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1、《正月十五夜》
唐-蘇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赏析】本诗描绘长安元宵节夜的欢庆盛况,有以见初唐时升平向上的气象。
这是一首节令诗,五律。诗用赋法,首联写佳节初夜气氛;颔、颈二联写欢庆观灯之人,侧见灯节之盛,带出时渐中夜;尾联点出长夜不禁,游人犹兴致未厌,收束全篇。全诗格律精切而笔致流荡,设色浓艳而风调清新,虚实相映,饶有余韵。“暗尘”、“明月”、“莫相催”,暗伏时间变化,尤见脉理之精。
正月之半,在北国长安,本还是一片霜寒的世界,然而,今日暮夜,却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城厢内外,四望华灯初上,如千树环合,怒放着千朵万朵“春花”,红如火,亮如银,“汉家宫阙疑天上”,此时仿佛真成了事实。是银河“泻落”到了人间?是灵鹊忘了时节,过早地架起了天桥?灯影辉耀着城河的粼粼波光,远远望去又怎不使人产生这样的幻觉呢?而无数的游人,从四郊经桥涌入暮夜尚洞开的城门,又分明显示着这里还是人寰,不过非同往常——今宵,原是君臣同乐的正月十五夜。首联“火树”“银花”“星桥”连用,更以“合”“开”二字化平面的铺叙为流动的展视,在虚实相兼,极写元宵暮夜灯彩之盛的同时,表现出一种富丽而缥幻的氛围,生动而热烈的情致;而“铁锁”既开,则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游人的描写。
车水马龙,络绎相过,皇都的所谓“红尘”,蓬蓬腾起,却因为暮夜梦幻般的灯光、星光而缥缈如暗雾,它追随着马蹄得得,远去,远去,似为香车中的佳丽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薄纱,更增添了今宵人间天上的气氛。须臾,明月东升,堂堂追照着,将纱帷揭去,于是节夜欢庆的场面,尽收眼底:人丛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浓艳如同桃李的歌伎,她们自由自在地游荡在灯海星河里,《落梅花》的歌声,也一路洒落在长安城八街九陌之中。这两联中,“暗尘”“明月”“秾李”“落梅”四词最堪玩味。长安京城门平时在申时——今下午五时左右关闭,所以“暗尘”既承上铁锁开,反挑前景为暮夜华灯初上,又进一步渲染了缥缈如幻的氤氲,由“暗尘”转“明月”,既随时推移,又由抑而扬,顿开新境,再以“秾李”“落梅”相继,桃李三月而盛,梅花三月而落,由字面上便给人以尽管时当初春薄寒,今夜却温煦似沐东风之感。又须注意诗人在千万游人中独写游伎,最见唐人风习。不同于宋明以后,唐代社会风气较开放,伎乐之事,被视为风雅豪迈。今宵里,皇城中无数达官贵人、文士才俊的宠尤们那种无拘无束,爽朗真率的情态,不正是京都繁华,佳节欢赏的缩影吗?
对此灯海星河之辉煌,红男绿女之欢欣,诗人更意兴勃发,于是他祝愿道:今宵皇恩特准金吾弛禁,正可作长夜之游,只是希望玉漏之中的水滴,滴得慢些,更慢些,以使这长夜欢庆,继续得更长,更长……
2、《上元 》
宋- 苏辙
上元车马正喧喧,老病无聊长掩门。
不着繁灯眩双目,独邀明月上前轩。
跏趺默坐闻三鼓,寂寞谁来共一樽。
已觉城中尘土臭,急将清雨洗乾坤。
【赏析】上元节的时候,车马喧哗,喜庆的氛围洋溢。但是,我因为年老体弱,无聊地长时间闭着家门。没有去看那繁华灯火,免得眼睛受到刺激,只独自邀请明亮的月光来到我的门前。我盘膝坐着,默默地倾听着城里传来的三声鼓声,寂寞之中,不知有谁来与我共享一杯酒。我已经感觉到城市中尘土的味道弥漫,急切地盼望着清雨降临,洗涤这广阔的天地。
作者在上元节时,周围充斥着繁忙的车马喧哗和热闹的气氛,但因为老病之症,他无聊地闭门不出。他拒绝了繁华灯火,而独自享受宁静的月夜。在寂寞中,他静坐聆听城市中的鼓声,渴望有人能陪他共享美酒。同时,他对城市的浊气感到厌恶,期盼清雨能洗涤尘嚣,净化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