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有一句“欲练神功,引刀自宫;炼丹服药,内外齐通”说的是要练成《辟邪剑谱》里的神功《葵花宝典》,必须先行自宫,后来演变成网络段子“欲练此功,必先自宫;就算自宫,未必成功;”用以讽刺那些为了练出神功而不顾一切自宫的岳不群,林平之,东方不败等人。而历史上,出于种种动机,不惜自宫进入皇宫者不乏其人,有的还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宦官,又称太监,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有了宦官,古代底层人民生活艰难,有的人为了改变贫穷的命运,不惜自我摧残,自宫进入皇宫成为太监,以求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自宫”就是自己自觉主动的先行净身然后再设法请求入宫的做法,自宫的人多为生活困难的底层人民,也有一些是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市井无赖。他们没有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文才,也无官宦背景,为了求得富贵,便“自宫”希望进入上层社会。这些人一旦进入宫中,巴结讨好帝后而成为太监中的佼佼者。他们不惜自我摧残,甘为太监原因就是财富和权力,而要获取财富和权力,自宫进宫是寒门出身子弟的一条捷径,也正因为如此,历代自宫者大有人在,宦官最为泛滥的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宦官,有的宦官甚至能影响历史的进程。
通过自宫而在历史上留下名号的牛人,明朝最著名的有王振、刘瑾、魏忠贤。王振是河北蔚县人,读过书,当过儒学教官。因为朱棣夺取皇权后对宦官很信任,宦官待遇很好,因此王振自宫进了皇宫。由于王振有文化,又能言善辩,会察言观色,很快就得到了重用,负责教小宦官和宫中人读书。后来又成为太子侍读,负责教太子礼仪,由于和太子长期相处,太子朱祁镇对他及其信任,在当了皇帝以后,还称其“先生”。由于明英宗朱祁镇的宠信,王振成为司礼监的首领太监,司礼监是宫中最有权势的机构,首领太监可以代皇帝起草诏书,发号施令。有了这些便利条件,王振可以压制百官并大肆收贿受贿,朝中大臣争相攀附,公卿大臣称其为“翁父”。明朝的宦官专权就是从王振开始的。1449年,瓦剌入侵,王振力劝明英宗御驾亲征,还邀请英宗到其老家蔚县宅第游玩,耽误了行程,以致在土木堡被瓦剌兵追上,皇帝被俘,王振也被*。但即使如此,在明英宗复辟后,英宗还在京师智化寺建了旌忠祠,以祭祀王振,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为其招魂。祸国殃民的王振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竟然被人认为是忠义的化身,直到乾隆时期,一位监察御史向乾隆上书,历数王振的罪恶,乾隆下旨,捣毁王振塑像,打断赞其贤良的石碑,抹去明英宗褒奖王振的石碑上的文字,王振才终于被彻底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也是通过自宫进入宫廷的,刘瑾本姓谈,六岁时被父母阉割,送到宫中一位叫刘顺的太监门下,改姓刘。后来侍奉太子朱厚照,朱厚照即位后,刘瑾多次升迁,后升至司礼监掌印太监,和其他七个太监一起被时人称为“八虎”,而刘瑾就是“八虎”之首。“八虎"想方设法逗皇帝开心,刘瑾经带在皇帝兴头上时,故意多上奏章,皇帝被搅了兴致,常常让他看着办,他便借着办理奏章的机会,结党营私,后来权倾朝野,被称为了“立皇帝".刘瑾权力在手,疯狂的掠夺财富,官员出京、入京朝见都要给刘瑾有丰厚的礼物。朝中官员如果不巴结他,就会被他罗织罪名打击报复,他创立了罚米法,凡是他不满意的官员都罚米输边,有名的大臣如雍泰、马文升、韩文、都御史杨一清、李进、侍郎张缙等都被害得家破人亡,就连死了,妻儿也会被拘押。1510年,明武宗派都御史杨一清和太监张永去平定安化王的叛乱,平定叛乱后,杨一清与张永商量要除掉刘瑾,张永在献俘时,向皇帝揭发刘瑾的十七条大罪。武宗起初还不相信,只命人将刘瑾抓捕审问。第二天,皇帝亲自带队,抄了刘瑾的家,查出大量金银珠宝,还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在刘瑾侍候武宗时经常拿着的扇子中发现了两把匕首,皇帝终于确认了刘瑾谋反的事实,下诏将刘瑾凌迟处死。
明朝时另一个著名的自宫宦官就是魏忠贤,此人在历史上以凶残著称。他家早年家境不好,但他却养成好逸恶劳、吃喝嫖赌的习惯,在娶妻生子后,仍然花天酒地,赌博成性,后来欠了一大笔钱,无力还债。被迫自己净身跑到北京进宫当了宦官,改名为李进忠,后勾搭上明熹宗的乳母客氏,在客氏的帮助下,很快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握了生*大权。当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后,他改回原姓,皇帝给其赐名魏忠贤。魏忠贤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后掌管东厂,他排斥异己,与明末东林党人爆发了激烈的党争,他成为阉党首领。下面依附于他的有文臣“五虎”、武臣“五彪”,还有所谓“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时人称之为“九千岁”,督抚大臣争相献媚,有人将其比作孔夫子,有人甚至说他超越了孔子,为其建立生祠,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神化的宦官活神仙。1627年,明熹宗死后,明思宗朱由检即位,给魏忠贤定了十大罪,魏忠贤被迫自缢而亡。
清初吸取明朝的教训,对宦官管理极严,宦官的数量大大减少,自宫者也比明朝少了许多。但到了清末,因为生活所迫,又有许多人自宫而进入宫里,清末最著名的三个太监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都是通过自宫成为太监的。安德海出生在直隶南皮,南皮是清朝出太监的地方,那里有很多人当太监后发迹,安德海很羡慕,在十二岁那年,被父母强迫净身,进辅国公载茯府中当了太监。两年后转入清宫,进宫后他就服侍慈禧,当时年仅14岁,长得俊秀貌美,又会阿谀奉承,并有文化,深得慈禧欢心,慈禧赐其爱称“伶珊”,让他当了总管太监。在慈禧夺权的“北京政变中”,慈禧施行苦肉计,借口安德海不守礼法,将安德海打得皮开肉绽,派人将其从承德避暑山庄送回北京内务府治罪,从而顺利的将慈禧的懿旨传给了恭亲王奕䜣,二人联手将八大辅政大臣一网打尽,慈禧开始“垂帘听政”,掌握了大权。由于在夺权中,安德海立了大功,慈禧对他更加信任,短短几年,就将其升为六品官职。有了慈禧的宠幸,安德海目空一切,为所欲为,竟违背祖制,擅自出宫被山东巡抚丁宝桢处死。安德海死后的总管太监李莲英,也是贪图宫中富贵而自宫的。李莲英是宦官产地河间县人,其父是当地一个流氓,他曾因犯罪被关进监狱,后经同乡宦官介绍而自宫进宫成为了太监,慈禧对发型的要求很高,宫里梳头太监常常不能梳出让慈禧满意的发型,李莲英知道后,整天研究,终于梳出了慈禧满意的发型,由此获得了慈禧的宠爱,掌管清宫太监四十年之久,直到慈禧太后去世之后才离开皇宫。而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大太监小德张也是因为幼时丧父,家贫被人看不起才自宫进宫干了皇差。小德张原名张兰德,1888年12岁时自宫当了太监,进宫后被派去宫内戏班学习京剧,受到慈禧赏识,在庚子事变中,跟随慈禧西狩,回京后升为三品顶带的御膳房掌案,当时李莲英已经年事已高,小德张实际已经总管宫里的一切事宜。慈禧死后,小德张协助隆裕太后拿到了皇太后的宝印,自己也坐上了清末太监大总管的宝座,当上大总管后,他排除异己,先后遣送九百多名宦官出宫,在后妃身边都安插上了自己的亲信,结交朝中的文武官员张勋、冯国璋、袁世凯等,一时之间,他大权在握,隆裕太后都要惧他三分。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找到小德张,让他劝隆裕太后接受清廷退位条件。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成功的让当时清廷的实际掌权者隆裕太后接受了袁世凯提出的清廷退位条件,避免一场流血事件。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失去了利用价值的小德张,离开清宫,到了天津居住,直到一九五七年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