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课文的顺序,莫高窟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8 07:19:23

莫高窟课文的顺序,莫高窟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1)

读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和《莫高窟》,我发现,把顺序倒一倒,会看得更明白。也就是,先读《莫高窟》,再读《道士塔》。

莫高窟课文的顺序,莫高窟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2)

《文化苦旅》之《莫高窟》:

余秋雨先生说了:“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可见得,他对莫高窟的感悟之切与崇敬之深。

莫高窟里有什么:

45000 平方米的壁画

735个洞窟、2410 尊彩塑雕像

跨越1653年的历史脉络

汇集10个朝代的匠人智慧

为什么那时历代的僧人、信众、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注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

“这个地方,在中国古代叫“西域”,大致是指现在的甘肃西部、青海北部、新疆全部。不管是近一点的印度文明、波斯文明,还是远一点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希腊文明,都出现在这个地方。当然,更不必说中国自己的中华文明了。

这儿的宗教以佛教为主,而佛教是唯一没有引发过宗教战争的世界性宗教。

于是,这片看似荒昧的土地,不经意间拥有了蓬勃的文明生态:以丝绸之路为经络的物质文明,加上以佛教文化为中心的精神文明。”

这就是西域,当时鼎盛繁荣的丝绸之路,以及沿途。

莫高窟,中国半个世纪的文明,它让世界上几个最大的文明相遇、交流、并融合了。

“只有到了这样的边远地带,任何一种文明都无法霸道,彼此之间相见而欢,这才叫人类文明的敞亮地带。

在这个敞亮地带,有一些著名的路线,沿着路线又有一些著名的重镇,其中一个就是敦煌。”

两千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一条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而敦煌正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它是世界四大文明、六大宗教和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地。《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

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敦煌开凿了第一座石窟,后来代代有人继续。此后的一千年营造中,莫高窟成为了世界上历史持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

这里有飘带飞舞、婀娜多姿的“飞天”、有家喻户晓的“九色鹿”、有“反弹琵琶”的经典舞姿、有“千手观音”的震撼线条、有各种各样的中外乐器……

莫高窟的魅力不仅仅是局限于艺术,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的四重交织,让人在这大漠之中感到生命的可贵。

“佛教在印度传播之初,石窟是僧人修行的场所。

后来受到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带来的希腊雕塑家们的影响,开始开凿佛像石窟。因此,人们往往可以从那里发现希腊雕塑的明显痕迹。

这些石窟大多处于荒山野岭之间,远远看去很不起眼,哪里知道里面所蕴藏的,却是两个伟大文明的精彩。

佛教从印度一进入中国,在石窟造像艺术中又融入了越来越浓重的中华世俗文明。结果,以人类的几大文明为背景,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里深刻而又通俗地端庄着,微笑着,快乐着,行动着,苦涩着,牺牲着。渐渐地,这一切都与中华历史接通了血脉,甚至成了一部由坚石雕刻的历史。

莫高窟,便是其中的典型。

年龄最高大的,已经一千六百多岁,在中国历史上算是十六国时期的作品。壁画上的菩萨还是西域神貌,甚至还能看出从印度起身时的样子。”

可以从壁画、雕刻和历史记载里看出:盔甲将军、西域胡商,还是壮硕力士、都督夫人……都聚集这里,当时商业繁荣,热闹非凡,人来人往,交通繁忙,商贾云集,名士交流。如同一个个“飞天”,把“天堂和人间连在了一起,个个表情生动,笔笔都有创造。”

僧人乐僔开凿第一窟以后,写经造像活动代代相沿。北宋仁宗时,西夏进攻敦煌,僧众为避兵火,将大批文书藏于洞窟之复室中,然后砌一泥墙于外,并于其上绘画,以此作为伪装。此后,这些文书便被封存于该私室中达900多年,成为名闻中外的敦煌遗书。

当然,历来在莫高窟周边的各种政治势力,都出资出物出力,为它扩建或修护。更值得关注的是全民参与,它与民众非常亲近。还是当地民众举行巡礼斋会的活动场所,也是享受日常娱乐的游览场所。敦煌地区一直拥有不少高僧大德、世族名士、博学贤达,维系着莫高窟的信仰主体。

当然,我们都知道,唐代是佛教鼎盛时期,无论是西域,还是中原,佛教可谓风靡一时。

于是,玄奘法师,在1400年前,从长安出发,历经新疆、中亚、印度的许多地区,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不畏艰险,跋涉数万公里,历时17年,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文化之旅——到印度烂陀寺等寺院,学习研究佛教,听经讲经,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水平,并取回657部佛经,带回中土。

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于645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烈欢迎。

唐太宗指定他住在长安弘福寺,并指定把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

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广招天下高僧大德,参与译经的宏伟工程。译经者,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花了十几年时间,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

因为深受唐朝皇帝重视,所译出的佛经最有权威性。

664年3月8日0~1时,玄奘译完最后一部佛典《大般若经》并校订完之后,在深夜圆寂,享寿六十二岁。

玄奘法师,对汉传佛教有着极大的贡献,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遗产,并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

当时,玄奘会被僧人们邀请到各地交流佛法,特别是佛教圣地或佛教兴盛之地,所以,他翻译的佛经流传到这些地方,是很正常的。因此,后来在全国一些地方,陆续发现或出土了有“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字样的经书。

新华社兰州2005年5月16日报道:

“据甘肃敦煌档案馆同志介绍,该馆日前从馆内藏书中发现一批藏文经书,经专家考证,该经书是此前从未公开过也无任何记载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藏文写经。

据称,这些经卷外观犹如“牛皮纸”,呈暗黄色,属《般若波罗蜜多经》和《大乘无量寿宗要经》两大类,共十二件二十一面。其中一种呈卷轴状,长约四百四十七厘米、宽约三百零七厘米,用麻纸粘接起来卷制而成;另一种是梵夹装,中有装订线。

专家认为,该经书均为唐玄奘所译,属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的经书之一,是吐鲁番时期以古藏文形式书写的藏文类文献,这些经书既是国际敦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

莫高窟课文的顺序,莫高窟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3)

后来,欧亚商线路被打通,丝绸之路的作用减弱,敦煌变得冷清了。

“但是,就像世界上的其他事情一样,兴旺发达时什么都好说,一到了衰落时期,一些争夺行动便接连而至。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莫高窟曾经成为白俄士兵的滞留地。那些士兵在洞窟里支起了锅灶,生火做饭,黑烟和油污覆盖了大批壁画和雕塑。他们还用木棒蘸着黑漆,在壁画上乱涂乱画。

这些士兵走了以后,不久,一群美国人来了。他们是学者,大骂白俄士兵的胡作非为,当场立誓,要拯救莫高窟文物。他们的“拯救”方法是,用化学溶剂把壁画粘到纱布上剥下墙壁,带回美国去。

为首的是两位美国学者,我要在这里记一下他们的名字:一位是哈佛大学的兰登·华尔纳,一位是宾夕法尼亚博物馆的霍勒斯·杰恩。

兰登·华尔纳带回美国的莫高窟壁画引起轰动,他非常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带够化学溶剂,因此又来了第二次。这次他干脆带来了一名化学溶剂的调配专家,眼看就要在莫高窟里大动手脚。”

正是一位叫陈万里的翻译,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知识分子,向附近的村民们通报,几十个他原先不可能认识的当地村民,一起赶来监视兰登.华尔纳他们的行动,在必要时,对他们进行阻止、袭击、或者用武力把他们驱逐出境。他们,居然在极短的时间内做成了一件大事——保护了莫高窟!

余秋雨先生,在赞佩和敬畏中,笔锋步步深入。他在莫高窟,寻找到了:壁画和雕塑上,历史的兴衰表情、文化的悲欢离合、“民族心底”的“梦幻”,看到“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艺术与文化交汇,兴盛时期的狂欢、释放,达到了“神人交融、时空飞腾”的“自由的殿堂”,以及丝绸之路萧条后文化的旷世悲凉。

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物专家,正不断地在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小心翼翼地做着一项伟大的工作和工程:研究、拯救、保护、修复和复原莫高窟!

现在,我们去敦煌,去莫高窟,去鸣沙山,去月牙泉,游览、娱乐、参观、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可以各取所需。

以前去莫高窟参观还好一些,人没有近些年多。

现在,面对中外游人如织到拥挤的旅游压力,门票需要提前预约,但也只能看到十二个洞窟;许多洞窟,因需要修复和复原,已关闭;因一些洞窟小和限制人们二氧化碳的排放浓度,以减少对壁画的腐蚀,需要限制进洞人数;当然,因为闪光灯对壁画的辐射伤害,洞窟内外,拍、照录像是全程禁止的;洞窟内的壁画,对于周围环境的敏感度非常高,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连同空气渗透率,一旦有害物质超标,便立刻封洞。

让我们认识敦煌,保护莫高窟,让后人们都能看见中国传统艺术最绚烂的样子。因为,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但愿这块土地上,还能重新会聚历史中,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欢声笑语。

莫高窟课文的顺序,莫高窟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4)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