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它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于《史记》里的故事,那里有秦始皇、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卫子夫等等传奇,但在作家杨照《史记的读法》一书中,他却没有从这些精彩的故事说起,而是先剖析了《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从司马迁这个人的生平和抱负谈起,由此来引申出他为什么要写《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
说起伍子胥,很多人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他曾跟著名军事家孙武合作,帮助吴国攻占楚国、越国,立下赫赫武功。
在《史记的读法》一书中,作者当然也谈到了伍子胥的成就,但认为他这是仇恨的结果。
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由于父亲伍奢遭奸人陷害,结果伍奢跟长子伍尚一起被楚平王*害,伍子胥侥幸逃到吴国。
伍子胥立志要报父兄之仇,辅佐吴王阖闾攻打楚国,当时楚平王已经去世,他竟然将楚平王鞭尸三百,实在是骇人听闻的举动。
吴王夫差急于称霸中原,与越王够贱妥协,保存了越国,伍子胥多次劝谏,却屡遭拒绝,最终被奸人设计,被吴王赐死。
伍子胥不服气,死前还表示要看着吴国灭亡,而吴国也的确在不久后被越国灭亡,应验了他生前所说。
伍子胥无疑是一个出色的人物,但他的一生被仇恨笼罩,怕是不开心吧。
秦始皇赢政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完成大一统的人,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开创了秦朝,被誉为“千古一帝”。
在《史记的读法》一书中,作者通过对“秦始皇本纪”的再解读,将秦始皇完成大统一伟业后的狂妄展现地淋漓尽致,以至于在巡游中的铭文中,出现了辛辣的反讽味道。
更严重的是,秦始皇毫不顾及民力,大兴土木,四方攻伐,为了追求长生不老,更是闹出了不少笑话,对文化的损害也很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的结局其实已经注定,他在巡游中暴死后,儿子大臣们立刻展开密谋,秦朝的崩溃也就此开始。
秦朝末年,最耀眼的两个人物自然是刘邦和项羽,两人携手反秦,但很快就成为楚汉之争的对头,直到刘邦彻底将项羽消灭。
在《史记的读法》一书中,作者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合起来解读,刘邦起兵的基础远逊于项羽,而且人也没有项羽勇猛,但他有长者风度,能够听进去意见,也善于用人,项羽则是出了很多昏招,最终导致局势逆转。
项羽曾多次想用武力将刘邦征服,但刘邦的对策也很简单,就是要斗智也要斗勇,项羽缺了前者,最后的垓下悲歌也就在所难免了。
很多人会同情项羽,但悦史君认为,项羽固然是一个英雄,但他作为一个开创性的人物,有那么多的致命缺点,败给刘邦这样的牛人也是理所当然了。
吕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人之一,她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还是秦朝以来第一个临朝称制的人,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给了她皇帝一样的待遇和篇幅。
在《史记的读法》一书中,作者全部解读了“吕太后本纪”,对吕后的早期奔波給予了同情,更对汉朝建立后,她在参与刘邦清除异姓王、稳固皇太子刘盈的地位等作为上,給予了政治力上的肯定。
刘邦驾崩后,吕后掌握了政权,这是一个由刘氏转向吕氏的新时期,表面上看没有人能够反对吕后,但在吕后将大量爵位赐给没有尺寸之功的吕氏族人时,吕氏家族的覆灭已经成为必然。
张良是秦末汉初非常重要的人物,他辅佐刘邦开创大汉,被刘邦评价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被皇帝说“不如”,可见他在汉朝政坛上的影响力。
在《史记的读法》一书中,作者对张良其人更是进行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他认为张良的每一次出场,都是决定天下大势、刘邦集团生死存亡的时刻,看起来有点夸张,但其实确实也是如此。
悦史君举一个例子,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嬴子婴投降,刘邦在秦宫里看到那么多金银珠宝和美女们,就走不动路了,想着就在皇宫里住下来享受,连他的好兄弟加连襟樊哙劝说,都无动于衷。
是张良站出来,告诉刘邦如果不听樊哙的劝,就会给人们留下他和秦朝皇帝一样,只是贪图享乐的渣渣,这样他不仅无法实现抱负,反而很快就会被人击溃,落得身首异处。
刘邦听了马上离开秦宫,率领军队去霸上驻扎,这一细节看起来比较小,但实际上决定了刘邦日后的走向,保持了他和他的大臣、军队的斗志。
张良无愧于刘邦对他的评价,历史上也被视为“帝王师”的代表,确实名符其实。
汉武帝刘彻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帝王,他改革朝制,颁行推恩令,使得权力大大集中,对外则多次大破匈奴,开通西域、丝绸之路,可谓雄才大略之主。
在《史记的读法》一书中,作者通过对《史记》“封禅书”的深度解读,揭示了汉武帝的另一面:怕死、渴望长生不老,由此而来的是大搞迷信,造成巨大的物力财力浪费。
两者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实际上一点都不矛盾,后世的康熙帝尚且在改编电视剧主题曲中,喊出了“向天再借五百年”,汉武帝在山呼万岁中,当然希望能够长生不老,这是科学的黯淡和历史的局限罢了。
西汉名将李广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他的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自己与匈奴交战多年,数次在非常危急的时刻反败为胜,匈奴人称他为“飞将军”,非常佩服他。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广以前将军的身份,参加了汉武帝发起的漠北之战,却因迷路而未能参战,为免受辱自刎身亡。李广的孙子李陵也是对付匈奴的一把好手,可在西汉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汉朝,汉武帝很生气,文武百官也都李陵,司马迁却替李陵辩白,结果遭到腐刑。李广、李陵跟同时期的卫青、霍去病相比,成就要小很多,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却给了他们高度评价,认为李广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陵则是“有国士之风”。
在《史记的读法》一书中,作者将李广李陵的经历与司马迁发奋著《史记》联系在一起,认为他们都是很纯粹的人,都是汉朝不可多得的贤人。
《史记》不是故纸堆里的一员,而是要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和人生产生影响,这也是《史记的读法》带来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