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元宵,大气的元宵古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5 03:32:43

3、《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赏析】词作通过主人公对去年今日的往事回忆,写物是人非之感,其语言通俗可谓到口即消,其内容情事几乎一目了然,但构思巧妙,饶有新意,这集中表现在词的分片上。

词的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元夜”今称元宵节,自唐时起即有观灯闹夜的风俗:“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这些诗句正是写“花市灯如昼”的情景,此“花”乃“火树银花”之“花”。这金吾不禁之夜,不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给予恋爱的青年男女以良好时机。或于人众稠密处眉目传情,或在灯光阑珊处秘密相会。此处所写的大抵属于后一种情况。“月上柳梢头”分明不像闹市区,“人约黄昏后”是观花灯去么?这一结恰如水穷云起,言有尽而意无穷。虽未像下片那样明确表情,一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陈风·月出》)的甜情蜜意却溢于言表。在禁锢很严的时代,这实在是难得的一个机会,它在情人们心中会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下片写“今年元夜”情景。“月与灯依旧”虽只举月与灯,实应包括上片二三句花、柳、灯、月而言,是说闹市佳节良宵与去年完全一样。言景物“依旧”,暗逗下句“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表情极明显,与上片对比更觉有味。一个“满”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很充分。

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元夜、灯、月、人等字面互相关照。两片文义并列,基本重叠,但颇寓变化。诗歌重叠方式运用于全章的,《诗经》国风比比皆是,每章字句大同小异,或易词申意(如《郑风·褰裳》,或循序递进(如《周南·芣苢》),回旋往复的音节对于简朴的歌词颇有增强表情的功用。双调的词有重头(不换头)与换头之分,重头的词上下片字句调式全同,《生查子》即属此类。作者根据词调特点采取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就形成章的重叠,颇类歌曲反复一遍,有回旋咏叹之致。作者大约受到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的启发。此后词人亦多效此法。如王迈《南歌子》上片写“家里逢重九”,下片写“官里逢重九”;吕本中《采桑子》上片说“恨君不似江楼月”,下片说“恨唱却似江楼月”;辛弃疾《采桑子》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识尽愁滋味”:均是此法的运用或翻新。而此词具有风诗那种明快、浅切、自然的民歌风味,则为诸词所未备的。

古诗词元宵,大气的元宵古诗(5)

4、《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赏析】此词是易安晚年流寓临安所作,借元宵节表现今昔情怀之落差。上片首先铺叙临安元夕之盛,“落日”“暮云”“染柳”“吹梅”等语善于炼字,造境新奇。然而融融佳日之中,易安却常有“人在何处”之问、“岂无风雨”之忧,愀然不乐,终于谢绝了外出游玩的邀请。她想到当年在北方家乡的时候,元宵节与女伴装饰一新,相偕出游,那是何等欢快热闹。如今多历风霜,心境早非从前,没有了佳节尽欢的兴致,只有独坐房中听着外面的人欢声笑语。词的结尾以寻常白话将苦涩辛酸之意展露无遗,是易安词的一大特色。

古诗词元宵,大气的元宵古诗(6)

5、《蝶恋花·密州上元》

宋-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

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赏析】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来到密州知州任所。次年正月十五日,他在密州度过了第一个元宵节,有这首调寄《蝶恋花》的节序词为证。

这首词题为《密州上元》,却以一半的篇幅追述杭州元宵节的盛况。起句特意点明地点为“钱塘”(即杭州),时间为“三五”(即元宵节),而冠之以“灯火”,便显示出元宵节的特点。接着对节日的明月展开描写。与前句联系起来看,令人想见灯月交辉的美景,进而写到花团锦簇的游人:那如霜的明月,照见游人宛如一幅幅图画。随后,词人转换角度,描写帷帐里婉转悠扬的笙歌,香炉中缭绕的烟雾以及散发的香气,又反用唐诗中“暗尘随马去”之句,写车水马龙而纤尘不起的整洁的街道。总之,词的上阕紧紧扣住一个大都会特定节日的风物特点,作多侧面、多角度的描摹与点染,便写出了杭州元宵节的繁华和美丽,热闹和温馨。

古诗词元宵,大气的元宵古诗(7)

过片笔锋一转,便兜到题目上来:“寂寞山城人老也”。在空间上由繁华闹市一下子转到“寂寞山城”,在时间上则由往昔转到了当前,见出作者绝大的笔力。在词的下阕,作者对“山城”节日风光并未从正面着笔去写,而只是用“寂寞”二字加以概括,可见上阕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的杭州元宵盛况,乃是作反面衬托的笔墨。“人老也”三字,以叹息出之,暗含着关合上、下阕的两地为官的经历,更传出了因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落寞的心情。作者当时才四十岁,由通判改任知州又是升迁,为什么心绪不佳?拿他在后来的《超然台记》中曾写到自己境遇的变化:“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墻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至于所面对的一方社会环境,他还在同篇中写道:“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身为州郡长官,又一向关心民瘼,所以作者的内心怎么能不产生一种沉重感呢?

以下四句,作者别开境界,写乡村祭祀活动以及郊野景物。在这上元之夜,作者随意闲行,忽然听到城外远处传来吹箫击鼓的声音,循声前往,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农民节日祭祀的场所。“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两句,勾画出了一幅古色斑斓的风俗画。当夜深“火冷灯稀”时,作者才离去,此刻,他分明感到“霜露”的寒意,抬眼看到旷野处阴云低垂,雪意浓酣。这几句固然进一步渲染出苍凉、冷落的气氛,由前“寂寞”二字一线贯穿,却也蕴含着一种慰藉与希望,这就是从“昏昏雪意云垂野”的景象中所看到的丰年的祥兆。作者在上年十二月所写的《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之二中说:“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又在当年三月写下的《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之一中说:“父老借问我,使君安在哉?今年好风雪,会见麦千堆”。

古诗词元宵,大气的元宵古诗(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