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受启发
居才
【原文】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
【意译】善于为人师的人,既要使自己的方法、技艺、规律、学说和道义等臻至完美,又要谨慎自己的言行举止,慎重地实施教学工作。
【按语】作为老师,既要完善自己的理论、学识和道德,又要谨慎自己的言行。作为老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美道慎行”的实质就是教书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董仲舒的教学方式很特别,他让先入学的教后入学的、让程度高的教程度低的,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很多人后来成为西汉王朝的重要管理人才。
当然,董仲舒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一定适合当下的教育现实,但我们可以从中是可以获得很多启发的!
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也曾求学于董仲舒并深受其影响。
“一个人能力低点是残品,没有能力是废品,思想坏了就是危险品。”
“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精品’”。
以上这一句话表明了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有机统一的,德与才始终是社会对人才评价有机统一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标准。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庸师误子弟,子弟不复胚。”
---宋˙许斐˙《樵谈》
【链接1】董仲舒(约公元前179至前104年),汉族,西汉广川郡(今河北景县)人。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80岁,死后得汉武帝眷顾,赐葬于长安下马陵。后世尊称董仲舒为董子、董夫子。
董仲舒出生于有大批藏书的大地主家庭,一生历经四朝,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历经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董仲舒专研《春秋公羊传》和《易经阴阳》,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和选拔贤良,董仲舒在其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促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政治思想。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的 国相10年,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托病辞官回家,著书讲学。董仲舒一生政治上不得志,但汉武帝却很器重,每议国家大事,就派使者及廷尉征询他的意见。
董仲舒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是著名的经学家,尊称“汉代孔子”。
董仲舒的著作极丰,有一百多篇文章、词赋传世,尚存的有《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及《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贤良对策》。
【链接2】《春秋繁露》系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
《春秋繁露》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
《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秉承“春秋大一统”的意旨,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哲学理论著作。
《春秋繁露》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存《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由于书中篇名和《汉书·艺文志》及本传所载不尽相同,后人疑其不尽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
中国现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版本,是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江右计台刻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其版本有《永乐大典》所载《宋本》,明代兰雪堂活字本,清代卢文弨抱经堂校刊本。注释本有清代凌曙的《春秋繁露注》和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等。
【链接3】宋˙许斐˙《樵谈》
许斐,字忱父,海盐人。嘉熙中居泰溪,于水南种梅数千树,自号梅屋。(注:摘自《四库全书》)
《樵谈》是编皆劝戒之言。然核其词气,如出屠隆、陈继儒一辈人口,殊不类宋人之作。(注:摘自《四库全书》)
【链接4】屠隆(1543~1605),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鸿苞居士,浙江鄞县人。
屠隆为万历五年(1577)进士,曾任颍上知县、青浦知县、礼部主事、 郎中等官职,为官清正,关心民瘼,后罢官回乡。
屠隆是个怪才,好游历,博学,精通曲艺,写戏编戏演戏,
屠隆是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屠隆的书画与胡应麟等并称“明末五子”。
屠隆的著述有《彩毫记》《昙花记》《修文记》《白榆集》《由拳集》《鸿苞集》《观音考》等。
【链接5】陈继儒(1558.12.14-1639.10.16),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陈继儒从二十九岁开始,隐居在小昆山,后居东佘山,关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学习苏轼和米芾,兼能绘事,屡次皇诏征用,皆以疾辞。
陈继儒擅长墨梅、山水,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修养,赞同书画同源,
陈继儒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著有《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吴葛将军墓碑》《妮古录》。
陈继儒是明朝文学家、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