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苏轼生平经历,苏轼的生平经历年表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4 13:07:57

详细介绍苏轼生平经历,苏轼的生平经历年表(1)

苏轼,一位超人气偶像,在古今中外拥有众多粉丝。这当然不仅是因为他极高的艺术造诣,更多在于他面对挫折时的态度。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充满挫折打击,但苏轼总能从容面对挫折,不论境遇如何,不论身处何处,苏轼总能为心灵找到舒适的栖所,也能在生活中发现别样的美,让心田开出有趣的花。

书香门第

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母亲程夫人知书达理,深受邻里的敬重,对苏轼兄弟从小就悉心教导,勉励他们苦读诗书,练就本领,长大为国家效命,不辱苏门,无愧国家。

父亲苏洵博学多识,精读六经百家之说,却在科举中三次落榜,后面索性就不考了,把精力放到培养苏轼、苏辙两兄弟上来。

他亲自编写教材让苏轼、苏辙两兄弟读,教他们多看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的文章。因为苏洵认为当今辞藻华丽的科举风没得前途,要写语言质朴,流露真情实感的文章才有出息。

他还把自己三次考试落榜的经验传授给两兄弟,告诉他们怎么答题,要怎么写才能得高分,考场上不要嘻嘻哈哈,要认真作答。

在指导孩子们阅读经典的同时,也鼓励他们要广泛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不要死读书。

在这样良好的素质教育下,苏轼、苏辙两兄弟基础打得很牢。

这些都为后来苏轼、苏辙两兄弟一举中第、名震京城埋下了伏笔。

详细介绍苏轼生平经历,苏轼的生平经历年表(2)

三苏祠。图源:图虫创意

名震京城

嘉佑元年(1056 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兄弟进京应试。

苏洵对进京之路那真是驾轻就熟,年轻时就四处游玩,什么路好走,走哪条路风景好,苏洵拿捏得死死的。

嘉佑二年(1057年),全国统一科举考试拉开帷幕!

当时的主考官是作协主席欧阳修,小试官是副主席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当时他们出卷一改以往辞藻华丽、不求务实的风格,改用质朴真实的古文风。

一众考生拿到试卷就呆住了,这出的是啥题啊!和所复习的内容完美避开,当年考场上“哀鸿遍野”。

苏轼一上考场,拿到卷子就惊呆了。

“这不是送分题嘛!全是平时练过的,这进士看来是稳了。”他直接洋洋洒洒地写起来,很快就完成他的大作。

当评卷老师改到苏轼的卷子时,直接被他清新洒脱的文风震动了,我滴个乖乖!这写得也太中了!

欧阳修看了苏轼的文章后,更是“惊喜以为异人”,准备取为第一名。但欧阳修转念一想,这么好的文章,肯定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

为了避嫌,便取为第二。后来放榜才知道,这是苏轼的大作。

就这样,苏轼进士及第,这一年,苏轼22岁。

后来欧阳修回家说,自己要好好读书,不然以后大家就不知道我欧阳修了,只知道一个叫苏轼的人。

详细介绍苏轼生平经历,苏轼的生平经历年表(3)

苏轼(1037年-1101年)名列“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宋四家”。图源:网络

放榜后,许多考生表示不服,凭啥他籍籍无名的苏轼能拿第二名,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曾巩却没有。

但在欧阳大佬的多次称赞下,众考生也接受了事实,不再说啥,这也让苏轼名声大噪。

苏轼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三人名震京城,正要大展身手时,苏轼母亲程夫人病逝,兄弟二人随父回川奔丧。

服丧期满后,他们启程回京,沿途饱览名山大川,苏轼写下《南行前集叙》。在文中,苏轼强调:“文贵自然,师法自然,不要为作文而作文”的观点。这也是苏轼后来写文章一直所遵循的原则。

签书凤翔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回到京城,参加了直言极谏科的考试,考中制科优入三等。

在宋朝,百年的制科考试中,没有一人入一等、二等,这就是摆出来好看的。能入三等,苏天王已经相当厉害了。

不久,苏轼被任命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三年。这一时期是苏轼诗歌创作的初步活跃期,诗歌内容以关心国家百姓民生为主,艺术风格趋于成熟。

以《和子由渑池怀旧》为代表。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慨。

初任杭州

治平二年(1065 年),苏轼回到京城学士院考试,再入三等,授官直史馆。但此时家庭发生变故,夫人王弗病逝,次年父亲苏洵又病故。

苏轼、苏辙两兄弟扶柩回川,守孝三年,这也是苏轼最后一次回到家乡。

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回京,此时震惊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虽然主张改革,但是反对王安石(点击阅读)的变法理念。

详细介绍苏轼生平经历,苏轼的生平经历年表(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