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字的演变
古代的诗文中也有许多含有“一”字的诗篇。清人纪晓岚曾作有一首含有十个“一”字的绝句: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吊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芥子园画谱》专为此诗配图,表达诗的意境。
“二”字由两个“一”字组成,在古代“二”字读“丽”。在甲骨文中,“丽”字是两只鹿,意为二鹿。古代送礼送两张珍贵的兽皮,谓之丽皮,丽即是“二”。
“二”字用于记账,为防止有人偷改,便在“弌”下加一,成“弍”,后又加“贝”字写作“贰”。
叁由参演变而来
三在中国是一个神秘的数字。《庄子》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三由道而出,又产生了世间万物,三代表了“道”与“万物”。表示事物的起源,有时也可以表示非常多,相当于唐诗中的数字“九”。
解释“三”字之前,必须提到另一个字——王。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王的含义为:天下所归也。从《说文解字》所引用的文献来看,孔子就曾提出“一贯三为王”的说法。按照此种说法,三字的三横分别代表天、地、人,一竖表示王者可以将三者贯通。实际是告诉人们王上可以通天,下可以达地,中间可以统治万民,王是真命天子,王之为王是字形早就规定了的,因而作为臣民只能屈服,不能反抗。而试看“王”字在甲骨文中像一把斧头的形状,由斧头引申为王,正说明当时称王天下的人靠的是手中的武器,是“抢杠子里面出政权”,而绝非天命所归。
“王”字的演变
据学者考证,“三”字在古代读shen,同参是同一个字。篆文参字是三颗星。参是古代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即猎户座中的三星,冬夜可见。后来参字被借用做它途,“三”字为防记账时出现纰漏,于是稍微改动参字成叁字。
“参”字的演变
四的本意是鼻涕、喘息
在甲骨文中,“四”字是用四道横杠来表示的,部分金文中“四”字被写作四道竖杠,至篆文时,则完全废止了甲骨文的写法,但却吸收了金文中的四道竖杠,又因四是二的倍数,故又加上了一个“二”字,形成了沿用至今的“四”字。
“四”的本意义是喘息和鼻涕,与数字毫无关系。试看”四”之中双龙出涧,既像鼻孔中呼出的两道气息,又像因感冒鼻孔中流出的两道轻涕,形象直观,诙谐有趣。后来“四”字被借用做表示数字,并逐渐的约定俗成,因此只能再造“泗”字来表示鼻涕,再造“呬”(音xi)字表示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