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说,《诗经》--先民之生活,历史的痕。
我们读《诗经》向来会被它特立独行的文风和词语所吸引,但事实上,《诗经》中除此之外的历史故事则更引人入胜。
比如周族后稷,被称为农神。在《生民》便记录了关于他的神奇事迹以及在农业种植方面的才能。
周幽王昏庸无道,后稷被卫武公赶出王室,于是就有了《淇奥》来赞颂卫武公。
卫宣公是个淫昏的国君,他曾与其后母夷姜乱伦,生子名伋。伋长大成人后,卫宣公为他聘娶齐女,结果齐女貌美,卫宣公便又违背天伦,在黄河边上筑造新台,截娶儿媳。于是就有了《新台》讽刺卫宣公。
......
《诗经》中所承载的内容,比我们想象的多很多。因此在读《诗经》时,千万不要被它的表面文章“骗了”!
被误解的《诗经》,藏着什么?
据说秦始皇熟读《诗经》,可为他何焚书坑儒时第一个烧的就是《诗经》呢?
这还要从《诗经》的起源说起。
《诗经》创作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诗经》的教育,所有贵族子弟都要读。所以秦始皇嬴政也是读过《诗经》的。
甚至还有传说,他的儿子扶苏的名字就是出自《诗经》的《山有扶苏》,“扶苏”意为树木枝叶茂盛,可见秦始皇对这个儿子期望颇高。
但是《诗经》里的内容,又有不少有违他统治。
据记载,《诗经》中国风、“二南”都是乡村民歌,小雅大雅则尽是知识分子的抗议,并且其中更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色彩,这都与秦始皇的“集体主义统一思想”政策背道而驰。
还有,《诗经》中的《蒹霞》是讽刺秦襄公罔顾周礼而写的,秦始皇自然容不得旁人说天子的不是。
在古代,“诗言志”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要通过诗切实表达创作者的某个观点的。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是福也是祸。
但对后世读者而言,我们研究一首诗的本意,不仅是为了提升文化造诣,更希望拓宽知识面,由此了解到千年前的社会是何种样子。
因此,较为准确地理解一首诗的“创作”本意至关重要。只是如今,《诗经》中的内容被我们误解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