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西汉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儒学大师董仲舒从小就在运河边读书,是德州城的水和沃土培养出了这位儒家大师。
董仲舒以文章、道德、治国而冠名于世,汉景帝时为博士,他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治国理论,写出了著名的《春秋繁露》等著作,他的理论和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从小读起书来就刻苦认真、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他经常读书到五更才睡,鸡一叫就起来读书。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三年不窥园”的佳话。
可古人对董子“三年不窥园”的说法甚多、解释不一。
《史记·儒林列传》说:董仲舒“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以师尊之。”其“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说的是董仲舒专心于读书之事。
《太平御览》中说:“邹子曰: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圃,乘马不知牝牡。”
《幽明录》中甚至出现了神话之说:“董仲舒常下帷独咏,有客来谐语,遂移曰:‘舒知其非常’。客又云欲雨,仲舒因此戏之曰:‘巢居知风,穴居知雨,卿非狐狸,则是鼷鼠。’客闻此言,色动形坏化为老狐狸也。”
还有人说:为读书,他三年竟没进过书房旁的菜园,曰“不窥园中菜”等。
实际上,董仲舒的“三年不窥园”,来源于其父董太公为了让痴迷读书的董仲舒散散心,在宅后修的花园。
第一年,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如何建花园,一边开始动工修建,顿时花园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蜂飞蝶舞。董仲舒的姐姐多次叫他到园中玩耍。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竹简,认真地读《春秋》。
第二年,花园里修起了假山和小溪。邻居的孩子们纷纷爬到假山上去玩。小伙伴们叫他,董仲舒头都没有抬,仍然低着头在竹简上撰写诗文。
第三年,董家的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们携儿带女前来参观,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父母叫董仲舒去看看,他只是礼节性地点了点头,继续埋头读书学习。
亲友们多次劝他不要老呆在家里读书。他却说:“读书人就得读书,哪能出去玩耍?就算出去也应与高人讨论诗书。”中秋节的晚上,董家人在花园里边吃月饼边赏月,可董仲舒却去找先生请教诗文去了。此才谓之董子“三年不窥园”也。
董仲舒遍读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的书籍,他通五经兼百家、且长于议论善伪文章。功夫不负有心人,董仲舒终于成为令世人敬仰的儒学大师。《汉书·儒林传》中载:“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东汉著名的哲学家王充说:“仲舒之文可及,君山之论难追”“董仲舒者,文之乌获也。”因董仲舒多见博闻,他称董仲舒“文说美善,博览膏腴”,即董仲舒读了诸多内容丰富的书,其认识面宽阔。
董仲舒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优雅的言谈举止,他言中规、行中伦,“进退容止,非礼不行”,智能全面、品学皆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四方学士,“皆师尊之”。董仲舒鹤立鸡群,形若天渊,无愧“通才”“鸿儒”之喻。
董子刻苦读书的精神,激励着德州城的先辈们向他学习,明清时代德州城“人文飚起,名卿蝉联,实甲山左”,无论是科举为仕、诗词歌赋、文学著作等都辉煌灿烂、成就卓然。
(原创:马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