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合一 触摸灵魂
——《湖心亭看雪》课例解析
汪旭升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已发表《教学月刊》2017.4
210704
【基本原理】
1.生本理念。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思路。本课例试从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和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出发,来设计处理文本和教学。这样,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张扬,他的获得像鲜花怒放。这样的课堂是美的,有震撼力和有生命力的。
2.语感论。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素质的核心是语感素质,语感论把培养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语感教学应该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和核心。特别是像《湖心亭看雪》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课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文学作品是一个生命“活体”,应注重整体感悟和深入体验。
朱昌元特级教师也提出,阅读的基本程序是整体感悟—深入揣摩—内化言语,阅读教学崇尚大量阅读、整体感悟,进而潜心涵咏、深入揣摩,“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最终达到内化言语、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的目的。
为此我们确定本课例的教学目标:品味言语情味,体悟作者痴情雅致,发掘故国之思,对话张岱灵魂。
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品味、内化实现三个层面的穿越“语言——文学——文化”,言文合一,触摸文章作者的灵魂。
【教材简析】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按《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理解,这是一篇笔调淡雅流畅,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的山水小品。教学的重点是作为游记学习其巧妙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写景则重在其白描手法的鉴赏。因此人物的性格和精神被概括为: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但我们以为,在甲申之变的历史背景下,张岱在公元1646(清顺治三年)完成《陶庵梦忆》初稿,后又完成了历史巨著《石匮书》。知人论世,《湖心亭看雪》主旨和意蕴的重心当在怀恋故国往事,表达离黍之悲。细读课文,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后半篇写人事的才是重点。写景是为了抒情,一浇胸中块垒。而不是相反。本文平常的教学欣赏完美景即为大功告成,其实是浅尝辄止,可谓另一种误读。
本课例尝试深度解读,进行语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的立体教学,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触摸那一颗孤独的灵魂。具体如下:
景——痴迷——奇——天人合一
人——痴情——雅——特立独行
痴心——故国之思 离黍之悲
为此紧紧扣住“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设计学习,三个主问题一线贯穿:
1.“痴”——痴迷,让张岱如此痴迷的西湖有怎样的景色?
2.“似”——相似,张岱与湖中两人有何相似之处。
3.“更有”——还有,张岱与湖中两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上还有什么相似点吗?
紧紧抓住文本的关键词教学,让学生通过这条独特的语言通道进入课文,体会作者情感,领略课文意境,就会水到渠成。如此设计,由集中到精练,巧妙而有趣有效,让课堂绽放精彩。
王尚文认为,不少语文课把“心” 丢了,患了丧魂失魄症。因此我们要大声疾呼:“魂兮归来!”本课例试着为初中古典文学教学招魂,言文合一,触摸灵魂。
【方法指津】
主要运用关键词句教学法。本课例的整体思路: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主线,以“生命”为重心,以“痴”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言文合一,让生命的河流在语言中徜徉,直达人的心灵。
其次是朗读训练,王尚文大力倡导“读”,“美读”、“烂读”、“精读”和“泛读”等,因为“要感受言语,最基本的是必须感受到言语的存在。”涵咏,品味,感悟,结合文本互证、知人论世等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温度、广度、深度和高度兼备。
讲座时
【课堂再现】
教学流程:
一、吟诵——美的感受
师:著名编辑、作家钟叔河说过,最喜欢的作者,古人中是张岱,今人中则是周作人。张岱之文极精彩,“语语皆未经人道过”,都是你想要说而说不来的。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用心倾听,用一两个词语说出你的感受。
一生配乐《高山流水》朗诵,入情入境。
生依次回答忧伤、孤独、喜悦、伤感、悲伤、清新淡雅的美等。
师:很好,看来张岱此行不虚,那么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何评价?
生: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朱昌元点评:
通过朗读、欣赏、感受老整体感知课文,方法得当。文学作品是一个生命“活体”,应注重整体感悟和深入体验。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佩物有“莫失莫忘”“不离不弃”的镌语,可以作为解读文学作品的“箴言”。
师:请找出文眼。
生:痴。
师:(板书“痴”)什么意思呢?
生:傻,愚笨。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精神失常。
师:请组词。
生:痴迷、痴呆、痴情、痴人说梦、痴想、痴心。
师:很好,痴的含义很丰富。看来,对湖心亭雪景,
张岱是相当的——痴迷。
二、奇景——痴迷
师:让张岱如此痴迷的西湖有怎样的景色?请请紧扣文中的字词、句子,并用这样的句式“此乃 景”回答。
生:朦胧之景,从“雾凇沆砀”中可以读出。冰花一片弥漫,如童话世界般美丽而朦胧。
还有多人回答:奇妙之景、美景、如梦如幻之景、有趣之景……
师:好,可是文中有段文字,一不简练,二是用词不准确,我大胆作了修改。你认为谁的好,为什么?投影显示改后文字: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生:课文的好。掉,感觉天云山水是分开的,清清楚楚的。课文的“与”字是说天云山水是浑然一体的,上下一白,难以分辨的。
师:很好,你能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一气呵成读原句,一字一顿读改句,很到位。
生:量词“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混沌一片,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茫茫,“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彻悟了。
朱昌元点评:
“痴”字既是课文文眼又是案例的课眼,关键词提炼得好。要精心设计主问题,使教学环节相对简练,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通过运用恰当的“读法”加深情感体验。诵读、对比、评点等等都是文学作品合适的“读法”。
师:你也彻悟了张岱的用词,有很好的语文素养。
生:芥,人成了景,眼睛飞到了空中,不,是心灵飞到了空中,真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此时此刻,张岱呆了,痴了。
师:很好,你已身临其境了。张岱的好友邓豸佳在《西湖梦寻序》中如此评论:“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这一股空灵晶映之气,是的,已经弥漫在我们的教室中!真是痴迷。
师:第一段中还有哪些字词、句子能看出张岱的痴迷。
生:大雪三日,可见雪之大之多,更定,初更以后。这样的天气还要在晚上外出赏雪,可见张岱的痴迷。
生:绝和独。人鸟声俱绝,万籁俱寂,还要独自一个人外出赏雪,更可见作者的痴迷。
生:拥毳衣炉火。天气如此寒冷,还有如此雅情雅致,也可见作者的痴迷。
师:请学生痴迷、陶醉地读第一段。
生自由朗诵课文。
师:好,张岱不仅仅喜欢冬天的西湖,还喜欢夏天的西湖。
投影显示材料: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西湖七月半》张岱)
生齐读,重点欣赏黑体词句的意境。
师:心如不系之舟。天地当屋,西湖当床,荷花当被。
“芥”,人成了风景。卞之琳的《断章》异曲同工。
真是痴迷于山水。(板书“迷”“景”)
朱昌元点评
把课堂还给学生,因为教育即解放,学生即创造。
经典,就要诵读。
通过丰富文学例证加深情感体验,课内外结合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