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武当山文化和旅游局头条号的宣传(抓屏于该头条号)
武当山文化和旅游局头条号的金殿“三宝”推广软文(抓屏于该头条号)
同时,近几年大行其道的自媒体,尤其是旅游自媒体,更是在这种讹传疯狂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媒体的“爆炸式”传播效果,加速了错误信息的传播。毕竟,“几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更能吸引眼球、带来流量和收益。
根据网络公开资料,笔者通过梳理“三叶虫化石说”流传的“时间线”后发现,近二十年来流传的“三叶虫化石”说法几乎全部来自该则报道。
3.专业界人士并不认可“三叶虫化石说”
本地文物界、道协、科学界等专业人士以及部分文化学者仍尊重历史记载和事实,坚持称之为“花斑石”或竹叶状灰岩。
- 2007年武当山道教协会、武当山文物局的王永成、芦华青在发表的专业文章中是这样表述的:“金殿基座台基、月台所选用的砾屑灰质岩石(俗称花斑石)[3]……”2005年8月武当山文物局组织对金殿基座进行史上第二次大修,该文物作者全程参与了相关工作。
- 2009年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武当山国家地质公园”,作为重要“地质遗迹”,金殿基座“竹叶状灰岩”是申报材料中“典型地质遗迹”的内容之一。
- 2012年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红军任主编、朱文晶、谭秋明、李正琪等编纂的《武当山科学导游指南》一书出版,该书“武当山地史”一章的“典型地质遗迹”一节中,对“金殿基座”表述为“竹叶状灰岩”[4](见下图)。需要注意的是,李红军是2006年武当山地质公园申报工作的负责人;同时《武当山科学导游指南》一书是《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丛书》的分册,而《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丛书》由陈安泽教授任主编;该丛书编纂的目的是“为了把地质公园内涵丰富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人文等信息更好地传递给公众”(引自丛书篇首“主编的话”)。
- 2012年5月武当山地质博物馆开馆,馆内二楼陈列了一块金顶基座维修换下来的花斑石,博物馆介绍它为“紫褐色竹叶状灰岩”、“来自我国北方寒武纪”(见下图)。
《武当山科学导游指南》中定义为“竹叶状灰岩”
十堰广电网视频报道《走进武当山地质博物馆》视频抓图
无论是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建设和验收,还是武当山地质博物馆(武当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配套工程)建设,作为业务对口管理单位,武当山文旅部门应该了解这些情况变化的。但很可惜,直至近年该头条号仍在不断重复“三叶虫化石说”。
当然,从旅游宣传、推介角度,“几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远比“花斑石”、“竹叶状灰岩”更惹眼、更能吊起游客的好奇心。为吸引游客,炒作一下“几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可以理解。毕竟这年头连招商都能“无中生有”。
只是,武当山作为通过国家验收的“国家地质公园”,其旅游管理部门却一直在宣传错误信息,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吧!
话又说回来,花斑石身份尊贵,与明故宫花斑石系出“同门”,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宣传概念,为什么不可以推介呢?
至于花斑石的身份如何尊贵,咱们下篇再说。
参考文献:
[1]王佐修撰,《大岳太和山志》.
[2]宋晶,《大岳清游:武当山游记辑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6.142-143.
[3]王永成,芦华青,武当山金殿的须弥座及台基,《古建园林技术》,2007年第003期,26-28.
[4]朱文晶,谭秋明,李正琪等编,《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丛书:武当山科学导游指南》,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21.7.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