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凭借什么来表述思想抒发情感?依靠的是形象,凭借的是用语言文字描绘的一幅幅饱含作者主观思想情意的画面来表情达意的。这是文学作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根本特征。
文学作品的创作,运用的是形象思维而不是靠干巴巴的空洞抽象的说教。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这一道理。《易传》讲:“立象以尽意。”到了魏朝王弼发挥了《易传》的思想,提出“尽意莫若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而第一个在审美范畴中应用“意象”这个词的是南朝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足见他对意中之象和胸中之情的关系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解。为了达到以形象感染人的极佳效果,我们的祖先在文学创作中运用了许多艺术手法。比如:正绘、摹状、托喻、象征等。
本文仅就在文学创作中如何用象征这一艺术手法,构成生动、形象、意蕴丰富的意境画面,来进行表情达意的。
一.什么是象征艺术手法及其特点1·象征艺术手法组成因素
象征这一词汇是从希腊文中借用过来的,它原意指“一块木板分成对半,双方各执其一,以示友爱”的信物。 我们这里说的象征是指在艺术殿堂中被艺术家们广泛采用的一种极为有用的艺术表现方法。
象征是一种用特定的具体物象,寓示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意象的艺术表现手法。
它一般由三个因素组成:
象征体(具象)——寓示——象征意(或象征意象)
象征体:必须是客观的,可感的实体具象。抽象的东西,绝不可能充当。
象征意:一般为带有普遍意义的概念或带有概括性的意象,它可以是某种抽象的思想,也可以是某种具体的意象。
寓示:从象征体引渡到象征意,必须通过“寓示”这座桥梁。他一般不能一语道破,直接说出,只能让人从物象的寄寓中去意会、领悟。
2·象征体与象征意的渗透融合
作为象征物体的自然物,有其形态、色彩,性质、功用等自然属性,这些自然属性,通过艺术家的发现与艺术转化,再与作者所要表现的社会意识相契合,逐渐趋向人格化,便把自然属性很自然的转化为社会属性,成为该象征物所要暗示的象征意义了。
因此象征物体具有两重性:
第一,它具有自然属性的性质。
第二,经过作家艺术概括的艺术形象,饱和着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识,因而又具有社会属性的性质。
如果失去后者,象征物体,就失去其作为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而变成一个非艺术的自然物或标本。所以这两者尽管具有各自的独立意义,但它们必须和谐地统一,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比如:我国诗词中咏梅的诗词很多。耐寒、洁净、报春是梅花的自然属性。作者为了表现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对“第一自然”的梅花进行了必要的变形艺术处理,经过艺术熔铸后,进入诗中的梅花形象已经成为饱含着诗人的主观意念的“第二自然”,成为诗中的 “意象”。
此时该意象已经作为一个具体可感的审美客体而独立存在,它蕴含的社会意识,因而又具有社会属性的性质。好的“咏梅”诗则是梅花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和谐地统一,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从而使“咏梅”诗具有极强的象征意。
举例分析:唐代柳宗元的《早梅》(节选)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诗的前两句“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碧空映衬下的高树之梅,分外娴静高洁。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象征着诗人行高于时人的追求。
如果说第一、二两句是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层刻画早梅内在的精神。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飘”字寓有四散的意思,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乾坤”,用的也是这个意思。
诗人咏梅,目的是:为了抒怀言志。我们从诗中梅花的品格中洞悉到了柳宗元被贬谪偏远落后的永州,但是他并未因为政治上遭受打击而意志消沉,相反的更加坚定了他对理想的追求。这首《早梅》诗中的梅花是诗人心灵的一种物化。“朔风”“繁霜”象征着自己被贬谪的境遇,“滋晓白”,一个“滋”字道出了诗人不屈的精神,在诗人看来经过一夜的“朔风”、“繁霜”后,反而“滋养”了梅花,晓来“早梅”愈发洁白。在诗人主观意念的熔铸下这凌风霜而不凋的“早梅”具有了社会属性,抒发了诗人虽遭贬谪而不屈服的精神。
梅花的这些自然属性(耐寒、洁净)通过诗人柳宗元的发现与艺术转化,再与作者所要表现的社会意识相契合,逐渐趋向人格化,便把自然属性很自然地转化为社会属性成为梅花这一象征物所要暗示的象征意义。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自然界的梅花具有报春属性,既是一年中最后绽放的花,又是新一年最早盛开的的花被称为“报春使者”
*的《卜算子.咏梅》是怎样把象征体梅花的报春属性与象征意相互渗透融合在一起的呢?
*的《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花在百丈冰上怒放终于迎来了春天,(含有梅花的自然属性“报春”)但是冬梅作为引领者,却无私无求,厚德以待,与百花共享春光,其大度、豁达的崇高的思想境界,从那一个“笑”字就把梅花的风采与意韵道尽。(人格化)。这首诗中的象征物梅花的具体有形的自然属性中已经艺术化地寓有诗人指向性的无形社会属性——毛主席歌咏赞誉的是革命者身上闪耀着的伟大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这便是*的《卜算子.咏梅》的象征意义所在。
象征体与象征意的渗透融合的有关“咏梅的例子”还有许多: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流转着诗人林逋“梅妻鹤子”澄淡高逸的情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看不是雪,唯有暗香来.”透露着诗人王安石清孤坚守之气;“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昭示着爱国诗人陆游的收复故土的赤子之情;
耐寒是梅花的属性,于是就有了明代道源的“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就有了南朝的何逊赞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写出迎霜傲雪的高标逸韵;
洁净是梅花的属性,于是就有了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写出梅花的洁净神采既咏梅又咏己,流露着自己的取舍与风骨。王冕咏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虽无一个“梅”字但句句写梅,以“羲之学书”之典,表明自己注重内在修为,不去讨好他人求得夸奖,而要追求神清骨秀,潇洒超逸的一生。
总之,通过大量“咏梅”的诗例,我们详尽地阐述了象征体与象征意的渗透融合过程。
3·象征的确定性
象征所预示的象征意义,一是根据象征物的固有特性延伸出来的,尽管这些特性并未明确指出象征什么意义,但他有明确的指向性,像路标一样引导读者曲径通幽,领悟体会其中的底蕴,大致明白其所要表现的象征意义。 黑格尔说:“象征不只是一种本身,无足轻重的符号,而是一种在外表形态上就已经暗示要表达的那种思想内容的符号” 是一种形象和意义之间部分的协调(美学第二卷)
松树象征崇高是由其耐寒而长青不凋的自然特性引申出来的
狮子象征刚强,其象征意则是由于狮子作为兽中之王的勇猛。松树象征崇高是由其耐寒而长青不凋的自然特性引申出来的,因此象征总是由象征物属性的导向而具有某种确定性的。
象征的属性是多方面的,根据什么方面的特性诱发出其相应的象征意义呢?
黑格尔的论断是:真正的象征也可以变得不暧昧,即就是象征的“感性形象和它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已经建立了习惯的或者约定俗成的联系。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自然地形成了一种习惯,大家约定俗成地按某种习惯性的联系去理解象征客体及其象征的含义。
A.约定俗成有鲜明的地方性
譬如我们习惯用乌鸦象征噩耗,而别国有些地方则用它象征吉祥,这种约定俗成有鲜明的地方性,我们北方大草原多以骏马象征英雄。在山区的人们习惯把搏击长空的山鹰作为正面人物的象征物,在海边的人们则往往把迎接暴风雨到来的海燕象征为革命的先驱或者战斗的勇士,比如高尔基的《海燕》。北方常以挺拔伟岸的白杨作为正面力量的象征物(矛盾的《白杨礼赞》)。南方习惯以常见的橡树作为肯定力量的象征物(舒婷的《致橡树》)。
B.约定俗成有鲜明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