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柳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围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作者: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
这是《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所作,借柳絮纷飞来抒发自己的壮志。
白活译文:
白玉华堂前面,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舞姿柔美,缓急有度。一群群蜂儿蝶儿,团团翻飞,追随着柳絮。何曾落于水中,随波流去?怎会落于泥土中?尽管柳絮随风,忽聚忽分,柳树依旧长条飘拂。休笑我,春絮儿无根无柢无依附。愿借东风的力量,把我送上碧蓝的云天!
全文赏析:
薛宝钗与黛玉的缠绵悲戚不同,宝钗的这首词,欢愉中又带着豪情,看似在写柳絮乘风高飞,实际上表达了自己的壮志。
薛宝钗说: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之物,然依我的之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轻盈如柳絮,亦有平步青云的博大志向。而圆滑如宝钗,也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清风。燕雀虽小而亦有鸿鹄之志;匹夫虽微则关乎天下兴亡。对于我们来说,人生总有起伏变化,悲欢离合的融合才形成生活的节奏。
即使身处低谷,像柳絮一样没有背景,没有靠山,也要向往远方。伯乐总是常有,机会都扣在有准备的人手中。
薛宝钗与林黛玉这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对立的。作者让宝钗作欢愉之词,来翻黛玉之所作情调缠绵悲戚的案,看上去只是写诗词吟咏上互相争胜,实际上这是作者借以塑造不同的思想性格人物特征的一种艺术手段。
作者所写的钗、黛对立,并非如书中所写的那样为了争夺同一个婚姻对象而彼此成为情敌。也并不想通过他们的命运来表现封建包办婚姻的不合理。书中所描写的宝黛悲剧是与全书表现封建大家庭败亡的主题贴切相关的。他们的悲剧是贾府走向败亡的结果。
细看词中之意,不难发现“蜂围蝶阵乱纷纷”正是变故来临时大观园纷乱情景的征照。宝钗一向以高洁自持,“丑祸”自不会沾她的身上,何况他拥有处世不惊的本领,所以词中以解舞、均匀、而自诩。黛玉便有所不同,她不理解聚散的悲痛,就像落絮那样'随逝水'、'委芳尘'了,也点明宝钗能“任他随聚随分”而“终不改”常态而自居。全书在黛玉死后事实已形成“金玉良缘”的磨合,从而便宝钗青云直上。但这种结合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宝钗和宝玉在对待封建礼教、仕途上的思想分歧,也无法使宝玉忘怀死去的知己而倾心于她。所有一切丝环相扣,宝钗最终仍免不了被宝玉所弃,词中的“本无根”也深含这层意思。
此作品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临江仙·柳絮》写在了《红楼梦》第七十回,柳絮诗会,是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对四大家族来说,历史时光的向前推移,和它衰败命运的急转直下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明显特出贾府里呈现出了种种危机的征兆,"声威宏大"的贾府,已是江河日下,濒临崩溃边缘。这首词也道出封建贵族阶级没落,也突出了曹雪芹生活在这时期头脑中形成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