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及说课稿,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逐字稿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5 06:27:30

直接拉到文末点击【了解更多】直接免费下载电子版到手机。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及说课稿,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逐字稿(1)

《走一步 再走一步》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我要说课的课文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 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新编教材第四单元第三篇文章,该单元的主题是人生,这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作者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它主要是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并且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刚步入中学,与自然,社会有了较亲密的接触,基本具备了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对人生有了初步的理解,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愿意说出自己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却不能很好的透过文字来感悟具体情境。要从一件事或一个活动悟出它的哲理是有一定的难度。面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和学生同攻难关。为共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针对这些孩子的这些特点,我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掌握记叙的要素,通过复述故事把握故事的情节。

(2)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变化的思想感情

(3)读懂作者的成长经历,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这堂课的目标,是因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整体感知”和“重点探究”。本课的整体感知可以通过回答默读找寻课文六要素和复述故事情节来完成。重点探究针对最后一段的有关语句去探究其深刻含义。

指导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要求学生言之成理地说出他们对文中人物的看法。这是将课文阅读和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尝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

四、我对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如下: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复述故事,梳理人物心理描写的句子,分析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将书中得到的人生感悟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五、教学方法:

本着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的原则,所以我决定使用以下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也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所以说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认识语言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过严格而有高效的言语技能训练,学生习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感染。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教学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景,和学生共同走进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的回忆中。

多媒体展示一条知识链接,是关于莫顿 亨特自身一段传奇经历,通过故事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主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什么。

(三)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这套教材和以往教材的明显不同在于字词积累多了,课文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数量明显增加了。为了让学生将字词积累落到实处,我要求学生读准音,写准字,释准意思,并在书上做预习卡片,每课都有。通过幻灯片进行检测。

(四)、整体感知课文,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这个环节我安排学生默读一遍课文,勾画记叙的要素。(这是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也是为了落实单元教学的要求,提高他们的默读能力,默读课文实际是对课文故事情节的梳理阶段,注重学生思维培养为复述故事打基础。

然后让学生先抢答问题,再复述课文, 内容是从冒险到脱险的过程。这个环节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又是对课文的一次整体感知,可以同座进行,这样就能全员参加。然后举手发言展示。

(五)、梳理课文的情感线索。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批注“我”在这一事件中心理上的变化,进而完成板书。

(六)、在合作讨论中研读文本,感悟主旨。

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复述完课文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象,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主要是引导学生说出在我爬上小山之后,对小山充满了恐惧,毫无信心可言,为下文中父亲引导我下山埋下伏笔,引导学生说出父亲在帮助我下山是采用先走一小步,再走一小步的办法,使大的困难变小了,从而完成板书设计,也引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这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能化难为易了。

最后,集体朗读最后一段,勾勒出你觉得重要的句子。并再一次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这其实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所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同样应该在读中体会,感悟出文章的主旨。

(七)多角度阅读课文,评价文中的人物。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以外,还可以多角度的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的质量。评价一下文中的人物:父亲、杰利、“我”、内德和其他孩子。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八)、拓展延伸,深入思考。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假如“我”父亲没有来,你是“我”的同学,你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怎么办?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九)、布置作业: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

设计原理:阅读教学的终点是写作,这样的一个作业正是为了实现读与写的结合,同时也是对链接生活,直面困难的一个延伸,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十)、总结本课内容。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本文时的思路,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其中肯定有些不妥当的地方,在此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谢谢大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及说课稿,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逐字稿(2)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