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考试必考知识点,孙权劝学常考题型及答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8 06:05:09

孙权劝学

一、文学常识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与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

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纂,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

二、课文诵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特殊句式

(1)句末语气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

见往事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作“罢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作“啊”)

(2)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即“蒙以军中多务辞”)

四、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叙写孙权劝吕蒙学习,以及吕蒙经过学习才略有了惊人的进步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以此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五、写作特色

1.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学习,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其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2.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文章中心:文章开篇写孙权劝吕蒙学习时,从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功用入手劝说,吕蒙借事务多推托。孙权用自己的状况和吕蒙的状况作对比驳斥他的托辞,说明没有理由不去学习。文章开篇写吕蒙找理由不学习,后来从鲁肃的话中可揣测吕蒙曾无“才略”,与后文吕蒙的表现、鲁肃的评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学习带给一个人的巨大转变。

3.侧面烘托:全文以对话为主,几句话就使读者感受到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总的来说,孙权的话,语重心长,显示出王者风范;鲁肃语带惊奇,流露出佩服和欣慰;吕蒙的回答充满自豪,显出一个武将特有的直率。

孙权劝学考试必考知识点,孙权劝学常考题型及答案(1)

六、重点问题解析

1.(课后题)理解大意。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孙权劝说吕蒙,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当吕蒙“以军中多务”推托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并且现身说法,以“卿言多务,孰若孤”回应了吕蒙的推托,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课后题)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①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论议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如今的变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确实学识进步很快、很大。鲁肃为之折服,与其结友。

②启示示例: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书是第二课堂,是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知识的增长大有帮助。

3.人物形象:⑴孙权:善于劝学,博学多才,循循善诱,礼贤下士,现身说法,既对属下严格要求,又含有殷切的期盼,不失人主身份。

⑵吕蒙:聪明好学,知错就改,进步快,说话幽默。

⑶鲁肃:敬才爱才。

4.谈谈你对“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的理解。

“三日”是概数,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有人认为文章写“鲁肃过寻阳”的情节是赘笔,你赞成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不赞成。写鲁肃与吕蒙论议、结友的情节,可以表现出吕蒙学习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侧面烘托了孙权的善劝。

6.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问,是东吴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从鲁肃主动“拜蒙母”“结友”这两件事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①有才华,有学识(爱学习)的人能获得别人的尊重;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③位高者应该敬才、爱才。

7.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②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④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⑤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8.人物语言分析

①孙权:“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不悦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②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与吕蒙结友,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③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9.文中蕴含的道理:

①开卷有益,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②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物;③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④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0.积累文中出现的称谓语:

①爱称:卿(多用于君对臣,也可用于夫妻、朋友之间)。类似的还有“爱卿”。

②自称:孤(王侯的自称)(古人称呼自己常用谦称)。类似的还有“朕”、“寡人”。

③敬称:大兄(多用于朋友辈)(古人称呼朋友宾客常用敬称)。类似的还有“兄台”“贤弟”等。

11.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及其意思

答: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

孙权劝学考试必考知识点,孙权劝学常考题型及答案(2)

链接中考

【甲】孙权劝学

【乙】王冕僧寺夜读(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①蹊xī:踩踏,践踏。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而已,罢了 B.安阳韩性而异之 异:不同

C.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复:又 D.冕小儿,恬若不见 若:好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即更刮目相待 是日更定矣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每至晴初霜旦

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策之不以其道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

B.【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D.【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但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奋读书。

【参考答案】

1.B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B.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故选B。

2.B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A.副词,另外/名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B.名词,早晨/名词,早晨;

C.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按照;D.助词,无意义/助词,的;

3.①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②儿子读书像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4.D.有误,根据“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可知,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王冕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乙文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的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王冕仍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对此感到很诧异,将他收作学生,王冕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通的儒生。

孙权劝学考试必考知识点,孙权劝学常考题型及答案(3)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