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自身特点进行反思
教师要真正地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做到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例如,有人擅长形象思维,有人擅长人际沟通,有人细致耐心。每个人的特质不同,对学生,我们要因材施教;对自己,我们更要有清醒而客观的认识。
1.评估周围环境
新的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自己所处的学校是什么类型和水平的学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校方针适不适合自己的发展、学校的氛围可以给自己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对外部环境进行评估。
没有人能脱离外部环境而成长,教师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认知,仔细分析环境对自身成长的利与弊,并及时进行调适,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认清形势,趋利避害。
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路线有两个序列:一是教学序列,二是教育行政序列。对大部分教师而言,进入教学序列是一个现实选择,即使能够进入教育行政序列,往往也是“教而优则仕”的结果。
对大部分中青年教师而言,我们常常关注的是职称、职位和专业影响力三个方面。职称关系到教师在教育领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是教师从入职开始就不断努力的重要动力;职位是对部分向教学管理方面延展的教师发展水平的外在认可;专业影响力主要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影响力。随着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部分优秀教师逐渐成为教师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和“领头羊”,他们不是依靠行政职务和行政权威,而是通过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信念,发挥着对专业团队的影响力和驱动力。
2.寻求教师生涯中的职业锚
调查发现,许多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的高峰出现在35周岁之前,随后就会置身于外,逐渐走向平庸、衰落,但其实,这时离教师职业生涯的终点还有一大半的路程要走,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教师的职业早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把职称评定作为职业生涯的唯一追求目标。
为避免早衰,就要寻求职业锚。职业锚理论由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施恩教授在其1978年出版的《职业动力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指人最看中的职业中的核心内容和价值观。中小学教师一旦建立起自己的职业锚,就会产生恒久的发展动力。教师职业锚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教师与工作情景之间互相作用的产物。我们认为职业锚的形成主要经过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自我评估,了解自己“是什么”。了解自己的性格和气质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专业优势与不足。同时,也要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特点进行客观分析,把握机会,预防可能出现的威胁,尽力做到“知己知彼”。但自我评估非常困难,有时需要得到专家和同伴的帮助。
其次,自我认同,明白自己“要什么”。一个教师对自己的性格和能力、动机和需要、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认识后,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锚可能是什么,但后续还需要在相应的行动中逐渐形成。教师选择行动的方向往往有两种:一是“由外而内”,教师以外部的规约为努力方向;二是“由内而外”,教师通过自我认同,找到真实的自我。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教师找到自己的真实需要,教师的职业锚才能逐渐形成。
最后,自我实现,相信自己“能做什么”。教师通过相应的行动,逐渐形成了职业锚,但并不稳定。教师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成功,才能使自己相信有能力实现职业目标。这时,教师才能把预设的职业锚固定下来,并产生进一步行动的动力,进入良好的循环促进状态。否则,教师就会改变方向,或者放弃已有的努力。
职业锚一旦建立,会对教师的职业状态产生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在没有外力的要求下也会自觉采取相关行动;二是教师能淡化职业中其他消极因素的影响,而专注于与职业锚有关的事;三是教师能形成持续的努力,即使遇到一定的挫折或困难,也能努力走下去;四是教师能克服职业倦怠感,伴随着一步步的成功,可以逐渐形成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职业发展目标是教师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教师应该有不同的目标,目标的确定要符合自身的特点和职业的特点。自身特点是指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等;职业特点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本质。目标的确定,要实现自身特点与职业特点的优化组合。
确定目标不能好高骛远,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的设定包括教学和行政两个方面,有的教师适合搞管理,有的却天生对教学有激情。
同时,目标还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宜循序渐进,宽窄适宜,劳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先实现评职称的目标,然后实现做一个学者型教师的目标,著书立说,最后删繁就简,发展自己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