虽然好多的无线、有线电的科学知识当时听不大懂,但大大开发了孩子们的智力和想象力,记得发电报时嘀打是1,嘀嘀打是2,依此类推,然后每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汉字。当年邮局的叔叔阿姨手把手教我如何发电报的情景让我终生难忘。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开拓了我们这些孩子的智力,更是启发了我们这些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想象力和积极性。
3、丰富的课外体育文艺活动:当年,新城小学的体育活动的项目是很少的,体育器材更是少得可怜,只有一个(人面栏)球场,一些打人面栏的小皮球、几根跳绳,就是在那样艰苦的年代,新城小学的老师们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开展体育活动。
打人面栏是孩子们的所爱,下午课外活动时,人面栏场地上的孩子们总是比肩接踵、场无虚席,场上的奔波争抢,场下的助威呐喊,写到这里,这种甜蜜的回忆让我似乎又回到了在新城小学读书的少年时代。
(打人面栏类似打兰球,只是球场较小,传送争抢的是一个小皮球,一根木杆上钉一个木头片,画上人脸形状,上面挖一个小洞相当于兰球的栏框,谁投入小洞一个球就得一分)
摔跤运动是当年新城小学日常的体育项目,课间操后各个班门前总有摔跤的身影,有两位高年级的蒙古族同学还参加了在盟政府大院举办的博克赛,只记的一位蒙族同学叫达赖(盟委大院即现在的政府大院,院中有一个特大的蒙古包,据说是盟长的办公室,博克赛场就在这座蒙古包前)那天学校组织孩子们去观看,我的这位高年级同学战胜了好几个对手,得到了主席台上盟领导的奖励,奖品是一大盘红枣、花生,糖块等,这位同学将奖品统统洒向观战的小朋友。那欢乐的场面至今记忆犹新。
新城小学在冬季组织小学生开展冰上运动让我终生难忘,当年,固阳县的冬天特别冷,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在冬季是常态。
上学时手上要带一个母亲缝制的皮套袖,头上带一顶狐狸皮帽子,脚穿毡子做的鞋(当地人也叫毡嘎登)但寒冷能凝固水而成冰,却凝固不了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玩耍的童心。冬天的阿塔山下,白茫茫一片,昆都仑河经阿塔山下向南形成一片天然的溜冰场。
学校为了让孩子们开展冰上运动,经常组织小学生到阿塔山下的天然冰场滑冰;溜冰车。有位女体育王老师经常带我们去溜冰,只可惜把这位老师的名字忘记了。那个年代,买一双真正的冰鞋对我们这些孩子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想都不敢想。只能请木匠叔叔用小木板钉上铁丝,用绳子绑在鞋上就是冰鞋了,冰车也是用一块大木板下面钉上铁丝,坐在上面用冰锥滑着玩,溜冰玩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尽管天气很冷,呼出的热气在眉毛上和皮帽上结成白白的霜,小手上冻的有很多小裂口,但玩起来也不觉得疼。土制的溜冰鞋为我以后的滑冰练就了基本功,为我长大后滑冰技术的提高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当年,阿塔山下由于生态环境好,昆河的地下位较高,经常有泉水涌出,一到冬季,从当年的乌盟军分区(乌盟军分区就在阿塔山脚下)一直到兑九湾,整个河床是一个天然的大冰场。偶然还有成群的黄羊在冰面上觅水,因冰面太滑,黄羊在冰上是跑不了的,我们这些孩子们一边溜冰嬉戏一边还能抓住几只黄羊抱着黄羊暖和一下身子然后就让黄羊自由……(那个年代固阳人是不吃黄羊肉的,偶面有乌盟军区的战士打几只黄羊也只是用黄羊皮做褥子,)现在的固阳县生态环境已不比从前,黄羊自然也就难觅踪影了
已是古稀之年的我每每回忆起儿时在阿塔山下溜冰,那无忧无虑天真活泼嘻戏玩耍的情景,一种幸福而甜蜜的回忆犹然而生。
说起文艺活动,当年的新城小学条件实在太差,学校只有一架脚踏风琴,尽管条件差,但音乐课上老师教唱的〈二郞山〉〈乔巴山之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当年流行的歌曲至今难忘。
除课堂的音美教学外,新城小学课外的文艺活动也在老师们的精心组织下,开展的有声有色,根据当年党的宣传工作的需要,学校由大一点学生组成的霸王鞭队、腰鼓队经常上街宣传抗美援朝、宣传土地改革,还在街头演出《白毛女》选段。时年的新城小学,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要比我长七、八岁,我印象中我同班的一位桑秀兰同学就比我大好多岁,但他二人台和晋剧唱得好,是当年学校的文艺骨干,后来成为固阳县晋剧团的演员。还有好多文艺上特长的同学,可惜年代久远记不起他们的名字了。
8、教室门前的小树:
我入学后,新建的新城小学除了几排教室外,校园里光秃秃的,学校组织同学们在校园里植树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们各年级门前都种上了小杨树,可喜的是小树在师生们的呵护下成活率很高,极大地改善了校园的环境。五十年代,固阳县的风沙很大,一天,我们教室前的一棵小树被大风吹断了,在陶茹珍老师指导下我和几个小同学把拆断的树用草绳绑好,又用泥巴糊上,神奇的是这棵小树尽成活了。
九二年,我任固阳县教育局长时到新城小学检查工作,看到那棵树已成参天大树,只是用泥巴糊过的部分比树*其它部分粗了很多,看到这棵树,使我又回到了童年,想起了我在这所学校读书的情景,尽管这是我在校时的一件小事,但校园的往事又历历在目心情难以平静。
四、寄语我的母校:
固阳县新城小学—我亲爱的母校: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你在这里拓荒播种,使这里已成为一片沃土;95年的风雨兼程,母校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目睹了固阳县文化教育的沧桑巨变,在一代又一代教职员工锲而不舍的辛勤耕耘下,赢得了桃李满天下,为固阳县,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成为固阳县教育战线璀璨的明珠;人才的摇篮。
我在古稀之年用笨手拙笔撰写了《固阳县文化教育的摇篮-固阳县新城小学》以此怀念我的美好童年,怀念新城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值此机会,祝他们生活愉快健康长寿!遗憾的是我当年就读新城小学时的好多老师们已与世长辞,个别同学也英年早逝,山川含泪悲恩师学友难见,借我撰写这篇《母校的情怀》之际,向这些恩师和英年早逝的学友们表示深深地哀悼,倘若他们地下有知,看到现在新城小学的校园建设、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一代一代的新人在校园里辛勤耕耘桃李满园他们会含笑九泉的。
列宁曾经说过,“一个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让新一代的师生了解一些新城小学的过去,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得来不易,以激励师生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一心一意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是我撰写此文的初衷。
新城小学现任的各位老师们:你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赞誉啊!现在,学校的教学条件和五十年代相比已是天翻地覆不可同日而语,在这个网络时代,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愿年轻的老师们继往开来,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敬业和奉献的职业传统美德的同时,在自己的学识、能力、仪表,特别是教育观念上完成自我更新。在育人的同时,不断地"自育",重塑二十一世纪教师的新形象。
常言道: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大力弘扬良好师德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即是对每位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我这位老校友的殷切希望!
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业绩,做出贡献。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愿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所有老师们,都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人,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人,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人,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人,以优秀的成果去鼓励人,以完美的人格去塑造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让自己美好的人生在教育事业这面火红的旗帜下熠熠生辉。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庆祝之际,我写了一首小诗《第三十六个教师节有感》附在本文:以老校友的身份献给我的母校:
“华夏文明传千古,园丁耕耘建奇功,培土修枝历艰辛,播种未来沐春风,岁月摧人云鬓改,笑看桃李满园丰。”
饮水思源,作为固阳县新城小学的老校友,母校是我心中最完美,最温馨的天地。我深切感谢母校的栽培,也时常关注着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在母校建校95年之际;我新小毕业57年之际,我撰写了《固阳文化教育的摇篮》怀念母校,感恩母校,衷心祝福母校的明天会更美好!祝愿母校积历史之厚蕴,宏图更展!我相信,母校一定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经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会越办越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再创辉煌!也以此文做为我童年、少年的一段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