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前,麻醉师不仅要查看病人的病历,了解病人患病详情,还要仔细比对各项检查指标,与手术要求是否匹配,并据此对病人的身体状况做术前评估。如果麻醉师认为手术有风险,则会阻止手术开始。
术中,麻醉师会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麻醉药物,确定安全剂量。他们还会密切关注病人的心肺功能,以及一些关键指标是否异常。一旦发现问题,他们也会及时地与主治医生沟通,并采取相关救治措施。
其实,为了病人的生命安全,麻醉师一直是处于紧张状态的。并且,他们还要随机应变,及时处理突发情况。
可是,这还不算完。即便是手术顺利完成了,麻醉师还需要帮助病人平稳地从麻醉状态醒过来。
然而,病人们经过手术治疗康复了,往往都会感谢主治医生的救命之恩,却鲜有对麻醉师表示感谢的。
麻醉师永远是那个被忽视的“幕后英雄”。
03
2014年,央视《焦点访谈》播出过一期有关“麻醉医生猝死事件调查”的节目。
节目中介绍道:一般情况下,麻醉医生需要早8点进手术室,每天连续工作十二小时,直到晚8、9点才能出手术室。而当麻醉人手不够时,不得不安排年轻的麻醉医生日日夜夜连轴转。
有一篇名为《过度劳累是中国医生无声*手》的文章中,也指出:麻醉医生的猝死率,已经高达26%,位居医生这个行业的前列,而且发生猝死的麻醉师都很年轻,30岁左右居多。
2017年6月28日,浙大医学院某附属医院麻醉科,一位规培住院医师,猝死,年仅26岁。
他叫陈德灵,就是那个说“还活着真好”的既实诚又敬业的小伙子。
陈德灵的朋友圈,将一个麻醉医生真实的工作状态,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早八点进入手术室,随即开始一台接一台的手术。期间,吃饭、喝水、去厕所都要数着分钟进行。下班时间过了,仍然有4台手术待进行,还得再看7个病人。
“真想‘躺尸’啊……”陈德灵感觉自己已经累成狗了。
他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紧急呼叫电话千万别响!”这样就没有急诊手术,意味着他可以喘口气,稍微迷糊一会儿了。
“叮铃铃……”它还是响了,紧急呼叫电话上的红灯急促地一闪一闪,陈德灵不得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紧急前往救援。
“大半夜又来了个肠梗阻,看来又要忙一个通宵了……”陈德灵的身体虽然已经严重透支,但他不敢有丝毫松懈,强打起十二分精神,他又投入到一场新的战斗中。
这样“白加黑,黑加白”,连续上班、加班,对于陈德灵来说,就是最常态化的工作状态。嫁入偶尔有一天加班少了,反而成了不正常现象。
陈德灵身上是整个麻醉一线医生的真实工作状态。
其实,早在两年前,陈德灵的同事厉熔英,就因为工作过于劳累而猝死,当时厉熔英也仅仅26岁,陈德灵常常以此为戒。
他也想爱惜自己的身体,和家人坐在饭桌前踏踏实实吃一顿饭,而不是在手术室的地上,胡乱扒拉几口,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也成了奢侈。一个个病人不断地被推进手术室,陈德灵不得不一次次准备手术麻醉。
在病人的生命面前,麻醉师的生命似乎不值一提。
不管是厉熔英、陈德灵,还是潘传龙的猝死,都给广大的麻醉一线医生,敲响了警钟。
04
事实上,一个又一个优秀的麻醉师英年早逝,无疑是我们国家的损失。
因为他们都是麻醉界的精英,他们有学识、有经验,正是年富力强拼搏事业的好时候,对于期待手术的病人而言,他们是不可或缺的。
麻醉师就像病人的守护神,可谁又来守护这些幕后英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