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正的幸福》这本书中,第一次知道,原来丹麦人如此幸福。
在美国,物质主义者居多,他们相信成功就是有钱,幸福可以用钱买到,所以他们成功后,会买名车、豪宅。
在丹麦,即使你背着名牌包,也没有人羡慕,丈夫会对妻子说:“和我一起生活,你要是还想通过金钱获得幸福,那就真是白费力气了。”
在美国,穷人极其不幸福。在丹麦,穷人和富人一样幸福。
丹麦人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很多,你若问他们心疼与否,他们会说:“到大学为止,我们一直接受义务教育,就医时也不需要交医药费,我们的后辈和子孙们不应该也享受这种待遇吗?多交税是很自然的事情。”
听着这里,有没有对丹麦很向往?
对于幸福这个词的意义的探讨,文章、书籍,不计其数,但在这本书中,作者一再强调的一个概念,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社会”。
主流心理学固执地主张,幸福取决于个人,特别是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心理。
很长一段时间,心灵鸡汤,管饱。说白了,就是一味地让我们乐观,找理由说服自己。
一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加班成了单位的风气,同事之间一个看一个,准点下班倒成了不敬业的表现。
乐观一点,我们就得安慰自己:这不是压迫,我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做更多的工作,提升自己的能力,不然可能回家也是躺平荒废时间了。
是的,短期内,这样的自我暗示能减轻痛苦,可是长此以往,可能会招来更大的不幸。
每次与这位朋友交谈,他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累”,这又让我想起了“九九六”,说多了都是泪。
如今,很多疾病年轻化、很多想不开轻生的悲剧,相信不用我细说。
归根结底,还是大家不幸福。
而在与幸福有关的因素中,作者一直强调社会环境对幸福至关重要,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
一、不平等会破坏幸福。
有个现象,A在体制内工作,或者年薪几十万,那A一定会得到众人称赞。B是工厂里一个普通的职员,也许得到最好的评价就是不评价。
全职妈妈们扎堆唠嗑,一定会谈到各自的老公是做什么的,工资多少,每月可以上交多少钱等等,交谈后的结果就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了。
丹麦的一位医生说:“在丹麦,医生和其他职业之间的工资几乎没有差异。”
可见,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引发矛盾与不和谐的根本原因。
二、社会幸福和个人幸福相辅相成。
雨果说过一句话:“最大的幸福是确信我们爱着别人,也被别人深爱着。”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管其他条件多么好,人也不可能幸福。
我们所常见的豪门恩怨、公司里上演“宫斗”剧等等,大抵就是因为我们太爱自己的缘故吧。
想要真正的幸福,没那么容易,但也没那么难,如果你对幸福也有着一颗探寻的心,不妨读一读这本书,或许能从中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