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卢龙本为平州属县,东汉时称为肥如县,隶于辽西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以后成为平州治所,并于武德二年(619年)改称卢龙县。
天宝二载(743年)于北平郡(即平州)置卢龙军,并于广德元年(763年)升为节度使。
1、卢龙、平卢与幽州值得注意的是,卢龙军在唐代并非一个,在桂州(属岭南道)亦置有卢龙军。唐末高宗敏即曾任桂州卢龙军散兵马使。
事实上,唐代一军两地的例子并不鲜见。
仅以幽州镇为例,檀州置有威武军,而据《旧唐书》卷一二二《曲環传》,剑南道亦有威武军。
安史之乱后,瀛州置有永宁军,而成德镇辖内深州下博县亦有一永宁军,贞元十年(794年)置。同一军号在两州分置,而且有时两州又相距不远,此现象正是唐代藩镇割据在军制上的反映。
卢龙节度使是平卢沦陷后的产物,虽为承继平卢节度使而设,二镇有一定联系,但却是性质截然不同的节镇。
史书追言前事,往往以卢龙指代平卢。
“上元辛丑岁,叛臣刘展,窃地弄兵。命田神功统卢龙劲卒,涉淮浮江,枭悬魁逆”。
史书中有时亦沿用旧称,以平卢指代卢龙。
比如:
“初,回纥以女妻奚王,大历末,奚乱,*王,女逃归,道平卢;(朱)滔以锦绣张道,待其至,请为婚,女悦,许焉”。
但卢龙不同于辽西之平卢,更不同于安史之乱后的平卢(或称淄青镇),不能将三者混为一谈。
应该明确,史籍中卢龙节度使有广义、狭义之分,二元体制中“卢龙”为狭义概念。唐代“节度之有军名者称其军名,无者,但称其地”。
2、卢龙节度使与幽州节度使有啥区别?由于幽州镇军号为卢龙军,故幽州节度使(又称幽州、卢龙节度使)有时亦称卢龙节度使。
试举数例:
广德元年(763年)正月“李怀仙仍故地为幽州、卢龙节度使”。
而永泰元年(765年)五月条则言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
大历八年(773年)“幽州节度使朱泚遣弟滔将五千精骑诣泾州防秋”。
而同书大历十年(775年)九月条则又称朱泚为卢龙节度使。
太和五年(831年)正月“幽州军乱,逐其帅李载义,立后院副兵马使杨志诚为留后”,幽州军帅即幽州节度使。而二月条则称李载义为卢龙军节度使。
不仅幽州节度使和卢龙节度使可以互称,而且史籍中还多以卢龙指代幽州镇。
“先是(指大历九年),朱泚自范阳入朝,以甲士随。因为凤翔节度,故陇州有卢龙之卒五百人”。按,《册府元龟》卷六八六《牧守部·忠二》则言“范阳戍卒五百人”。
建中三年(782年)三月,“上遣中使发卢龙、恒冀、易定兵万人诣魏州讨田悦”。
元和十四年(819年),刘总归命中央,“捧幽都四封之图,挈卢龙三军之籍:尽献阙下,高谢人间”。
会昌中,张仲武为幽州节度使,兼东面招抚回鹃使,“表请立石以纪圣功,帝诏德裕为铭,揭碑卢龙,以告后世”。
天祐三年(906年),“(朱)全忠自将攻沧州,壁长芦。仁恭悉发男子十五以上为兵,…卢龙闾里为空”。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卢龙概念使用十分混乱,或称幽州,或称幽州卢龙,或称卢龙,名异而实同。
这极易与辽西地区的卢龙节度使造成混淆,为了加以区别,幽州节度使(或称幽州、卢龙节度使)可称为广义的卢龙节度使。辽西地区继平卢而设的节镇可称为狭义的卢龙节度使。
3、幽州节度使与卢龙节度使为何同城办公?幽州镇衙署在幽州西南部。虽然幽州节度使例兼卢龙节度使,但幽州节度使与卢龙节度使却各有自己独立使衙,表现为一种共城但不同治的特点。
顾颉刚、史念海二先生在《中国疆域沿革史》一书中言“幽州节度使治幽州,卢龙节度使治幽州”。
王永兴先生进一步推测,“幽州节度使可能设在幽州牙城的南部,可以称为南衙;卢龙节度使府位于幽州牙城之北,可以称之为北衙”。
南衙、北衙各有一套使府僚佐系统。
据《房山石经题记汇编》记载,南衙僚佐有南衙兵马使、南衙将判官、幽州衙前讨击使、幽州衙前散将,等等。
北衙有卢龙节度驱使官、卢龙节度巡官、卢龙节度要籍、北衙将判官、北衙右将下百仁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