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配图,采薇原文及翻译六年级下册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4 15:44:06

诗经《采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窗外雨夹雪,白茫茫一片。早上去办事,未带伞具,雨雪纷纷落下,沾湿衣裳,就算是现代畅达的交通,雨雪之下,给人寒冷泥泞焦躁之感。江南冬景,尚不像北方那么萧条,树叶落尽,但是杨柳在这样冷湿的风雪里,垂头耷叶,反而更有种破败冷瑟感。车行缓慢,路上淹留持久,也让心情晦暗。

这样的天气,往往让人想到一句成语,雨雪霏霏。

继而联想到诗经著名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实际这句诗,流传了几千年,仍旧具有冬天景色和情感互相震动的魅力。

让我们看看原诗采薇是怎么写的,写的是什么事,什么情感。

首先《诗经》的选取年代,是周朝春秋时孔子采集民间诗歌,编撰的一部最早的诗歌总集。那么周朝历史上享国790年,此时已经有了文字,官方的文字多刻录在金属鼎器和龟甲之上,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在竹子和木头上记录书写,开始流行,到了孔子所在的时代,竹简木简成为书写载体,思想文化有了记录而爆发,有了百家争鸣的繁荣。

孔子采编民间的歌谣就是这一阶段,从周朝的历史来讲,已经存在几百年,而这些民歌说表达的上限,基本在周朝早期。

采薇配图,采薇原文及翻译六年级下册(1)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诗经《采薇》第一章。

薇,现在多用于蔷薇,甚至是外国女性名字的翻译,但实际在古代,它就是野豌豆。这种野豌豆苗,在北方蔓生于天山,阿尔泰山地区的草原,是良好的牧草,其嫩叶嫩芽难和果实,人也可以食用,被称为救荒草。

周朝已经有很成熟的水稻农业种植,但为什么还有人采集薇草呢?

只有两种可能,第一,这个地方贫瘠,农业歉收,第二,遭遇灾荒。

那么这首诗的第一章,其实已经点出了采薇的缘由。

野豌豆呀野豌豆,豌豆苗茁壮在生长。

说要回去呀,说要回家了,一年已经到了尽头。

那么周朝的岁暮是农历十月,而农历十月,正是北方草场,蔓生野豌豆并结果的时期。

我不能回到家乡安居乐业,是因为有北方外来的野蛮人侵略。

我不能回到家乡安静的生活,是因为要和北方的部落打仗。

那么这里可以看到是戍守北方的士兵,在艰苦的环境下,采集野生的豌豆,来作粮食。

十月胡天即飞雪,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南方来的士兵,采集野生植物充饥。我不能回家,是因为这里在打仗,我不能回家,是因为战事不休。

《周礼·地官》就记载:国中凡身高7尺以上,60岁以下的男子都在被征集之列。家中男丁数目多者,一人为正卒,其余为羡卒。每家都要抽丁当兵,这是义务。

但是这当兵,并没有年限,打仗打赢了,回家种田,打输了继续打。

现在的历史资料缺失,没有明确的周朝和北方部落打仗是在哪一年,哪一个时段。但是历史上分明有周朝“ 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按照北方游牧民族*扰中原的历史传统,这战争总在断断续续,且没有了断。

好在人民知道国难是因为外来侵略,所以将这一切归之于“猃狁之故。”是这些人,让我们常年有家难回。

采薇配图,采薇原文及翻译六年级下册(2)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诗经《采薇》二章

采集野豌豆啊,采集野豌豆,那豌豆苗何其茂盛柔软,随风俯仰。

我想回家啊,我想回家,心像豌豆苗一样忧伤摇摆。

我的心情忧伤忧患,我的身体饥寒干渴。

我的战士生涯,前途未定,我怎么能够回家呢?

这是被征戍者的被动和忧患。这里迥异家乡家园,只有无边的荒草和寒雪,在这里,忍受严寒,靠野菜充饥,甚至大家都如此。

在战争的间歇里,要去和要回的地方都不由自己决定。

归期未知,生死未知,只知道故乡,眼前回不去。

采薇配图,采薇原文及翻译六年级下册(3)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诗经《采薇》三章

那野豌豆在自然的原野上自在生长,先柔韧,而后变得粗壮。

那日复一日的采集薇草,薇草都老了呀。

说是想回家,岁月也到了十月的末期。

那战争的事情如此复杂,没有办法安定。

我的内心忧心如焚烧,我回不去呀。

采薇配图,采薇原文及翻译六年级下册(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