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原文,送元上人归稽亭原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2 06:42:47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原文,送元上人归稽亭原文(1)

听说过一句话,宁做太平鸡犬,不做乱世人民。这句话,在杜甫的诗作里得到印证。

杜甫一向被誉为“人民的诗人”,他的诗不止有富贵豪情,也有民生疾苦。民生疾苦中,以战争和瘟疫、饥荒为最苦。

纵观时下国与国之间,军事战并非战争的主要体现,还有金融战、霸权战、文化战、生化战、医疗战、科技战,未来还会为水而战,真够多灾多难的。

孔子提倡诗的教化,建立温柔敦厚的人品。杜甫文以载道,是个有风骨的知识分子。话不多说,先放杜甫诗的原文。

石壕吏

【作者】杜甫 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原文,送元上人归稽亭原文(2)

这首诗据说是杜甫去华州赴任的路上,天色已晚,胡乱找个附近的村落借宿,找到了石壕村,目睹底层百姓的生离死别,百感交集写出来的。

诗的大意是:杜甫晚上投宿石壕村,入夜,有小吏捉人。为啥白天不捉?白天可能人躲出去了,找不着人。晚上人倦归家,能找得到人。这个方法,现在的居委会、物业公司什么的倒是继承了。

小吏半夜捉人做啥子?服兵役,打仗。老妇人开门稍迟,小吏便大呼小叫,发起了怒气,真是头顶圣旨,腰杆粗、声音粗、脸色难看,简直不把人当人看。

老妇人只能连连叫苦,打着岔,掩护老翁翻墙头逃走先。

老妇人好言相求,陈述事实,自己有三个儿子,全都服了兵役。一个儿子来信说,兄弟已经战死了两个,自己能不能活着回来,还是个未知数。

家里已经没有壮劳力了,只有吃奶的孙子,一穷二白,儿媳妇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

可是小吏拿着花名册,才不管这些,只管一味要人------服役去,少说废话。他得完成任务,完不成任务,自己的饭碗也不保。一旦不在朝廷里做事,他或许也得出现在服兵役人群之中。

老妇人已是家破人亡,为了照顾孙儿,自然是百般不愿服役,奈何小吏逼得紧,不得不去。过去都是农业社会,耕田之类的重活,是男人做的多一些,把老翁留下,还可以为尚在襁褓中的孙子做些农活,挣口饭吃,留条根在。

老妇人此时恳求小吏带自己走,说现在我跟你去,可以为部队准备早饭。言下之意,家里只有我能去,我能为部队做些杂役。小吏一看,确实没办法了,自己也得交差,于是连夜带着老妇人走了。

老妇人走后,杜甫虽然没有听见人说话,却仿佛听到有人压抑着声音的抽泣悲咽。天亮了,杜甫亦要“登前途”,他的官运也不顺,也有无数的阻力,带着悲愤无奈的心情,与孤身一人出来相送的老翁告别。

这真是一篇耐人寻味,又让人泪目的诗,揭开大唐帝国颓废的一面。唉~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杜甫顶着没朋友的压力,写出了《石壕吏》这首诗。诗没有鼓吹统治阶级,而是揭露现实,给后代留下了不朽的诗篇,算得上有良知、有风骨的中国人。

还好,这是在唐朝,如果是清朝,想必这首诗也流传不下来,而且杜甫也要株连九族了。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原文,送元上人归稽亭原文(3)

《荀子·富国》篇中这样写道:“上下一心,三军同力,与之远举极战,则不可。”想要达到这种状态,最重要的是培养*的人品修养。

“人对了,事就对了”。说起来好简单,做起来好难。没有足够的道德修养和静定修养,是很难在繁琐的事务中,保持清净境界的。

管理制度再好,一个昏头昏脑的*,也会把整个国家带进深渊,历史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可不慎乎!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人最怕的是什么?无非是死亡。死亡不是我们可以操控的了的,它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它一来,除了业力,我们啥也带不走了。

于是,这个世界上,便有解脱生死的追求。

说解脱生死最彻底的,便是佛教了。佛说,苦、集、灭、道。又说常、乐、我、净。为什么呢?你相信吗?

天地之间,原本自有运行的规律,不彻明其理,将在轮回中无尽颠簸,何不回头向内看看,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只有在中国文化中,才能找到答案。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