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顺视点]:期末对教师教学效果科学评价的三种有效方法
方法1:增加增长率指标,用新五率科学考评教师教学效果。有些学校对教师教学成绩考评不科学,低层的是不论试题难易,只比较这次与上次分数是高了、低了;有的是,只评比平均分,不看优秀率;中层的是同一级部比较,依名次评价教师,发放绩效。试想,若某一级部,优秀教师扎堆,另一级部,恰好是新手或弱的教师扎堆,前者最后一名在全县名次甚至比后者第一名还要好;还有不考虑分班不均衡或接班差异去考评教师。
建议釆取动态及格率、动态优秀率、增长率、平均分位次率、重合率来考核,避免分班、接班因素影响。
1、设立动态及格率、优秀率
传统及格率、优秀率的计算方法分别是:及格率=本班60分以上的人数/全班学生数;优秀率=本班80分以上的人数/全班学生数(注: 规定的及格线为60分,优秀线为80分)。
而动态及格率、动态优秀率的计算方法是:
动态及格率=本班在全年级中名次排在前80%以上的人数/全班学生数;动态优秀率=本班在全年级中名次排在前25%以上的人数/全班学生数(注:及格线、优秀线是动态的,每次考试名次排在年级前80%、25%的最后一名学生的分数就是及格线、优秀线;规定年级多少学生及格、优秀的比例是学校自己划定的)。
2、增加学科及格、优秀有效率指标
另外学科及格、优秀有效率的计算方法是:学科及格有效率=本学科与全科及格重合的人数/该学科及格的人数;学科优秀有效率=本学科与全科优秀重合的人数/该学科优秀的人数。
3、变班级平均分为平均分位次变化率
如果将某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后统计得出的一定范围内(全镇或全年级)的同一级部、同一学科的群体平均成绩确定为参照点,那么某一班级某一学科的平均成绩与群体平均成绩的比值则定名为“平均分发展率”,平均分发展率差就是同一个班科在本次教学质量检测中所测得的平均分发展率和前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所测得的平均分发展率之差。用这个差值作为其中的一个指标来估算教师教学效能的净增值。
4、增加增长率这个指标
同样道理,前后两次动态及格率、动态优秀率、学科及格有效率、学科优秀有效率之差就分别是动态及格率的增长率、动态优秀率的增长率、学科优秀有效率的增长率、学科及格有效率的增长率。
采取本次考试五个指标——动态及格率、动态优秀率、平均分发展率、学科及格有效率、学科优秀有效率再加上与上次考试比较所得的五个指标——动态及格率的增长率、动态优秀率的增长率、平均分发展率差、学科优秀有效率的增长率、学科及格有效率的增长率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过算总计分的方法来考评教师教师教学成绩的。其中后五项指标所占权重远远大于前三项。
首先采用动态及格率、动态优秀率就巧妙解决了考评中的一个尴尬问题,比如如果由于试题的原因,假如出现了两个平行班同一学科的及格率均为100%、优秀率均为0,按传统的考评方法就很难公平分出优劣来。但采取动态及格率、动态优秀率这种评估方法,就避免了这个问题。
其次采用学科及格、优秀有效率这两个指标,就避免了教师“各扫门前雪”、各自为战带来的不互相沟通、合作的现象,同时也避免了人为造成的学生偏科、教师互相争时间的问题。
再次设立过程增值相关指标来评价教师教学成绩,体现了认同差异、以发展的标尺评价教师的原则,解决了分班时各班起点不同的问题,是每一个教师真正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点燃了每个教师教学的激情。
最后,纵横向相结合评价体系的特点是:纵向评价解决的是提高的问题,横向评价解决的是发展的问题,纵向考查绝对发展增量,横向考查相对发展增量。
总之,这种立体的评价体系,以其特有的合理性、相对的公平性以及较强的操作性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认可。可以说,受增值评价思想启发的该方法的积极价值就在于它能够真正转化成一种激活教师工作内源,促进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争取更好的助推师生和学校持续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有益于学校整体教学效益的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该评价体系在计算机帮助下,运算并不复杂。年级不同、考试性质不同,选取的指标也应不同。
方法2:简易可操作发展增量评价第一步:按班级的学业成绩占全年级30℅、前60℅、前90℅统计各班所占的人数。
第二步:计算班级的甚础目标分一一进入年级前30℅人数,每人计15分;进入30℅至前60℅段的人数,每人计10分;进入前60℅至前90℅段的人数,每人计5分。
三段累积积分除以本玨学生总数再乖以100就是该班级该学科的起始基准分。
第三步:计算增量分数一一实际完成分数減去起始基础分,就等于该教师的发展性增量分数。
第四步:依次结果考评教师
方法3:均量值、平均分位次率、增长率1.何谓均量值
均量值是在一定范围内,以某次质量测试成绩的全部数据为统计对象,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划分为5个不同的等级,再赋予其不同权重,然后根据特定的公式计算出一个分值。这个分值就是均量值。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均量值=[A级人数×6 B级人数×4 C级人数×3 D级人数×1 E级人数×(-1)门÷总人数
A、B、C、D、E五个等级的比例可设为15%、25%、30%、25%、5%。
假设被检测人数为200人,那么五档人数就分别是30人、50人、60人、50人
和10人,然后依据这个人数来划定各档最低分数线。实际操作时,此比例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一般情况下,均量值在3左右。在全校范围内,就某一班级而言,大于3为好,小于3为差。
如果一个班级的均量值小于3,且距离3较大,就应当引起学校管理者的注意,寻找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而如果等于或大于3,学枚管理者就应当大力表扬这样的老师。
2、平均分位次率=某班级某一学科的平均分/与年级学科平均成绩的比值
平均分发展率=两次平均分位次率的差。
3、推进率=(本学期均量值的平均值一上学期均量值的平均值)÷上学期均量值的平均值×100%
一般情况下,推进率数值越大越好。推进率为0,表明班级教学维持原有水平;推进率大于0,表明班级教学水平呈上升趋势;推进率小于0(为负数),表明班级教学水平呈下降趋势。
实践证明,这三率的计算值与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非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