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大瀚闻史”原创,右上角点击关注,有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谢谢支持!
流传后世的乐府诗《梁甫吟》中写道:“一朝被谗言,二桃*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这里的“二桃*三士”指的是春秋时期发生在齐国的一件奇谋,齐国国相晏婴仅用区区两颗桃子就除掉了三位勇士,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四两拨千斤”,什么叫“*人于无形”。
既然用桃子就能*人,那必然是智取而不是强攻。事实上,晏婴之所以能顺利实施此计谋正是利用了人性的复杂,他将三位勇士心中的攀比、妒忌、羞耻、自省完全释放出来,最终取得了奇效。
“二桃*三士”的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专门记录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和一般的史书不同,《晏子春秋》是由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的。也就是说,《晏子春秋》中记载的故事很有可能经过了删减和加工,是带有一些作者主观色彩的。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当时的齐国国君是齐景公,而晏婴正是辅佐齐景公的国相。齐国当时有三位勇士,分别为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此三人居功自傲、恃宠而骄,甚至在国君面前都举止轻慢,更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晏婴作为国相也遭受过三人的“白眼”。出于维护国君权威和国家统治的考虑,晏婴向齐景公献计除掉三人,这恰巧合了齐景公的心意,于是在君臣二人的配合下,三位勇士相继自*,这就是“二桃*三士”的故事经过。
这个故事读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有两个疑问亟待解开。
- 第一个疑问是晏婴为何要除掉三位勇士?
- 第二个疑问是“二桃*三士”的计谋为何能够取得成功?
关于这两个疑问,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能会收获不同的感悟和体会,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但凡事有因必有果、有舍必有得,时代会变、世道会变,人性却是永恒的。
晏婴为何要除掉三位勇士?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晏婴是谁、三位勇士是谁以及晏婴的真实动机是什么。晏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历仕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聪明机智、能言善辩著称,是一位极富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的政治家。《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晏婴:“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我们学过的课文《晏子使楚》就充分展现了晏婴随机应变的能力,其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名句更是在表达立场的同时带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意味,让人受益匪浅。
三位勇士就是上文提到的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他们身怀绝技、勇猛异常,为保护齐景公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
公孙接的功劳是“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
田开疆的功劳是“仗兵而却三军者再。”
古冶子的功劳是“得鼋而*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
三人不是救齐景公于危难之间就是为齐国开疆拓土,这些功劳是他们引以为傲的资本,也使得他们在获得封赏的同时变得日益骄横,渐渐发展成为威胁齐国统治根基的危险因素。
晏婴除掉三位勇士的动机是什么?表面上看是由于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居功自傲、恃宠而骄而得罪了晏婴,《晏子春秋》中记载三人对待晏婴的态度是:“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就是说晏婴在遇到此三人时以小步快走的方式表示尊敬,而此三人却不为所动,表现得十分傲慢无礼。
这对身为国相的晏婴来说是莫大的侮辱,如果晏婴以此为由除掉三人也在情理之中,但晏婴并非睚眦必报、小肚鸡肠之人。相反,无论从施政才能还是胸怀气度上,晏婴都堪称臣子中的表率,否则他也不会在险象环生的政坛历经三朝而屹立不倒。
由此可见,晏婴设计除掉三人的动机是“为公”而非“为私”,他的出发点是通过除掉三位勇士来维护齐国的统治根基,提前化解可能发生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