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故事主要内容100字,人类的起源主要内容30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3 08:00:07


为你解读的是美国著名学者与作家房龙的《人类的故事》。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30万字,我会用29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述房龙笔下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

房龙是美国著名的学者、作家,一生出版著作超过40部,涉及历史、文化、科学、地理等诸多方面,对文化普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的人生经历也十分丰富,当过老师,做过记者和编辑,还一度担任电台播音员,这些经历都为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多样的视角。他的多部作品,像《圣经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宽容》等等,内容的丰富与外在文字的优美,而这本《人类的故事》正是房龙享誉世界的成名作。

《人类的故事》并不单纯是一本人类通史作品,而是一部关于人类的历史故事。房龙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枕边将人类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各种悲欢离合为我们娓娓道来,用通俗的文字传递深邃的思想,不仅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还能体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深情。这本《人类的故事》,曾被选为美国高中历史教材,还获得过美国儿童文学最高奖项之一的“纽伯瑞奖”,历史与文学成就自然毋庸置疑。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的重点内容:第一个重点是,人类文明发展最初期的几个重要民族;第二个重点是,人类文明发展进入以宗教为核心的阶段,这一阶段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为主;第三个重点是,变革的主题取代了宗教,成为近代以来人类故事的主线。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看人类文明发展初期的重要民族。人类的故事自然与人密切相关。房龙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为我们介绍了人类文明发展最早期的人,这包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下的苏美尔人,印度文明下的印欧人以及古希腊文明下的希腊人。

为什么要着重讲这几个民族呢?因为这几个民族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苏美尔人创建了人类已知最早的文明。印欧人则是现在印度人与欧洲人的祖先,而且他们的迁徙对整个人类民族的分布都很重要,希腊人则更不用说,这是欧洲文明的辉煌开端。

现在已知的人类最早的文明是苏美尔文明,苏美尔文明主要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大约持续了两千多年,后被古巴比伦文明所代替。苏美尔人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便是发明了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他们是最早将图形符号固定下来形成文字的民族。他们用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作为笔,将图形刻写在泥板上,这也是目前我们公认的最早的文字记录,这类记录在出版史学界也被称为泥板书。

如果说,苏美尔人是得益于大自然提供的优渥环境,创造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相比之下,印欧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两河流域西北方向上,我们现在称为东欧平原的地方,六千多年前住着另一支在人类学上有重要意义的原始民族,他们是印欧人。因为一些原因,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印欧人的一支,我们现在称作雅利安人,不得不离开他们生活的地方。他们从东欧平原翻越乌拉尔山,来到了阿富汗高原,进一步南下停留在印度河流域。他们的文化相对落后,不仅远不如苏美尔人,甚至连印度当地的部落也追不上。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冷兵器时代,野蛮往往能战胜文明。雅利安人凭借着强有力的军事力量,征服当地的部落并学习、吸收他们的文化。到了公元前10世纪,居住在印度的雅利安人产生了婆罗门教,随后编纂了他们的经典,名叫《吠陀》。“吠陀”的意思是求知,也可以解释为知识,这部经典作品的命名恰好代表了雅利安人对知识与文化的向往,也正因为雅利安人这种对知识的渴求,让他们的文明成为了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瑰宝。

如果说雅利安人代表了一种亚洲的古老文明,那么,我们将目光转向西方,另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那便是被称为西方文明最辉煌开端的古希腊文明。同时,书中的这一部分内容能够很好地体现房龙书写历史的特点。他对历史事件的成因有着精准的把控,但他并不喜爱阐述理论,在这里,他将具体的一个个希腊民众,抽象成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希腊家庭,提炼出这个家庭的特点,用简单的描述把事件最核心的内容展现出来。

首先,房龙告诉我们,一个普通希腊人的家十分简单、非常朴素。家里有四面墙和一个房顶,有一扇门通向大街。厨房、客厅、卧室围绕着庭院而建,一家人平日里便在庭院里活动。在院子的一个角落里,一名奴隶厨师正在准备着饭菜,另一旁,家庭教师在教孩子们希腊字母。母亲和女仆为他们的丈夫缝补外衣,而丈夫此时正在门边的小办公室里检查农场监工送来的账目。

他们穿的衣服很普通,没有鲜艳的色彩也没有奇异的图案,家里面多数人穿的都是白色的长袍。男主人喜欢看自己的妻子穿戴一些饰品,但绝不能华丽,妻子在出门时更是要低调,切忌招摇。过了一会儿,饭菜准备好了。他们吃面包、喝葡萄酒,餐桌上还有一点肉类和蔬菜,这家人一会儿就吃完了,似乎他们从来不曾将饮食看作一种享受,而仅仅是一种无法避免的日常行为。有时候他们也喜欢和朋友一起吃饭,主要并不是为了享受美食,而是为了愉快地聊天,他们看不起那些只为了吃喝的贪婪之辈。

这就是房龙在书中对这个希腊家庭的介绍。可故事却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这些描述的背后,有很多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这个家庭体现了希腊的奴隶制度。希腊人认为奴隶制度是必要的、必不可少的。希腊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奴隶的参与。第二,希腊人最在意的是身体与心灵的自由,因此,他们不想受到日常生活的束缚。在两千多年前,人类的生产力还很低,每个人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满足每天基本生活的需求。在希腊,人们一方面把生活水平降到最低,不穿奇装异服,也不大吃大喝,另一方面,他们把日常的许多工作交给奴隶。这样,他们便能用空闲下来的时间去健身,强壮自己的体魄,去思辨,丰富大脑的思维。最后,人们还会参加政治,为城邦的共同利益出谋划策。

另外,希腊的奴隶和我们印象中的悲惨形象不同,他们每天并不是忍饥挨饿,不堪奴隶主的压迫。恰恰相反,主人并不会用强权压迫、折磨奴隶并以此为乐。希腊人讲求“中庸”,一般不愿意做出格的事情,事实上,正像上面所描绘的那样,女主人也会和奴隶一起劳作。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人类文明发展初期的重要民族。接下来说说以宗教为主题的人类的故事。

第二部分

随着人类古老民族的逐步发展,人类文明也慢慢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台阶。这个更高的台阶,正是以宗教为代表的人类文明。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房龙主要介绍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发展以及他们相互间的冲突。

宗教面向的是人,一般来讲,宗教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人对死亡的恐惧。我们的祖先创建宗教,用超越死亡的“神”来缓解人对死亡的恐惧。

基督教大约诞生于罗马时期,公元1世纪左右由信徒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开始传教,建立初期基督教教会。也许你会问,基督教为什么能在罗马境内传播呢?房龙告诉我们,这与罗马人的特点密不可分。罗马,本应指意大利中部的一座城市,后来,罗马人发展壮大,逐渐吞并意大利本土的城邦,随后又四处扩张,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对于那时候的罗马人来讲,没有国界一说,也没有民族一说,似乎只要在这个大国家生活的人,都是罗马人。来自不同地方的罗马人,汇聚在一起,带来了各自信奉的神。因此,罗马人并不像犹太人那样排斥新出现的思想,因为,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在罗马出现。

罗马人虽然心胸广阔,可宗教本身却带有排外的特点。信奉不同神灵的信徒自然会产生矛盾。这便解释了为什么中世纪天主教会要进行十字军东征。心胸宽阔的罗马帝国灭亡后,教会的势力逐渐发展,成为横跨欧洲的霸主。主教们不允许与基督教违背的思想出现,更不会对伊斯兰教坐视不管。一方面,教会希望攻城拔寨掠夺当地的资源,另一方面,天主教会更是为了遏制伊斯兰教的影响,在宗教层面争取更多信徒。因此,在夺回“圣地”耶路撒冷的口号下,教会先后组织了八次十字军东侵,时间跨度长达两百余年。

讲到这里,我们再看一看被基督徒们视为敌人的伊斯兰教的情况。

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创始人是默罕默德。根据伊斯兰教经典记载,公元六世纪,安拉派遣天使向默罕默德传达旨意,并首次向他启示了《古兰经》文,授命他作为安拉在人间的“使者”,向世人传警告、报喜讯。《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经典,正如基督教里《圣经》的地位。此后,默罕默德不断受到启示,要求他传播主命,教导人们信奉伊斯兰教。默罕默德接受真主赋予的使命,从此献身于伊斯兰教事业。

在默罕默德的带领下,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迅速发展,并成为了能够与基督教抗衡的宗教。在这本书中,房龙将伊斯兰教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如下两点,一是简单明了的教义,二是穆斯林士兵的勇敢。伊斯兰教中除了信奉主,为人真诚,待人善良等教义,还规定了要粗茶淡饭,禁止饮酒。此外,先知允诺,死于敌人之手的教徒可以直接进入天堂。房龙认为,这些规定给了穆斯林士兵极大鼓舞。

在历史上,中世纪穆斯林军队是一支令人敬畏的力量。公元八世纪,穆斯林从直布罗陀进入欧洲,先击败了控制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西哥特王国尊奉天主教为国教,这样一个天主教国家的灭亡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恐慌。几个世纪前,与凯撒对抗的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背影依然没有散去,他们依然能从史书中读到汉尼拔奇迹般率领着军队穿过西班牙,越过比利牛斯山,重创罗马军队的英勇事迹。正如他们担心的那样,伊斯兰人甚至超过了汉尼拔,一度进军到了巴黎。

房龙在这里引领着我们想象了当时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相碰撞的有趣场景。穆斯林军队穿着阿拉伯地区的传统服饰,身着宽松的长袍,头戴抵抗风沙的围巾,出现在法国的街头与乡村的田地。他们告诉法国人安拉是唯一的主,唯一的神。伊斯兰是顺从的意思,要顺从宇宙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的意志。他们还告诉法国人,默罕默德是安拉派出的最后一位使者,也是最伟大的使者。你们都要遵从他的教导。

那时候的法国人听到这些,心里可都慌了神。这些说法在法国犯了天主教会最大的忌讳,要是让神父们知道了,那可就是渎神罪,要受到最严苛的惩罚。有的人想去阻止这些胡言乱语,可看到这些奇装异服心里便生出了恐惧。一些公爵更招募了许多雇佣兵,准备好要决一死战。然而穆斯林士兵可是雄赳赳气昂昂,一路胜仗从西班牙打过来的,他们这点力量就像以卵击石。

法国人恐慌了,整个欧洲都害怕了。人们担心基督教世界要被伊斯兰教征服。这时候,法国宫相查理·马特站了出来。他为了解决兵源匮乏问题,抵御外敌入侵,实行了采邑改革政策。也就是说,接受封地的人必须要服军役,并宣誓效忠,履行臣民义务。这次改革不仅为法兰西提供了力量,击败了穆斯林的进攻,而且成为了欧洲骑士分封制度的开端。房龙告诉我们,因为击败了穆斯林,查理·马特也被当时的人们称作欧洲的拯救者。

从伊斯兰教教义到穆斯林士兵的英勇,接着又讲到法国查理·马特改革和封建分封制度的兴起,房龙通过他对历史大局的把控,将处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历史融汇贯通在一起。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宗教主导下中世纪的故事。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人类的故事变换了主题:变革的力量集中爆发。

第三部分

这场变革的开端,能够追溯到14世纪的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是14至16世纪欧洲新兴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在这一时期,一大批学者与艺术家把那些曾经被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产进行了“复活”和“再生”。这些作家与画家提倡人文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和禁欲主义,颂扬理性和个性自由。

在房龙的笔下,文艺复兴的大幕缓缓拉开,舞台上却走过一位孤单的人,留下一个阴郁的背影,他就是但丁,一位被房龙称为“忧郁诗人”的文化巨匠,也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领域的最高成就,要想理解他,就不得不提到一段令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但丁九岁时,在一次宴会上偶遇一位美貌的少女,这位少女名叫贝雅特丽齐。但丁第一次见到她,心中一种异样的情感迸发出来,对眼前这位姑娘的爱慕之情让他浑身颤抖。他后来在诗中说,那次偶遇让他“藏在生命中最深处的生命的精灵”开始颤动。他对贝雅特丽齐的一见钟情也从那时起一直留在心中。

时间过去了八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阿尔诺河静静地流淌,但丁正走在圣三一桥上,忽然,贝雅特丽齐从桥的另一边走来,与诗人不期而遇。但丁愣在原地,既惊喜又有些不知所措,他望着心中的女神,竟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他看着她手里捧着一朵花从自己身边走过,轻盈而美丽。

然而,但丁没有机会表露自己的情意了。贝雅特丽齐不久便嫁给了一位富商,在24岁的时候不幸去世。她的逝世对但丁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他最后将自己心中的爱,化为笔下的文字,将自己思念爱人的30首抒情诗集成一部诗集,取名《新生》。在他的名著《神曲》中,但丁虚构出一位诗人前来拯救迷失在人生道路上的他。这位诗人是收到贝雅特丽齐的指示前来的。也许,没有贝雅特丽齐以及但丁对她的这份纯洁的爱,也就不会有《神曲》这部名作。

《神曲》中表现出来的但丁对心中的爱的追求,正体现着人文主义者们突破中世纪教会封建思想的束缚。不过,人文主义者们也有局限,正像《神曲》的故事一样,他们的作品依然有浓厚的宗教背景。他们依然是在宗教的背景下抒发心中的情怀,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宗教中存在的问题。

于是,又过了一个世纪,马丁·路德出现了,他进一步将矛头直指天主教教义。马丁·路德反对教会判定教徒能否得到救赎。他认为所有教徒通过内心的虔诚与信仰,可以直接与上帝建立联系,使自己身上的“原罪”得到上帝的宽恕,从而得到救赎。同时,他还主张《圣经》是唯一的权威,教会不是。路德号召信徒通过直接阅读和体悟《圣经》来体悟上帝。他还亲力亲为,将拉丁文《圣经》翻译成德国普通民众能够看懂的德文,身体力行打破教会对《圣经》解读的垄断。

新思想吸引了很多旧教的信徒,马丁·路德振臂一呼,许多人跟随了他,成立了新教的路德宗。宗在这里指的是新教的不同派别,比如德国的路德宗,还有瑞士的加尔文宗。随着新教的势力越来越大,旧教信徒们也没有坐以待毙。有人与马丁·路德进行辩论,有人甚至主张派人谋*。两派的矛盾愈演愈烈,就连教皇都陷入了这场争斗。最后,实际掌控德意志地区的诸侯也不得不站了出来,有的支持新教,有的支持旧教,最终两派达成了协议,新教与旧教至少在理论上是平等的。

在这期间,宗教辩论出现在大街小巷,一方面,这些辩论促进了宗教的发展。另一方面,如果站在欧洲思想进程的角度来看,宗教辩论大大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以及思想的解放。也为随后出现的启蒙运动打下了基础。

启蒙运动可以说是人类从宗教主导的时代转向革命时代的标志。其实,启蒙运动本身就是一次思想革命。哲学家们推崇理性,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大力宣扬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

我们以伏尔泰为例,一起看看启蒙时期的哲学家们都进行了哪些思想革命。伏尔泰首先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他提出,人的这种权利是上天赋予的,不能被剥夺。同时,他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伏尔泰的这种观点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革命的思想基础。随后法国大革命又将平等、自由、博爱的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就这样,一个革命的时代轰然来临。

革命的诞生与人类思想的进步关系密切,而精神上的进步反过来又会推动落后的现实。在启蒙运动兴起时,法国的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十分稳固。第一等级是教士——掌握神权。第二等级贵族——掌握政权。他们的人数占不到全国人口的5%,却占有超过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而且不负担任何赋税义务。也就是说,交税的压力全部落在了第三等级,也就是资产阶级、农民、工人、小手工业者和下层贫民的身上。

这种压力不断累积,于是,又过了一百多年,长期积压的社会矛盾终于在1789年召开的三级会议上爆发了。会上,国王只要求代表帮助解决财政问题,闭口不谈改革,这使人们大为失望。第三等级民众受到的压迫已经够多了。他们当中不少人都会想起十多年前伏尔泰去世时的场景,数万人前来送行,所有人都来悼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伏尔泰已经离开他们十多年了,而他一生都在抨击的制度却依然在法国的大地上岿然不动。

到了7月14日,民众积攒的愤怒爆发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喊着“打到巴士底狱去”的口号,冲向巴士底狱,一部分人拖来大炮,炮轰巴士底狱,一部分人冒着炮火切断吊桥铁链把吊桥放下来,继续往前冲。经过四小时激战,群众终于攻克了这座象征着法国封建制度的堡垒。这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法国大革命。

我们刚刚提到的伏尔泰,与这座监狱还有着两段不解之缘。伏尔泰在世时,一直对法国宫廷贵族的奢靡生活进行批判。1717年,他就因为一篇影射宫廷淫乱生活的文章,被贵族投放到了巴士底狱。可是在入狱期间,他潜心创作,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本《俄狄浦斯王》。这部作品在巴黎一经上演便引起轰动,伏尔泰也因此被誉为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

没过几年,还是因为和贵族的矛盾,伏尔泰又被投进了巴士底狱。出狱后,伏尔泰逃亡到英国,考察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形成了反对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基于这一时期的体悟,伏尔泰发表《哲学通信》,大力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宣扬英国光荣革命的成果。想必,伏尔泰在巴士底狱的两段经历也加深了他对法国专制的厌恶。

在房龙的笔下,巴士底狱不仅对伏尔泰,对法国人民来说,也是这样一座极具象征意义的监狱。它被推倒后,一些起义领袖夺取了巴黎市政权,建立了制宪会议以及国民自卫军。国王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认制宪议会的合法地位。随后,制宪议会通过法令,宣布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到这里,伏尔泰所抨击的旧制度总算被废除了。可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宣布“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进一步将伏尔泰所倡导的理念付诸实践。

巴黎人民起义后,起义浪潮席卷全国,法国各大城市纷纷起义。制宪会议颁布的《人权宣言》更是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传递到了世界各地。随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其他地区受到法国革命影响也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革命。这些革命摧毁了政治上的封建专制,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更进一步有力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人类的故事,就这样进入了新的主题。历史的车轮开始逐渐加速,在这之后,经济革命与社会变革让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两次工业革命加速了我们生活的改变,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铁路、火车的出现连接起各地的人们。社会变革进一步深化,工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与资本家开始谈判,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开始出现。科学革命不断创造出新的成果,人类对科学的崇拜与热情也越来越高。就这样,历史的发展一步步走来,越来越接近我们所处的当下。

房龙的《人类的故事》写到科学革命就结束了,但人类历史的脚步一直不会停下。在全书的结尾,他再一次回顾法国大革命,赞扬了人类为了前行甘愿付出自己生命代价的伟大。作者告诉我们,历史问题也许不会有肯定的答案,但不变的是每一代人都应当具备的奋斗精神。这些变革不仅会带来现实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彰显了人类不断前行的特质。人们也应该把这种进取的精神传承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新世界。

总结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讲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说到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各个民族,这些民族代表了人类早期发展的特征。第一个介绍的民族是创造了人类已知最早文明的苏美尔人,苏美尔人用芦苇杆压在泥石板上,写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文字,被我们称为楔形文字。这是他们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第二个民族是生活在东欧平原上的古代印欧人,他们代表了早期人类迁徙的情况。古代印欧人中的一支向西迁徙,经过现在的中东地区,向南方继续迁移,最终落在印度,成为了印度人的祖先。另一支留在欧洲,或向西迁徙,或向南发展成为现代欧洲人的祖先。最后,房龙浓墨重彩地介绍了古希腊人的一家,作者细致地描绘这一家人日常简朴的生活与对精神发展的追求,用具体的一家人展现整体希腊人的精神风貌。

其次,我们说到了人类文明发展到以宗教为主题的重要阶段,主要涉及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发展与对立。基督教起源于罗马,在欧洲大地上逐渐发展,繁荣,到了中世纪形成了在欧洲大一统的宗教局面。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随后向北非与中亚扩张。随着各自的发展,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影响逐渐扩大,秉承不同信仰的信徒们终于在耶路撒冷以及附近的地区相遇。自11世纪起,在教会的主导下,由基督徒组建的十字军开始了长达两百年的东征,主要任务是与伊斯兰教争夺土地与信徒。然而,伊斯兰教教义通过一些有利于鼓舞士兵的规定,提升了穆斯林军队的战斗力,让穆斯林士兵成为一支令人畏惧的力量,在西班牙等地战胜了基督教徒。

最后,我们说到了轰然来临的变革时代,主要介绍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法国大革命。文艺复兴是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我们着重介绍了但丁作品中由爱而生发的对人本身情感的关注。这种对人的关注,被后人称作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鼓励民众关注自身的需求,抨击了教会虚伪的说教与伪装起的腐败,这些思想为随后的宗教改革做了铺垫。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在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对宗教的内容进行批判,提出信仰是唯一衡量信徒的标准,他的很多建议付诸实施,更新了宗教的教义与仪式,进一步将人们从教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等到了启蒙运动,人类思想中的理性进一步被挖掘出来,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哲学家将矛头转向了世俗皇权,为人们争取更多的权力。这种精神上的鼓舞,推动了法国大革命。

在这之后,经济、科技和社会方面的变革也在不断加速,机器的时代大踏步地来临,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开始出现,人们对科学的热情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类的故事不断向前书写,一步一步,接近我们所处的今天。

回顾整个人类的故事,这种变革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法国大革命中,其实自古以来一直流淌在人类的血液中。当印欧人舍弃自己熟悉的家园,迈出漫漫迁徙长路的第一步时,当但丁将心中纯洁的爱情化为一行行诗句时,当马丁·路德振臂一呼,抨击教会的腐败时,人类追求进取,不断前行的精神贯穿始终,这种精神也将引领人类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