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学的特征包括,反思性教学环节包括哪些步骤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3 15:28:14

反思性教学的特征包括,反思性教学环节包括哪些步骤(1)

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应注意五个要点。

一、有效教学反思应关注点应集中

反思不是简单回想自己全部的教学情况,而应是一种可重复实验的具有研究意义的教学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做到反思点相对集中。

前几年,笔者重点反思“课堂生成对于有效教学的意义”,最近开始反思“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从备课开始,着重于“这一点”,课堂实践后再来看“这一点”,研究名师课堂也去挖掘“这一点”。长时间对于“这一点”进行反思,有利于接近问题的本质,让研究更加深入。

二、有效教学反思应群体性行为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强调备课组建设,但多数只强调其行政功能,比如检查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月考评等,而忽视了备课组的学术功能,即引领大家一起反思,进而提高反思的层次。

如果反思只是教师个体单独进行的,即教师主要通过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自我反思,相对来说,就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容易囿于自我。如果采用群体间对话,就不仅可以使个体的思路更加清晰,而且来自交流对象的反馈往往会激起个体更深入的思考,激发更多的创意和思路。

笔者所在初中语文备课组的群体反思有三种常规行为:对于教材中某课,由中心发言人说课,大家交流、补充、反诘;对于名师课例,进行专题性沙龙活动,我们称之为“语文咖啡茶桌”;开展“同课异构”活动。

三、有效教学反思应从理论上溯源

如今,很多一线老师都很排斥教学理论,认为很空、不实用,反倒热衷于课例研究,尤其是一些名师的课例。实事求是地说,有些名师的课虽然热闹,但缺乏深度,还有一些所谓的“朴素派”教师的课,看起来“扎实”,其实只是包装了一下的“满堂灌”。

课堂缺少理论的介入比缺少实践探索更令人担忧。因此,我们提倡,教师的教学反思要有理论为依据。比如,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课程论、文学论、新课程解读等方面的书籍就不能不读。

四、有效教学反思应以书面形式呈现

日常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研究价值的各种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真实的书面记录和描写,通过书写教学日志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促进自身发展。

比较常见的教学日志形式有点评式、提纲式、专项式、随笔式等,内容包括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灵感闪光点、学生的感受、改革创新等。有了这些积累,一段时间后,我们就能写出较系统的教学反思。

第五,有效教学反思应起到增强教师道德感的作用

一般来说,缺乏道德感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或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教学理论家看来,对学校来讲,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或能力更为重要。

教师的专业素质首先应该是道德素质而不是学科素养。对于道德感的反思,是反思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总之,有效教学反思就是要从实际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理论介入、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等来探求改进教学的途径。

免责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生源多多---先招生,后收费。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